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人物」王继法 ‖ 渔鼓响板震任城 —— 庄户人郝玉良的说唱人生

来源:本站    作者:王继法    时间:2025-09-20      分享到:

(一)

俺叫王继法,那时上小学三年级,当时听说平店大队的郝玉良要来说书,和小伙伴们疯得跟腚上长了草似的,扒拉着往人堆里钻 —— 后来俺总想着把这段事儿写下来. 为写这篇稿子,我曾三次采访郝玉良的大儿子,从中了解到鲜为人知的故事, 便有了这篇《渔鼓响板儿震任城 —— 俺庄户人郝玉良的说唱人生》,就想让大伙儿都记得这敲着渔鼓的庄户人。      

1973 年夏末,日头刚擦黑,耿南大队的大队院就跟赶大集似的,挤得 “杠杠的”。      

“都别挤了!都别挤了!” 

大队支书扯着嗓子喊,“这是平店的郝大队长,咱耿南大队长老早就约好的,今们儿说《烈火金刚》!”

郝玉良往那儿一戳,怀里抱着渔鼓,手里拎着简板,开口一嗓 “哎 ——”,满院子的吵吵声立马 “鸦雀无声” 了。他说史更新,说肖飞,那英雄们跟毛驴子太君、刁世贵斗智斗勇的桥段,经他那 “字正腔圆” 的任城腔一演绎,跟真事儿似的在俺们眼前晃。正听得起劲儿,他突然来一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俺们这些半大孩子舍不得走,第二天吃过下午饭,撂下碗就跟伙伴们抢着往大队院跑,生怕去晚了没了好位置—— 这震得人心里发颤的鼓点,便是俺写这篇文的头一个念想。

(二)

郝玉良是李营平店村的 “庄户人”,艺名永敏,却是个 “有两把刷子” 的主儿。俺后来走街串巷问了平店村的老邻居,才把他的艺途捋得明白:他十五岁那年,家里穷得 “叮当响”,师塾没念几天就辍了学。他爹心一横,把他送到渔鼓大师翟教寅跟前:“您老多费心,这孩子‘淳实’,手脚也勤快!”       

就这么着,郝玉良跟着翟教寅学了十年渔鼓。后来他背着家伙什儿,跑徐州、闯淄博、逛青岛,“走南闯北” 地唱戏,挣那点 “微薄” 的收入养家糊口。他编的戏文,尽是些春秋战国、三国西汉的故事,《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庄户人听得 “津津有味”,他常说:“说书嘛,其实就是‘文学’,得叫人听出味儿来!” 这话俺记了大半辈子,也写进了《渔鼓响板儿震任城 —— 俺庄户人郝玉良的说唱人生》里,这才是咱庄户人眼里的 “说唱人生”。                    

(三)       郝玉良不光会唱,还 “好结交”。山东快书的周同斌、评词的白关武、评书的赵永会,还有他那渔鼓界的前辈赵培玄,都跟他 “处得杠好”。他把各家的 “长处” 都揉到自个儿的渔鼓里,形成了 “吐字清亮、赶板夺词、动作潇洒” 的路数,任城地界儿上提起 “渔鼓郝”,没人不竖大拇指 —— 这 “震任城” 的名气,可不是吹出来的,也是俺写这篇文时最想夸他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艺人地位 “提升” 上来了。郝玉良也不落伍,把老渔鼓 “拾掇” 成 “古为今用”。他改编的《烈火金刚》、《红岩》,还有创作的《党的一颗心》,在济宁城区搭棚唱戏时,“3毛5一张票,场场挤得‘旮旯’里都站满人”。有回在逢春电影院旁边,他的渔鼓愣是把有二百多人的大洋马戏团比了下去 —— 他这边 “座无虚席”,加了凳子还得站着听;马戏团那边 “稀稀拉拉”,好多座位都空着。这般光景,更让俺觉得得把他的故事写透,配得上 “渔鼓响板儿震任城” 的名头。                  

(四)     

后来,郝玉良成了政协委员,还上了省电台、电视台。      

2011 年他走的时候,八十岁了,是济宁 “独一份” 的渔鼓传人。他这一走,任城的老少爷们儿都觉得 “怪可惜”,俺更是琢磨着,得好好写写他,于是便有了这篇《渔鼓响板儿震任城 —— 俺庄户人郝玉良的说唱人生》,算是给这老艺人的人生留个念想。      

济宁渔鼓这玩意儿,打唐代道情演变来的,就靠一只渔鼓、一对简板,一个人能把说唱伴奏全包圆儿。左臂抱渔鼓,左手打简板,右手拍鼓还得兼着表演,“形式简捷,唱得‘实诚’”,庄户人就好这口。      

从前翟教寅还给毛主席演过渔鼓,给济宁挣了光。郝玉良接了这班,把渔鼓的 “根” 扎得更牢了。如今俺王继法再想起他那 “哧吭吭、哧吭吭” 的鼓点,还有那口地道的任城腔,就跟闻着运河边的槐花香似的,在心里 “久久不散”。这敲着响板儿的说唱人生,是郝玉良的,也是咱任城乡土里最震人的一段回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