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作品展示」杜东平 ‖ 《马车上的夏日时光》(山东文学2025年第五期)

来源:本站    作者:杜东平    时间:2025-09-20      分享到:


趁女儿去排队买票的空,我观察了一下马车的情况。赶马车的人都是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她们坐在马车前边的座椅上,有的银发,有的金发,有的长发披肩,有的秀发盘上头顶,她们都戴着墨镜,穿着统一的黑色套装和黑色皮鞋,感觉又美又飒又有范儿。她们手里都拿着一根鞭子,鞭杆也就一米多长,比手指还细,鞭绳也就半米长,这鞭子比普通意义上的鞭子短多了也细多了,看来这是一个温柔的小鞭子(后知,这小鞭子多数是与马儿交流的,并不会啪啪地抽打马儿)。

马车都是统一的四轮马车,白色的木头车体有一米多高,三米来长,车箱呈一个长的W形,弧线流畅的弯曲下沿镶嵌着金色珠子,阳光下亮闪闪的;黑色的轮胎,直径接近一米,白色的轮毂,白色的辐条,转起来时侧面看就像盛开的菊花在转动;座椅有绛红色丝绒布的,有黑色皮质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驭女”(对赶马车女孩儿的称呼)坐的地方,后面是相对的两排,每排可以坐三人,是游客坐的地方,最多可以坐六人。

马车载客游览,是加国BC省省会Victoria(维多利亚市)很吸引人的景观之一。参观完BC省议会大厦内部,我们就来到了马车站点排队买了票,女儿想带着我们坐坐马车体验一下。

一会儿,一辆黑白花的酷酷的马驾着马车过来了,上去了四个游客走了;不到五分钟又一匹帅帅的高头黑马驾着马车过来了,又上去了三个游客走了。马蹄声哒、哒、哒、哒很有节奏,马儿走得很优雅。所有马儿的腿腕处都留有大约二十厘米长的毛,看上去像倒着盛开的芙蓉花,流苏状的“花瓣”随着马儿的行走而抖动着,我想那是对马的一种修饰,让威风凛凛的马儿多了一份柔美。

排队坐马车的人还真不少,又等了一会儿,来了第三辆马车才轮到我们上去。我们五人正好轻松一车还不挤。我家先生和二宝坐在朝前的座位上,我和女儿还有大宝坐在“驭女”后面的座位上,脸儿朝后;但我时不时会拧着脖子看前面的马和小“驭女”。这是一匹纯棕色的马,干净、健硕又俊逸,马尾巴被编成了粗粗的辫子垂坠着,而且辫梢也挽上去了,我估计是怕它大小便时弄脏了尾巴,也怕它乱甩尾巴影响到“驭女”。马车很干净,几乎闻不到难闻的味道。

坐上马车,我边观街景,边适时与小“驭女”交流,女儿和大宝当翻译。

这里是维多利亚市中心,位于温哥华岛南端,这是一座被鲜花簇拥的魅力城市,以精致闻名,繁华而不喧闹。这里的建筑及景致颇具英伦风,曾经是何润东和孙俪主演的电视剧《一米阳光》的拍摄取景地。

马车走的是固定路线—围着BC省议会大厦所在区域观览街景。车程有15分钟的,有30分钟的。我们买的是30分钟车程的票。

我们坐的这辆马车,“驭女”是一位金发披肩的白皮肤小美女。马车先是沿着BC省议会大厦前面的东西路西行。路左侧是繁忙的港口,碧蓝色的海面上有白色的船只来来往往;海鸥在海上自由地飞翔,响亮的鸣叫声时不时回荡在空中。BC省议会大厦前面的草坪非常大,厚厚的,阳光下闪着温柔的绿莹莹的光。草坪上有不少人在晒太阳,都露着四肢皮肤,很佩服他们对阳光的热爱。草坪偏南中间位置伫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铜像,这是权威的象征。草坪东南角的彩色图腾立柱特别引人注目,立柱下端的侧面用英文标识了第十四届、第十五届英联邦运动会召开的地点和时间,介绍了立柱上面的潜鸟、渔夫、骨游戏玩家和青蛙等所代表的含义:过去的教训和对未来的希望;还介绍了该立柱的雕刻大师。

在小“驭女”的介绍和视线引领下,我们远观BC省议会大厦—灰咖色石墙的楼体看上去非常壮观,一个个错落排列的松石绿色的圆顶让雄伟的大厦多了一缕柔情。别致的配色既古典又清雅。大厦中央最高的圆顶上雕塑的是乔治·温哥华(温哥华岛的发现者)的铜像。大厦右侧的士兵雕像栩栩如生,他们代表的是保卫国土的士兵形象。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式建筑,像英式的古堡,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年仅25岁的英国工程师设计,虽已历经127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坚固美观。一扇扇弧顶的长方形窗子仿佛一双双历经沧桑的眼睛,注视着过往的一切。

马车载着我们从议会大厦前的东西路西头北拐,沿着西边的路继续北行。两侧古朴的建筑被花儿和绿树簇拥着,别有一番情调儿。近距离听着马儿哒、哒、哒、哒的脚步声,仿佛街上飘出的美妙音符。途中,我们有疑问就请教小“驭女”,小“驭女”也随时给我们介绍一些重要景点。路右边与市议会大厦对着的就是BC省的博物馆,前面的立柱式原住民图腾雕塑透着浓郁的异国情调,之前女儿带着我参观过这博物馆,很值得一看。

我们坐的这辆马车,马儿19岁了,是比利时马。得知它的名字叫Sam,我们几人同时冲着马儿喊了一声:Sam,没想到马儿听到后竟然回了一下头,还“嚏”打了个响鼻儿以示回应,真让我们欢喜不已、感动不已。第一次坐马车,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马,真真感受到了马儿的聪明。

不一会儿,马车到了从南北路往东拐的十字路口。当地交规规定车辆经过十字路口拐弯时需要自觉停三秒,以避让直行车辆,结果马儿到了十字路口也自觉停下了,“驭女”数了三个数(大约三秒)马儿又开始行走并及时右拐。我们坐在马车上唏嘘不已,都觉得马儿太神奇了,太有灵性了;俩宝贝兴奋地说:“太爱这匹马了”!

坐在马车上观景,突然心里冒出了一句歌词:“马儿啊,你慢些走”。

路上,两侧是各色各样的老别墅和老房屋,有红灰相间的,有白灰相间的,有红灰绿蓝拼色的。其中,建于1911年的詹姆斯湾旅馆还在运营着,它是一座五层的彩色小楼,红绿蓝白灰的拼色,色彩丰富但并不觉得杂乱,反而很有田园风情,门口的牌子上用英语写着:提供内部用餐和外卖服务。

路东还有当地一位故去女作家的故居一直留着,这是一座灰白色调的两层别墅,很旧但很雅很干净,屋檐下吊着鲜花,别墅前开满了鲜花,还有郁郁葱葱的绿植生长着,无限生机充盈着小楼,如果不介绍,谁会想到这是主人已经故去的一座旧居呢?

路东边还有一座关于狗狗的图书馆,一座灰白绿三色相间的别墅,同样是绿植摇曳房前,花儿开满庭院。这里的狗狗待遇是很高的。

这附近的房子大部分都100多年了,最老的有150年之久了,有的早就没人住了,但一直保留着,大部分是别墅,房檐下无一例外的都吊着花篮。台阶上、窗台上、房子周围和院子里也都开满了鲜花。有的仍然住着居民。房子虽然很老旧,但都很整洁。这些老建筑构成了维多利亚市中心最具历史感的街景。

盛夏7月的午后,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我们无遮无掩的坐在马车上观览,没有感到一丝燥热和闷蒸,阵阵微风反而送来缕缕清爽。

沿途最引人注目的另一个景观就是那些吊在古典高杆路灯上的鲜花。每个高杆灯的灯杆上都有一根大约两米长的横杆垂直固定在灯下面,两端各挑着一个鲜花花盆,里面的花儿风格统一:都是由黄、红、紫色的花与绿叶组成大花球,花球直径足有半米,花球上面则是向上生长着的白色长穗花,这是一种非常有蓬勃之气的组合盆花,也是路边空中最美的景致,每次看到,我都由衷佩服环保部门和花匠的独特创意。维多利亚市区这样的景观随处可见。

我让女儿问问“驭女”多大了,女孩子回答刚刚20岁,从事这个职业才几个月,但事先是经过专门培训过的;看得出来她对这份工作很热爱,业务很熟练,也很爱护她的马儿和马车。正值青春的女孩子驾驶着漂亮马车行驶在维多利亚市中心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经交流得知,马车都是定时发车的。每匹马的出工时间是8个小时,但纯工作时间只有4个小时,“驭女”会安排马儿定时休息,以保证它的体力和身体健康。这让我想起某景点的马让人坐着拍照,因为一直得不到休息,累得马蹄子都出血了还在继续工作,看着让人特别心疼。还有某处景点的骆驼,因为天天驮着游人行走而得不到休息直接累死了,想起来就心塞。维多利亚这里的马儿却享受着与人一样的待遇,他们的马儿会按时下班,由专门的汽车把它们拉回马场,专人伺候它们洗澡吃饭,然后休息。第二天上班,再被拉回工作地点继续工作。

维多利亚市的马车队已经存在120多年了,这是当地一直保留的具有复古风韵的贵族马车游览项目。目前马车队一共有23辆马车,最老的马28岁,可惜已经死掉了,目前最小的马也5岁了。

“驭女”拿着小鞭子,轻轻地“扫着”马背,随走随轻声细语地和马儿交流。马儿走的路就是机动车道,后面有汽车过来也不会强行超过马车,而是慢慢地跟在马车后面,到了路口或者站点,路上有了空隙,汽车才择机通过。马儿面对来往的汽车并不惊慌,始终稳稳地走着,看来是训练有素,也习惯了这种安静平和的街道氛围。

我们坐着马车行驶在维多利亚市中心的马路上,感觉像穿越了一样。虽然之前见过马车载客游览,但因为走近就觉得味儿难闻,都没有坐过,今天这是第一次。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马车也回到了原点。女儿立即把手机递给路旁等着乘车的一位女士,客气地请她给我们拍了张合影,我们就意犹未尽地下了车。小“驭女”侧转脸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Please walk slowly ,goodbye!”(请慢走,再见),我立即举着手机对着一脸阳光的小“驭女”咔嚓咔嚓按下了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