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罗艳 ‖ 新疆探访记||披肝沥胆守边疆 鞠躬尽瘁做脊梁

来源:本站    作者:罗艳    时间:2025-09-20      分享到:


站在喀什古城的巷陌里,触摸斑驳的城墙遗迹,风里似乎还裹着百年前战马的嘶鸣。作为一名教了十多年历史的老师,我曾在课堂上无数次讲过晚清的边疆危机,对着课本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黑体字念诵,却从未真正读懂那行文字背后,藏着如此滚烫的家国担当。直到双脚踩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才惊觉自己所知的历史,不过是书本上的那点文字。

初到新疆时,当地导游带我去看一处清代炮台遗址。他指着远处的方向,说道:“当年如果没有左宗棠,现在来新疆,还得办护照。”这句话像惊雷般砸在我心上。我翻遍记忆里的教案,只记得“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却从未细想过,这份“收复”背后是怎样的决绝。后来在新疆的博物馆,看到展柜里林则徐当年绘制的《新疆舆图》复制品,泛黄的宣纸上,山脉、河流、城郭标注得清晰详实——原来早在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贬伊犁的四年里,就走遍了南疆北疆,把每一寸土地的脉络都刻进了地图。林则徐在长沙湘江的船舱中,将这卷地图与自己对西域的所有见闻,郑重托付给年轻的左宗棠,嘱咐他,“西定新疆,非君莫属”,这哪里是一张地图,分明是两代志士收复新疆的坚定信念。 

真正让我彻夜难眠的,是听导游讲的“抬棺出征”的故事。1876年,64岁的左宗棠率湘军入疆,出发前特意让士兵抬着一口空棺随行。黄沙漫卷中,那口棺木像一面旗帜,昭示着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当时朝堂上有“海防”与“塞防”之争,有人说新疆“地广人稀,不值收复”,是左宗棠力排众议:“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矿藏无数,实为聚宝之盆。”他带着湘军越戈壁、翻天山,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啃干粮,在茫茫沙漠中找水源,用三年时间收复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是相当于11个山东的疆域,是中华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前在课堂上教这段历史,我总想着如何把时间、事件梳理得条理清晰,却忘了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用生命写就的。这些细节,课本上没有,却是读懂这段历史最关键的密码。

从新疆回来后,我又翻阅了一些历史书籍,那些曾经在我眼中“不重要”的细节,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教材。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能给我们历史的骨架,而脚下的土地,才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曾为自己熟知课本知识而自得,如今却深感惭愧。原来真正的历史,不在应试的考点里,而在山河大地的怀抱中,在先辈们留下的每一处遗迹里。下次再给学生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我会告诉他们:我们现在能自由地行走在新疆的草原、沙漠、雪山之间,能看到葡萄沟的瓜果飘香,能听到喀什古城的弹布尔琴声,都是因为百年前,有一位老人带着一口棺木,把生命留在了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新疆之行让我明白,我们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为何如此壮丽,是我们的先辈,曾为它付出过怎样的牺牲。往后的日子,我想多出去走一走,去西安的城墙看看汉唐的气象,去南京的中山陵听听民国的故事,再去新疆的天山脚下,重温抬棺出征历史的背后,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