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运河记忆」王伟 ‖ 孔尚任的运河情怀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    时间:2025-07-26      分享到:


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运河恰似一条灵动且耀眼的丝带,悠悠地串联起无数城市,编织出诸多传奇故事。而在清初,有一位杰出的诗人兼戏曲作家孔尚任,他与这运河之间,缔结了一段深厚且缠绵悱恻的缘分,其运河情怀,犹如运河之水,浩浩汤汤,绵延不绝,润泽后世。 

孔尚任,出生于顺治五年(1648年),作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自幼便在曲阜人文氛围中熏陶成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他广泛涉猎礼、乐、兵、农等诸多知识领域,满心抱负,渴望在仕途上一展宏图,然而科举之路却荆棘丛生,屡次受挫,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命运的曙光才悄然降临。这一年,康熙皇帝开启南巡之旅,回銮途中特意前往曲阜祭祀孔子。在这场盛大的祭孔仪式中,时年三十七岁的孔尚任有幸被推选在御前讲经。他凭借深厚的学识积淀与出色的口才,将儒家经典《大学》阐释得深入浅出,为康熙皇帝讲解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乎至善”,康熙皇帝对其赞赏有加,当即破格授予他国子监博士之职,孔尚任由此踏上仕途。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江淮地区遭受洪灾的消息传入朝廷,时任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奉旨随工部右侍郎孙在丰赶赴淮扬,参与治理下河水患。他踏上了运河这条水路通道,孔尚任乘坐的官船威风凛凛,在运河上破浪前行。两岸的风光如画卷般在他眼前徐徐铺展,然而他已无心欣赏这自然美景。他的脑海中,满是百姓在洪灾中受苦的画面,以及即将面临的治水重任。夜晚,船停泊在白驹场,四周朝雾暮霭相连,海风在春日里愈发猛烈。孔尚任在船上,望着这一片朦胧与萧瑟,心中感慨万千,当即挥笔写下《夜宿白驹场》:“朝雾暮皆连,海风春更急;维舟在白驹,聊以咏今夕。”次日,薄雾依旧弥漫,他继续沿着串场河前行,向着治水的目的地进发。

到达海边渔村西团后,孔尚任迅速投入到治水工作中。他摒弃了文人的架子,布衣微服,穿梭于灶户渔民之间,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深入体察他们的艰难生活。同时,他泛舟于西团的港汊河道,仔细考察淤塞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这段日子里,没有了往日的诗情画意与琅琅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往返行程、繁琐的问询工作、重复的劳顿以及飒飒的海风。但他毫无怨言,一心只为解决水患,改善百姓生活。

数天的考察,让孔尚任对西团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一日,他信步来到海滩,仰望如钩悬月,聆听涛声阵阵。想到西团地处偏僻,荒凉贫瘠,然而朝廷税赋却日益加重,地方官层层盘剥,小吏奸商敲诈勒索,致使灶民渔夫日益贫困。而海口疏浚工程虽利国利民,但朝廷拨款却杯水车薪,不得不在沿海征收水利特别税,这无疑让灶户渔民雪上加霜。孔尚任虽身为钦差,却深感无力解民于倒悬,不禁慨然长叹,向海而吟,写下了反映海边风土人情、大丰原住盐民、渔民生产生活的名篇《西团记》。文中详细描述了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将入海,抚衅罟,打鼓,刑牲、赛鱼神,置舟潮头,潮退,随潮以去,舟之尾罟系焉,诱鱼自投,即得鱼,纳于水,纳满,又从潮来,赛如初。”出海前,渔人先用猪血染网,敲起神鼓,宰杀牲口,祭祀鱼神,在退潮时将船退到海边,随潮入海,把渔网拴在船尾,诱使鱼儿入网,捕得鱼后,便放入水中网袋,网袋满了,再用原先的方法顺潮头再来。这一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渔民们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生活,也饱含着孔尚任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在淮扬治水的日子里,孔尚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南明故地。他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爱国思想,也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桃花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对历史、对家国命运深刻思考的种子。

在治河的岁月里,孔尚任作为督视河工,每天吃住在一线,他亲率属吏,与河工一起奋战,不分昼夜,受到朝廷的高度认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河道总督靳辅与漕运总督慕天颜矛盾日益加剧,康熙皇帝龙颜大怒,将靳辅、慕天颜、孙在丰等河漕官员悉数调离,孔尚任的其他同事或还朝,或遣回原籍,或逃走,唯有他一人继续留任,充分说明朝廷对他的勤勉十分嘉许。虽然治河条件十分艰苦,他还是学习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安心坚守治河工程最前沿。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孔尚任结束了在淮扬的治水工作,奉调回京。但他的心,似乎依然牵挂着运河边那些质朴的百姓和那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此后的日子里,他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等职。然而,官场的风云变幻难以预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突然被罢官。在经历了仕途的起起落落之后,孔尚任的心境或许也如同运河的波涛,有过澎湃,有过平静,最终回归于淡泊。

孔尚任一生创作了众多诗作,其中不少与运河相关。这些诗作,或是描绘运河的自然风光,或是抒发自己在运河边的感慨,或是记录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如他沿运河扬帆北上,泊舟天津港口时,极目远眺,雾气蒙蒙,天地仿佛都漂浮在海上,大海向东奔涌,雄浑、壮阔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雅兴忽来,写下一首七言律诗《舟泊天津》:“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却教楼台停鼓吹,迎潮落下半帆风。”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运河边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内心涌起的豪情。 

除了诗歌,孔尚任最为世人熟知的作品当属《桃花扇》。这部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南明弘光朝兴亡的传奇剧作,虽然表面上讲述的是一段儿女情长,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他在运河边的经历和思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中,他或许常常回忆起在运河沿线的所见所闻,那些南明遗民的故事,那些因战乱和政治腐败而受苦的百姓,都成为了他笔下故事的源泉。《桃花扇》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王公贵族竞相借抄,演出一场接一场,甚至连康熙皇帝也命内侍“急觅以进”。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孔尚任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十七,孔尚任病逝,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然而,他与运河的故事,他的运河情怀,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运河边的生活画卷,让后人得以了解那个时代运河的风貌,以及生活在运河两岸百姓的酸甜苦辣。他的作品,如同运河边的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对那段历史的探索之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对百姓、对家国充满热爱与关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