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廉成玉 ‖ 乡村戏曲传唱
“冀豫鲁靠太行,东挺运河南北长,刘邓大军接命令,横渡运河奔太行,羊山镇前遇匪徒,炮声隆隆摆战场,运河民工忙支前,浴血奋战增力量,拔掉钉子斗顽敌,红旗飘飘奔太行……!”
这首以《渔鼓》曲调编唱的抗战歌,是湖西老艺人们在走村串街时最拿手和最爱演唱的一段开头曲子。曾唱响鲁西南的村村寨寨。
居住在运河之畔的人们,不仅勤劳、勇敢、憨厚,而且还有着发展民间曲艺,传播文明的独特天质。造就了民间戏曲繁花似锦。
自古以来,在这片热土上广为演唱的曲调有《渔鼓》、《坠子》、《落子》、《花鼓》、《琴书》和《快书》等十几种民间曲艺。这些民间曲艺演唱行装简便、演职人员不多、不用扎戏台、不用化装,多是一至三人在村子的街头巷尾,利用农闲时节的晚上、盛夏乘凉或猫冬时节,摆张桌子,小马灯一挑,搬条凳子一坐,就演唱起来了。
在旧社会,这些民间艺人大都是混穷的,又大都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体。这些民间艺人,在演唱中都不是很注重和在乎所获得的报酬多少,只图有碗饭吃,混个肚子饱罢了。
像这样只为混个肚里圆的民间艺人,每个村都有十几个。每到冬夏两季的夜晚,湖边各村灯光闪闪,是不约而同地传出婉转悠扬的琴鼓声,和动听悦耳的演唱声。他们演唱的除了有乡亲们喜闻乐听的传统节目外,还有从生活实际中收集来的素材,自编自演有教育意义的新节目。
这些民间艺人,又都不是仅仅为了混穷,而且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又重在为政治时局鼓与呼。在抗日和解放两大战争中,以及土地改革时期,这些老艺人都是主动走上街头,用演唱曲艺快当、简便、动听和吸引人的绝活,积极热情地向众乡亲们宣传抗日救国、抗战求生和翻身得解放的深刻道理。
城南张村,开杂货店铺的小老板张宗恩,在忙活小生意的同时,也恋上了演唱渔鼓这门艺术。他只要一闲下来,就搬条小凳子店铺门口一坐,渔鼓筒子怀中一抱,一手打简板,一手敲打着渔鼓筒子,“闶-闶闶--,嗤态闶,嗤态-嗤态闶……”的就唱将起来了。
听到这渔鼓声声,乡亲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围过来听他演唱。有时他用木轮小拱车推着商品去赶集,也总是不忘带上渔鼓筒子和简板。一高兴,就连生意也顾不上了,这渔鼓一敲,亮开嗓子,就演唱起“打老蒋,求解放,民安康”的段子来。宗恩老艺人说:“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咱八路军打跑蒋介石,让咱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日子,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这解放了,我的小生意越做越红火了,俺达心眼里高兴哩!”
后张屯村的老艺人张兆奎,从小长到大,讨了二、三十年的饭,唱了一辈子渔鼓戏。在讨饭中,他背着个讨饭沓子,怀抱着渔鼓筒子是走东村去西庄,上门乞讨时还不忘演唱“人民救星共产党”自编的新段子。建国后,他分了房子和耕地,娶了媳妇有了家,虽然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但仍旧是在农闲和逢年过节时,走向街头巷尾为乡亲们演唱“共产党的恩情比天大”和“毛主席对咱最亲”自编的新唱段。
前屯有个靠讨饭为生,专唱花鼓戏的艺人卓花奉。土地改革后他虽然不再讨饭了,但是他依然背着个花鼓串四乡。村里的人说:卓花奉是个戏子佳花,他是走到哪里,就把花鼓背到哪里、就敲到哪里,就演唱到哪里。按卓花奉的话说,就是人翻了身不能忘本,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得发挥自己能唱会演的特长,把伟大的党和亲爱的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宣传好,演唱到家。直到他躺在病床上,跟了他一辈子的花鼓都没离开身边。
喻屯村双目失明的顾传忠老艺人,从小苦练《琴书》。在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期间,他和双目失明的妻子抱着琴弦,相互搀扶着,日行夜唱。是给唱遍了南四湖之畔,运河两岸的济宁、微山、梁山和汶上。还带有金、嘉、鱼三个县的村村寨寨。为鼓舞人们勇跃支前,发动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作出了贡献,受到了省政府的嘉奖。瓦屋庄村的《坠子》世家石教文民间老艺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组织全家男女老少十多口人出征上阵,不辞劳苦,走村串乡演唱起了《上装坠子》,来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翻身得解放的喜悦送到千家万户,多次受到县政府的表扬!
解放后,过上好日子的湖西人,都想乐一乐,有着曲艺功底的乡亲们,都想着扎台唱大戏,一时间在全乡兴起了办庄户剧团热。先后成立的有张官屯村的柳琴戏剧团、红庙屯村的四平调戏剧团、瓦屋张村的上装坠子戏剧团、城后村的两加弦戏剧团和喻屯、田庙、李户、张户、王户、周户、刘官屯、大王楼等村的梆子戏剧团。是各类剧种的庄户剧团达十几个,由唱小曲艺发展成了演大戏。
在这些戏剧种类中,要说是叫得响、打得开的还是《山东梆子》。这个剧种的优势是唱腔高亢有力,声音洪亮,花调变换灵活耐听。特别是舞台表演,是一招一式,身法步骤动作激昂有力、活跃,刀枪箭戟等各种兵器齐全,文武带打的舞台场景多。再加上戏装服饰鲜艳多彩,很能吸引住观众。因而,梆子戏剧团在成立时占了优势。
这些庄户剧团,都是由农民自发成立的。乐器、戏装、道具都是由村里的群众和演员捐款、兑钱购置的。
这些庄户剧团大都是利用农闲时节,在本村或外村演出。每到冬夏两季的夜晚,湖边各村是大汽灯一挂,灯光闪闪,不约而同地传出婉转悠扬的琴鼓声,和动听悦耳的演唱声。特别是一到年关,他们的演出就更忙了。从腊月二十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管是北风呼号,还是天寒地冻,是这村演了那村演,场场紧接,从不断场。是让整个湖边锣鼓喧天,琴弦悠扬,唱腔悦耳,掌声阵阵,喝彩不断,呈现出欢乐的海洋,被众人自豪地称誉为“戏曲之乡”。
在这些剧团里,尽管演员都是庄稼人,但也唱出了不少名角。一时叫响州府各县的名角有:范里庄的黑头、田庙的大红脸、大王楼的二红脸、刘官屯的二花脸、喻屯的孙大丑……等等。
要说起范里庄的大黑头来,那真是一开腔嗡嗡地响,他的自来韵振天呼地,在夜间十里之外都能让人听得见。这个大黑头最拿手,唱得最叫响的是在《下陈洲》和《秦香莲》中担当的老包角色。在当地所有梆子剧团中,是难以比下的。听到兴奋处,观众们一边把巴掌拍得山响,一边高声大加赞美!
田庙梆子剧团的大红脸田小保,他演唱的《八宝珠跩铐子》那个叫绝,引得场场爆满,掌声雷动。
《八宝珠跩铐子》在一年四季里,都是演唱的重头戏。但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还是在冬季的演出。因为扮演八宝珠的田小保,出场演唱时不仅是个大红脸,头戴长发水苗,嘴戴胡须的扮相,而且还是赤露上身,下身穿着灯笼红裤子,手捧牵连着脚燎的手铐,是一步一甩头、一步一跩膀子地表演着。再加上洪亮的高吭唱腔,还得表演的头上冒汗,是一点儿不得忽疏和怠慢。如果表演的少不用力下劲,整场戏就算是给演砸了,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正是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的时期。面对着大灾年,湖西人不但没有沉默,而在湖西却是戏曲传唱繁花似锦的鼎盛年代。按照乡亲们的话说:这人越穷是越要找乐、是越穷越要海唱,用乐、用唱来提精神,用乐、用唱来增加生活中的乐趣,用乐观向上的精力斗饥饿、战贫穷。
每到过春节迎大年时,公社团委和文化站就兵分两路,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都在公社驻地举办为期八天的文艺大汇演。
汇演结束时,还要评选出优秀剧目,然后采取新老结合的办法,临时组建成两个演出团体。分别有团委书记和文化站长带队,赶在正月十五前,到几个中心大村队巡回演出。在这期间,一些老戏迷们是腰里揣上个窝窝头,跟着演出队是听了这场听那场,是听了今年盼来年,年年都想听着大戏过大年!
不知道是咋个一回事,不管是公社里搞什么大会战、开个什么大会时,都要扎台唱大戏。让这些不用花钱请的庄户剧团,轮流登台演出唱热闹。凡有剧团的大队更不用说了,是高兴了就接连不断地拉出来演唱上几个晚上,让社员们在饥饿中享受到戏曲给带来的快乐!
文革中,古装戏被禁演,倡导大演大唱革命样板戏。公社带头组建了专职的“样板戏剧组”,各大队团支部也都紧跟照学,立马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多以快板、相声、三句半、男女生独唱和歌舞、歌剧表演唱的形式,来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好人好事。也有不少文艺宣传队,采取新老艺人相结合的办法,唱老调演新戏,把地方戏曲搬上了舞台。
现如今说起这桩事来,乡亲们还都有滋有味地说,由张官屯大队文艺宣传队,用柳琴戏调排演的《送猪记》、《幸福站》和《姑嫂擒匪记》等七、八个大型现代戏剧,及田庙大队文艺宣传队,用山东梆子戏调排演的《人往高处走》和《江水滚滚向东流》等十几个大型现代戏剧,是演唱的红红火火,给众乡亲们带来了纯地方艺术上的享受,真是乐在其中喽!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钱玉珍 ‖ 两代单传的暖 (散文)
- 下一篇:下一篇:「运河记忆」王伟 ‖ 孔尚任的运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