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钱玉珍 ‖ 620城际车里的幸福絮语
620城际车里的幸福絮语
文/钱玉珍
泗水到济宁的620城际公交,像一条灵动的绸带,二十分钟便在两座城间轻盈往返。一个周六的下午,汽车开到金庄站牌,门开合间,上来了6个中老年人。看得出他们是从济宁来泗水赶集的,拉杆包都鼓鼓的,长长的大葱,用绳子拴在拉杆上。上车坐稳后,便热闹地聊开了。“今天金庄集的芸豆嫩得能掐出水”“还是城关集的摊子全,连南方的菜都能见到”,话语里裹着市井的鲜活,哪个集市的脾性,早被他们摸得门儿清。
车厢后排,一对老夫妻挨着坐,丈夫声音洪亮,妻子眉眼温和,正慢声细语地说着什么。阳光透过车窗,在他们鬓角的银丝上镀了层暖光。男人说得起劲:“退休后第一次来泗水,还是孩子们开车拉着来的,不然我这老骨头,真得在城里转晕了。七十年代那阵子的影子,早没影喽。”
妻子轻轻点头,接过话头时,语气里满是感慨。她年轻时随丈夫在泗水工作,后来调去外地,日子被工作和家务填满,加上身体不算硬朗,竟几十年没再踏足这片土地。她望着窗外掠过的绿树红花感叹道:“记忆里的七十年代,泗水还是个灰扑扑的小城,风一吹就扬起尘土,城外的乡镇多是光秃秃的山。哪想到啊,如今站在中兴大桥上,东边那座老泗河大桥,竟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河文化长廊,一步一景都是故事;西边生态新城那座斜拉桥,简洁得像支蓄势待发的箭,却又透着说不出的恢宏,站在桥边看,心都跟着敞亮。”
男人笑着补充:“孩子们也退了休,家里没啥牵挂,她身子骨越来越好,这公交又方便,出来转转,不光腿轻快,心里更舒坦。”车厢里的谈笑声还在继续,混着窗外的风,像一首轻快的歌,唱着日子的红火,也唱着时光里那些温柔的变迁。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主动当起了解说员。手指划过一幅幅画面,声音里满是自豪:“泗水县历史研究会组织我们参观过泗河长廊。当漫步在泗河的长廊之上,像是踏入了一部鲜活的史书。长廊分为安澜泗河、文化泗河、生态泗河三个篇章,图文并茂地讲述着泗河流域的往昔与今朝。古老的泗河,曾是岁月长河中默默流淌的见证者,如今,它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次变迁,都被精心地呈现在这长廊之中,诉说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着当下建设发展的累累硕果,为这条古老的河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泗水人民和八方游客来宾开辟出一处了解泗河、读懂泗水的全新天地。”
我兴致勃勃地问:“泗水的景点,你们都去过了吗?”一位六十来岁的男士接过话茬:“这里景点多得看不过来哟!像我们上了年纪的,每次来也就挑一个景点逛逛,就近看看北城海岱名川、圣源湖公园,感受感受闲适安逸;伏羲公园也不错,去那儿寻寻文化根脉。年轻人精力足,就爱往万紫千红度假村、安山寺跑,还时常爬爬风仙山、龙门山,在山水间走一走、逛一逛,钓钓鱼,一天的安排别提多丰富了。”
我笑着点头,继续补充:“咱们泗水可不简单,省城济南叫泉城,咱们这儿是‘泉乡’。全县遍布八大泉群,沿着泗河两岸,在7个乡镇里星罗棋布。这些泉姿态各异,水质清得能见底,这样丰富又独特的泉水景观,在国内可不多见。”我又接着介绍:“还有这几年新开发的景点,等闲谷艺术粮仓、东仲都。以前,这些小山村破旧又落后,后来一批有情怀、有本事的创业者汇聚于此,村子彻底变了模样,集观光、产业、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了乡村旅游的典范。东仲都村的老党支部书记,身残志坚,还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呢!”听到这儿,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微风拂过,带着泗河独有的水汽,仿佛也在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源源不断的传奇 。
他们谈论着泗水的名吃,烤羊的油香还没在话语里散尽,我便忍不住接了话头——泗水的好味,可不止这些。“要说烤地瓜,得往银座商城东边去。”我笑着细细道来,“过两个路口,闻着那股子甜得发糯的香气,路南准有个烤炉,守着炉的是位快七十的宋太香大姐。做这生意四十多年了,心眼热乎,烤出来的地瓜也真对得起这名儿,‘太香’!”这话逗得满车人都笑起来,眼角眉梢都漾着馋意,仿佛那外焦里绵、金黄流蜜的地瓜就在眼前,甜香顺着车窗缝都要漫进来。
一位老同志接了话:“俩钟头的路,不算啥,搭个功夫就到了。泗水山清水秀的,有得玩有得吃,捎些新鲜特产,回家还赶得上包水饺。”可不是嘛,车站墙上贴着各乡镇的大集表,哪村哪天有集,配着哪班车,他们早记得门儿清,像揣着张活地图。
“那各位最爱赶哪个集?”我好奇问。“礼泉!”“故县!”“金庄还有城集!”声音此起彼伏,争先恐后的,像是在数自家宝贝。“交通方便的就常去,太远了一天忙不过来。”有人补充道。
我想起坐车的经验,便嘱咐:“再来啊,避开礼拜和节假日。那时候人挤人,车也满,平日来多舒坦,跟坐专车似的。”“你这女同志可真好。”有人感慨,“泗水人是实诚善良。”夸赞里带着热乎气,他们又好奇地问起我的工作。
“我在县老年大学工作,为老人们服务,现在退了。”我笑着说,“每礼拜六回泗水,去乡村儒学讲堂做些公益。咱泗水历史久啊,泗河文化从这发源,儒家文化也从这扎根,把这些好东西传下去,是正经大事。”
话越说越投缘,彼此间的生分早散了。临了,还互留了电话号码。“下次来,我领你们去圣源湖畔看看老年大学,再到家馨家政大院,尝尝最地道的泗水火烧。”
车窗外的风景一路往后退,车厢里的笑声却没断过。说不完的泗水新貌,道不尽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间,济宁的站牌已在前方招手。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刘福全 ‖ 捡拾童年的乐趣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郑莉莉 ‖ 奶奶仙逝两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