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刘赟 ‖ 微湖深处有丰碑——忆父亲刘正泉

来源:本站    作者:刘赟    时间:2025-07-19      分享到:


2025年7月16日清晨,心电监护仪上那条平直的线,像一把无声的刻刀,在我们心上划下了永恒的印记。96岁的父亲刘正泉,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微山湖区的老人,终究带着对这片湖水的牵挂永远离去。守在病床前,望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微山湖的晨雾漫来——他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微湖大禹"的荣光,更是如湖水般滋养生命的温暖与力量,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信念。

父亲1931年生于潍坊昌乐,1952年怀揣着建设新区的热忱来到微山,从财政科会计到水利局局长,在湖区奋斗40余载。他常说:"水利是民生的源头,水活则民安,这活水得一代代护着。"1953年微山建县之初,他背着铺盖卷住进湖边窝棚,带着勘测队踏遍湖区每片水域。那些年,他腿上添了无数疤痕:修马坡闸时被钢筋划破的深沟,两城公社筑堤时被冰凌冻伤的冻疮,付村排灌站施工时被碎石硌出的血痕。母亲总心疼地念叨,他却笑着说:"这些疤是湖水给我的勋章,说明源头活水通了。"

记得小时候最盼父亲从微山回昌乐老家的日子。他在湖区奔波,母亲带着我们在打鼓山守望,几年才能见一面。回家时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袖口磨出毛边也舍不得换,可口袋里永远藏着惊喜:湖区的野菱角带着湖水的清冽,渔民送的银鱼干透着阳光的味道,草纸包着的水果糖甜得能化开岁月的苦涩。母亲常说他"对自己抠门,对孩子大方",后来才知道,那些糖是从每月几十块津贴里省出来的,深夜案头的浓茶是为赶工程报告熬红了眼,而他教我们的第一句诗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做人做事都要像活水般清澈实在。

父亲的"严"是出了名的。上世纪70年代大哥在公社当副书记,想让他打招呼回县城,被他狠狠批评:"岗位没有好坏,踏实干事才是本分。我是党的人,不能让私心堵住活水的源头。"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是:"咱家的人要靠自己脚底板走路,走得正才能让活水长流。"后来二哥靠自己考上北大,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反复摩挲,眼角皱纹里淌着笑,却只说:"到了学校好好读书,别断了咱家的正气源头。"

可父亲的"柔"藏在湖水深处。邻家孩子得急病,湖区医院治不了,是他背着孩子走三十多里夜路,趟过齐腰深的湖水赶往县城。母亲说那天他丢了一只鞋,光脚踩在碎石路上满是血泡,却硬是没吭一声。他总说自己是"粗人",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上善若水"。书房里那幅他70岁写的"上善若水",笔锋虽不遒劲,却藏着活水穿石的韧劲,旁边就贴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字条。

我珍藏着父亲的工作笔记,泛黄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记录:"1982年曹楼庄台,日推土方800方,用工12人","1987年行洪道清障,苇子12万亩,提前20天完成"。最让我泪目的是1984年年底那页边角的小字:"今日小孙女出生,在工地没能回去,记着买块红布做肚兜。"那天他在庄台指挥施工,把当爷爷的喜悦压在心底,只因"活水工程不能等"。

离休后20余年,父亲仍闲不住。80多岁还坚持坐渔民的船访湖区,说"坐船才能摸到湖水的脉"。有次在沙堤庄台遇到老渔民,对方握着他的手说:"刘局长,您修的庄台30年没漏过水,住着踏实!"他笑得像孩子:"这是大家伙儿一起引来的活水。"回来路上他望着湖面轻叹:"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想让湖里的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让这活水滋养代代人。"

整理遗物时,在他枕下发现一张泛黄照片:20多岁的他站在微山湖畔,眼神明亮如晨光。旁边压着90岁时写的纸条,字迹颤抖却坚定:"微山湖的水养育了我,微山湖的人成就了我。我这一生,值了。"是啊,父亲,您这一生值了!您修的闸坝仍守护着湖区安宁,栽的树已长成绿荫,教导我们的"正直实在"和理念一直如活水般流淌在血脉里。

父亲常说最骄傲的不是奖状,是"微山湖的水越来越清,湖边的房子越来越结实,孩子们的笑脸越来越多"。如今微山湖的风还在吹,湖面波光如他含笑的眼睛。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生命如活水,唯有融入大地、滋养他人,才不会干涸。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老人家的离开,带走了微山县第一批建设者的时代记忆,却留下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活水。我们会带着他的嘱托,让"正直做人、踏实做事"的家风如微湖水般流淌不息,让"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信念,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永远滋养未来。父亲,您化作了微山湖的一部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赋诗一首,以寄哀思,兼抒敬意:

《长相思·念父恩》

朝也思,暮也思,微水湖波忆旧姿。音容入梦迟。

功成时,德成时,志在民生意不移。念恩无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