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钱玉珍 ‖ 孝善家风暖乡邻 ——小城子村故事之三

来源:本站    作者:钱玉珍    时间:2025-07-02      分享到:


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城子村,有这样一位令人敬重的村民,他叫宫延寿。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庞白净,眉眼间透着和善与温厚,全身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谁能想到,这样一位看似文质彬彬的人,却在乡村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淳朴的家风和善良的人性。  

宫延寿的家庭,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典范。他和老伴携手走过五十六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他们生育两个儿子,在夫妻二人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孩子都勤奋好学,先后考上了研究生,现在事业蒸蒸日上。这个家庭,充满了尊老爱幼的温馨氛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那份和睦与幸福,让人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宫延寿平日里语速不快,说话前总会先露出一抹和煦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谈及乡村儒学讲堂,他缓缓说道:“一开始,老伴让我去听课,我不去,我心里犯嘀咕,老百姓能听进去啥课呀?我没太当回事。后来,老伴在幸福食堂给老人们包水饺,让我去帮忙磨刀。磨完刀闲着也是闲着,我就留下来听了听课。这一听,可不得了,就像一道光照进了心里,讲的都在理,都是些教育如何做好人的,特别是知道了来讲课的老师都是义务的,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从那以后,我毅然加入了义工队伍,还想着多带动些村民去讲堂听课呢。”

宫延寿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兄弟姐妹共有七个。家族虽大,可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深厚。他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从小要有孝心,家里有什么,总是让两孩子先给爷爷送去。这已成为家中不成文的规矩。逢年过节带回的陈年美酒,集市上买来的特色糕点,甚至孩子们攒零花钱买的小零食,总要先过爷爷那一关。宫延寿总说:“孝心要从小养在骨子里。”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经常傍晚陪老人在村头散步,听他絮叨陈年旧事。

宫家小院里,总有个温婉的身影穿梭忙碌。她就是宫延寿的妻子。她向来言语不多,一袭素色衣衫,举手投足间透着大家闺秀的娴静。她的存在,就像春日里的风,无声却温柔地拂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微孝益家幸福食堂,她是让人安心的"掌勺人"。清晨天还未亮,她便系上围裙,将新鲜的白菜细细切碎,把五花肉切成均匀的小块再剁碎,给老人们蒸大包子改善生活。锅铲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喷香的炒菜、浓稠的热汤便摆满灶台。老人们总说:“宫家媳妇拌的馅子,就是香!”她只是微微颔首,笑意藏在眼角,咬紧牙关,忍住多年的腰疼毛病,又去忙别的。回到家中,她也从不停歇。暮色里,宫延寿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家门,总能看见餐桌上摆着几样精心烹制的家常菜,青瓷碟里的花生米粒粒饱满,红烧鱼泛着油亮的光泽。她从橱柜里取出酒壶,为丈夫斟上一杯,轻声说:“累了一天,喝点酒解解乏。”宫延寿端起酒杯,看着妻子在厨房忙碌的背影,酒香混着饭菜香,日子就在这烟火气里酿成了蜜。她用沉默的温柔,将日子过成了一首绵长的诗。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双手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用行动诠释着勤劳与贤惠的真谛,让平淡的岁月开出了最动人的花。

然而,命运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宫延寿的弟弟不幸早逝,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宫延寿的父亲临终之际,紧紧握着宫延寿的手,千叮万嘱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孩子。宫延寿和老伴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子的责任,衣食住行,事事操心,将侄子视如己出。他们的善举,就像一颗温暖的火种,点燃了整个家族的关爱之情。兄弟姐妹在他们的感染下,纷纷伸出援手。大家齐心协力,凑钱给侄子买了新房。2018年,又为侄子操办婚事,忙前忙后,终于让侄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这个大家庭里,好家风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庇佑着每一个成员,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儿子们从小在宫延寿的熏陶下,做到孝敬老人,不但给父母买了养老保险,还常寄钱给父母,可这些钱在宫延寿手中转了个弯,又化作了温暖邻里的善意。把家里变成了村里老人的“快乐据点”~买扑克牌、象棋、跳棋这些玩意儿,晚上老人们聚在一起下棋、打牌、喝茶,老伴还在一旁热情地沏茶忙活,像个热闹的大家庭!老人们高兴地说:“延寿日子过得好,没忘了乡亲们,他给我们有福同享,有地方消遣、有人作伴的日子,才是实实在在的晚年幸福生活。”买来面条,用农用三轮车拉到讲堂分给每位乡亲。他总说:“孩子们孝顺的钱,咱也不能独享,大家分着吃才香。”有人过意不去,想塞钱给他,他便笑着摆摆手:“留着给娃买书本,咱们乡里乡亲的,计较这些干啥!”那些白花花的面条,煮进锅里,翻腾起的不仅是热气,更是宫延寿对乡土的深情。他用最朴实的方式,让孝心化作了滋养整个村庄的暖流,让善意在一碗碗面条中,传递着最真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