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陶成桥 ‖ 看嘉祥县志 话小城春秋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5-07-01      分享到:

在山东鲁西南有一个山环水绕美丽小城,古韵绵长,它有一个吉祥的县名,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寓意,它的名字叫“嘉祥”。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京杭运河之西。地理坐标北纬35o11'一35o37',东经116o 06'-116o29'。东临济宁市任城区,南抵金乡县,西与巨野、郓城县接壤,北依粱山县,东北隔梁济运河与汶上县相望。 西周时,县境内设焦国。春秋时代,县境内设武城邑、咸丘邑。秦代,县境内设爰戚县。 西汉,县境内北部设巨野县、南部设爰戚县。 东汉,县境内设金乡县。东汉之后,县境分属巨野、金乡、任城等县。金皇统七年(1147年)从巨野、任城二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了嘉祥县。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故事,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命名。

小城初建,首派第一任县令,管州人胡肇上任。县治设在山口镇(今嘉祥村),后迁徙到横山之阳。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徙治萌山之阳,即今日嘉祥县城。

小城虽然不大,但已历经八百五十余年风雨,回望历史,已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嘉祥县城从公元1175年迁址,到中华民国1913年属山东省岱南道之前,历经金元、明、清三个朝代,738年间完全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县令、县尹、知县七品芝麻官向走马灯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换汤不换药,承上启下,一代又一代靠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背朝黄土面朝天,在黄土地里淘生活。数百年来GTP增长及其低下,增幅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几乎没有什么社会财富积累。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小城规模达到最大,并重修了春华东门,凝瑞西门,安澜南门,永清北门四座门楼。至清末城墙完好。县城内,只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小街,将小城分割成四块,以十字路口隅首为中心。大部分为官衙、学堂、祠庙占有,民宅较少。东北部分自东向西依次为马神庙、仓神庙、五贤祠、祠南为城隍庙,曾子书院,察院、县衙;东南部分自东向西依次为文昌祠、奎星楼、儒学、文庙、曾府;西北部分自东向西依次为龙王庙、节妇坊、通真庵、关帝庙,其余部分为民宅;西南部分系居民聚居区。西门外有演武厅、三官庙、,南门外有关帝庙、观音堂,东门外有大云寺、八蜡庙、,北门外有三圣庙,清末城内出现了一些店铺、作坊,但不成规模。有城无市,整个小城处在封闭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几乎没有市场,没有工商业,没有人流、物流、资金流,没有商品交换。当年有民谣戏称“嘉祥县,破猪圈,南关到北关,二十四扁担,县官打板子,全城都听见”

在中国大地上历经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洗礼后。公元1913年小县城进入了民国时期,前期,县衙改县公署(后又改县政府),设在城东南隅。还设有警察所(后改为公安局)、劝学所(后改教育局)、邮政所(后改邮政局)、劝业所(后改实业局、又改建设局、承审处等机构。国民教育设有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和女子国民学校。城区工商业有一定发展,出现了李家当店、宋家当铺、洪源酱园、福祥酱园、新盛杂货店、天星杂货店、芝兰堂药栈、同仁堂药栈,以及张、冯、杜、刘、倪几家菜馆等一批店铺。

1938年1月24日,日本侵略军轰炸嘉祥县城。之后,日军、汉奸及国民党杂牌队伍控制县城,县城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946年县民主政府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逐步拆除了城墙和四座城门。曾府、大学书院、老牌坊等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仅存在于史册和人们的记忆中。

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东西长0.88公里,南北宽0.75公里,面积0.66平方公里,居民约3000人。(现在县城航拍实测面积30.4平方公里)

所以说,从公元1147年到公元1949年,嘉祥县建县802年时间内,小城经济发展及其缓慢,增幅几乎为零。嘉祥在绵绵近千年古代和近现代史上留下的痕迹好像只有麒麟传说、宗圣孟子故地、武梁祠汉画、鲁锦、石雕、唢呐。今夕对比,当年实在是惨不忍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1949年9月起,至2025年6月止,七十六年间。在褚焕民、田林、王善林、马俊卿、高鲁、鲁赤民、张正仪、张衍苓、尹伯敏、杨茂山、王润廷、周延之、连广生、刘建良、周宏、贺永红、李长胜、秦存华、柳景武、周生宏、樊庆显诸位县委书记带领下,小城民众务工、务农、经商、办学、挖河、打井、修路、盖楼,育林、建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达到了古代、近现代史上,近千年小城发展的总和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小城与共和国同步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从1949年10月1日建国,共产党执政后,县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解放初期,私营工商业户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3年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小城建立起第一批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社会事业建立起中学、医院、文化馆、剧团、书店、电影队等。城区突破城墙限制,原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街分别向外延伸,还扒掉了南城墙修建了现在的中心街。

1958年11月至1962年1月嘉祥县制撤销。

1962年1月恢复县制,这时从各地调入了大量的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外地老干部,和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医生、教师。这些社会精英带来了多元文化,为小城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小城的文化底蕴,重新起步就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城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全会后,小城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县城发展几乎以第一宇宙速度迅猛扩展。土路、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一栋栋楼房代替了小平房、土坯房,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现代化居民小区林立,城市功能逐步健全。1980年县城人口1.67万,城区面积2.44平方公里。1990年县城人口发展到4.41万人,城区面积6.44平方公里.2005年城区人口再增加到10.46万人,城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2011年城区人口达到15.6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截止到2021年初,城区面积据航空精确测绘已达到30.4平方公里。人口约增加至24 万余人。根据嘉祥县人民政府发布的信息,嘉祥县2024年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评价的主城区范围东至赵王河,南至洙水河,西至连固线,北至北外环路,总面积达到46.63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71倍。

如今的小城围绕萌山为中心,以呈祥大道为轴线,开发区、祥城新区、老城区建设,一城三区处处是高楼大厦,工厂遍地、商铺林立、水路铁空四通、水电气暖通讯八达、莺歌燕舞、绿树成荫、山、水、城浑然一体,石雕广场、大学书院、人工湖、电视塔、烟雨亭台楼榭阁镶嵌其间。小城今夕对比,可以说是地覆天翻。现在的嘉祥人幸福感十足,就像一首《沁园春.嘉祥今赞》词中描绘的一样:

萌麓钟灵,麟邑流芳,史韵未央。

溯哀公狩瑞,麒麟载典,洙滨毓秀,韶乐传章。

鲁锦裁云,石雕镂月,唢呐清音绕画梁。

武祠内,览千年汉刻,妙笔疏狂。

遥思旧岁沧桑,困尘陌、穷乡叹路长。

喜琼楼焕彩,飞桥跨堑,通衢织锦,高铁穿疆。

工贸兴邦,农林聚宝,沃野生金富路扬。

嘉祥地,正春光万里,誉满八方。

总而言之,嘉祥县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短短的76年间,日新月异、沧海桑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提升,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有史以来,人民的吃、穿、住、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美满富足。展望未来的嘉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为辅,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乘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东风,好日子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县城的未来,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嘉山祥水将会锦上添花,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