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牧鑫 ‖ 九三阅兵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与中国的应对之道

来源:本站    作者:牧鑫    时间:2025-09-23      分享到:


序言:荣光背后的暗流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的铁流滚滚、鹰击长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九三阅兵不仅是一次国防实力的展示,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振奋,一场国家意志的宣告。世界看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一个有能力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中国。

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此作出了各种反应。表面上,国际社会对中国展示的军事实力表示尊重,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服输”姿态。当时还是商人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中国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力量,我们应该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这种表面上的恭维和甜言蜜语,很容易让人产生西方已经真正接受中国崛起、认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错觉。

然而,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大国竞争从来不会因为一次阅兵而真正改变基本格局。正如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所指出的:“大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任,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和力量平衡。”九三阅兵后的国际形势发展,尤其是美国的一系列战略调整和军事行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面的服输背后,是更加精准、更加急迫的战略围堵和压制。

一,表象与实质:西方“服输”背后的战略调整

国际政治中的礼仪性恭维往往是一种表面文章,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战略意图。

特朗普对中国看似友好的表态,与其实际采取的战略举措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说好话、做狠事”的行为模式,在美国对华政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回顾历史,从尼克松访华到克林顿时期的“接触政策”,美国对华战略始终包含着接触与遏制并存的两面性。

美国军事体制的调整意味深长。将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回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的提议虽然尚未成为现实,但这种意向本身已经发出了明确信号。历史上,美国在1947年将战争部改为国防部,标志着从战时体制向平时体制的转变。如今有意反向改名,反映了美国安全战略思维正在向“大国竞争”和“备战导向”回归。这种转变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长期评估,其中中国的崛起被视为最主要的挑战。

委内瑞拉军事行动体现了美国对“后院”的强化控制。美国向委内瑞拉派出海空力量并开火示警,表面上是针对马杜罗政权,实质上是向整个美洲乃至世界展示美国维持地区主导权的决心和能力。这一行动延续了门罗主义的传统逻辑,即视美洲为美国势力范围,排除外部干涉。

在全球化时代,这种行动有了新的含义:在美国看来,如果不能牢牢控制美洲后院,就无法全心投入与中俄等大国的全球竞争。

二,多点出击:美国全球战略的进攻性布局

美国在全球多个方向同时出击,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战略体系,旨在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

在中东,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强度。同时攻击多个国家,这种嚣张气焰的背后是美国的全力支持和战略需要。中东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来源地。保持中东适度紧张符合美国战略利益:一方面可以牵制中国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美国作为地区安全保证人的地位,使地区国家继续依赖美国保护。

南亚方向的动作更加直接地针对中国。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历史悠久,但当前阶段有了新的迫切性。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削弱中巴关系、获取中国军事技术和战术信息,成为美国南亚战略的重要目标。尽管中巴友谊历经考验,但在美国全方位渗透和诱惑下,不能排除部分情报和秘术可能已经泄露的风险。

美国重返阿富汗的计划同样具有针对中国的明确意图。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和中东交汇处,战略位置重要。美国在此保持军事存在,既可以监视中国西部动向,又可以在必要时威胁中巴经济走廊,还能对伊朗保持压力,可谓一石三鸟。

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军方加大投入200多亿美元,快速研制25种针对中国军队的尖端武器。这一举措反映了美国军事战略的明确转向:从反恐战争回归大国竞争。这些武器系统很可能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定向能武器、太空战系统、网络战工具、人工智能作战平台等下一代战争手段。美国计划在几年至多十年内使这些武器陆续面世,表明他们预判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窗口期就在未来5-10年。

三,战略迷局:如何看待特朗普的对华暧昧姿态

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双重性:一方面是高调发动贸易战,另一方面又多次对中国领导人表示“尊敬”和“友谊”。这种矛盾行为其实符合特朗普一贯的交易式外交风格——在他的世界观中,赞美和威胁都是谈判筹码,目的是获取实际利益。

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的通话和表面上的友好姿态,不应被误解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根本转变。这些战术性的缓和措施,可能是为国内政治需要创造空间,可能是为谈判增加筹码,也可能是为避免立即摊牌而采取的缓兵之计。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美国两党在对华战略强硬这一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区别只在于策略和手段,而非最终目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竞争往往遵循“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哈佛大学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研究表明,在过去500年中,16例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的情况中,有12例最终走向了战争。避免悲剧的关键在于双方的战略智慧和危机管理能力。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体现了中方避免冲突、寻求共赢的意愿。但意愿需要相应的战略能力和实力作为后盾。

四,中国之道:在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节奏。

九三阅兵展现的军事自信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它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任何试图武力挑衅中国的行为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但这种威慑需要不断更新的军事能力作为支撑。中国需要密切关注美国新武器研发进展,加强自身不对称优势建设,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科技自主创新是关键所在。美国之所以能够研发众多尖端武器,根本在于其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

中国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战略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近年来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进步令人鼓舞,但仍需持续努力。

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美国的战略是到处制造分裂和对抗,中国的方案则是促进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这种理念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国际秩序观。

中国应继续扩大朋友圈,深化与欧盟、东盟、非洲和拉美的合作,打破美国试图构建的对华包围圈。

内部稳定和发展是应对一切外部挑战的基础。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结论:穿越迷雾的战略清醒

九三阅兵是中国军事实力的展示,也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但它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律——大国竞争永恒存在,利益博弈从未停止。

美国的一系列行动告诉我们:表面的恭维可能是策略性的,甜言蜜语背后往往是精心计算的战略部署。从委内瑞拉到中东,从巴基斯坦到阿富汗,从军事体制改革到尖端武器研发,美国的对华围堵战略正在全方位、多领域加速推进。

特朗普式的友好姿态是一种战略迷惑,旨在为中国设置认知陷阱,让我们放松警惕、放缓脚步。历史上有太多大国因为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犯下战略错误的先例。苏联曾经相信西方的承诺,结果走向解体;日本曾经被 Plaza Accord 的甜言蜜语所惑,结果陷入“失去的几十年”。

中国必须保持战略清醒,不被表象所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既要看到中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要清醒认识到战略竞争的长期性和严峻性;既要保持开放态度开展交流合作,也要筑牢底线思维防范各种风险。

九三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决心。那种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我们应对一切挑战的最根本力量。在新征程上,保持战略定力,增强综合国力,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合作共赢——这是中国突破围堵、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空前,机遇也同样空前。穿越迷雾,保持清醒,坚定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