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牧鑫 ‖ 湖南大有希望——“湘超”足球是一种精神
在中国体育发展的版图上,一场来自中部省份的草根足球赛事正掀起令人惊叹的情感浪潮。湘超联赛——这个最初只是湖南省内业余足球爱好者切磋交流的平台,如今已演变为连接千万湖湘儿女的精神纽带,成为一种超越体育本身的文化现象。当深圳以"湖南省会"的名义申请参赛,当上海宣称要作为"第二省会"加入,当新疆因"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记忆而血脉贲张,人们突然发现:这已不仅是一场足球比赛,而是湖湘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集中爆发,是湖南精神认同的生动呈现。
一、湘超现象:草根足球的文化升华
湘超联赛的成功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民间足球发展的"苏超"模式。江苏凭借其平原文化的开放性和经济优势,打造了相当成熟的民间足球体系。然而湖南的湘超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没有简单复制东部发达地区的模式,而是注入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基因。
在缺乏足够资金和专业支持的情况下,湘超依靠的是湖南人特有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特质。球员们白天在各自岗位工作,傍晚奔赴绿茵场;没有专业场地就在城市空地划线上阵;缺乏资金就自筹经费。这种草根韧性让湘超焕发出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区足球联赛的独特魅力。据统计,2023年湘超联赛现场观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突破5000万,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许多职业联赛。
湘超现象的背后,是湖湘文化千年积淀的精神底色。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环境,既造就了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也塑造了湖南人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再到近代"无湘不成军"的豪迈,这种既扎根乡土又胸怀天下的双重性格,在湘超赛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二、湖湘精神的经济实践
这种精神特质同样体现在湖南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版图中,湖南始终不是政策倾斜的重点地区,既无沿海区位优势,又无西部开发政策扶持。但湖南人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从地方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行业巨头,产品远销海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6%,居全国第一。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是湖南人那种"耐得烦"的工匠精神和"霸得蛮"的创新勇气。
在新消费领域,文和友、茶颜悦色等品牌从街头小店成长为现象级商业案例。文和友独创"文化+餐饮"模式,单店日接待顾客超过1万人次;茶颜悦色打破奶茶行业格局,成为新式茶饮的代表品牌。这些企业的崛起,展现了湖南人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三、影视湘军:文化创新的排头兵
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更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没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湖南人创造出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文化现象。
湖南广电从一家地方电视台成长为引领中国娱乐文化的媒体标杆,其发展历程堪称中国传媒业的奇迹。
上世纪90年代,湖南卫视率先实行频道整体包装和节目创新,《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节目开创了中国电视娱乐的新模式。2005年推出的《超级女声》更是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单期节目收视率突破10%,短信投票数超过3000万条,开启了中国选秀节目的新时代。
近年来,芒果TV的创新运营模式引领了中国媒体融合的潮流。作为传统广电旗下首个实现盈利的视频平台,芒果TV有效会员数已超过6000万,日活跃用户突破5000万。其独创的"芒果模式"将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与互联网平台特性完美结合,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内容制作方面,湖南的影视剧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正剧展现了湖南人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扫黑风暴》《人民的名义》等现实题材剧作则体现了湖南影视人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勇气。其中,《人民的名义》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最高收视纪录,全网播放量突破300亿次。
四、马栏山:新媒体时代的文化高地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崛起,更是湖南文化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个规划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园区,如今已成为中国视频文创产业的重要高地。截至2022年,园区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年产值突破500亿元,视频内容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2%。
园区内聚集了字节跳动、华为云、快手等互联网巨头,也培育了银河酷娱、芒果超媒等本土创新企业。这里不仅产出大量的影视作品和短视频内容,更在视频技术研发、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5G+4K/8K超高清视频制作、人工智能剪辑、虚拟现实内容制作等前沿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
马栏山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延续了湖南人善于"无中生有"的创新传统。
在没有先天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情况下,湖南人凭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刻理解和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硬是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全国领先的视频文创基地。
五、湘媒现象:文化自信的媒体表达
湖南的媒体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湖南媒体继续保持着创新活力。湖南日报社打造的"新湖南"客户端用户突破3000万,成为区域性媒体转型的典范;红网新媒体集团构建的"网报端微视"全媒体矩阵,覆盖用户超过5000万。
湖南媒体人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内容。
《湖南日报》的"湖湘观察"系列报道深度解读湖南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红网的"观潮的螃蟹"等评论栏目成为影响全国的网络评论品牌。这些内容产品既保持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又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自信。他们善于挖掘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用现代传播方式讲述湖南故事。无论是湘超联赛的报道,还是湖湘文化的传播,都体现了这种扎根乡土、放眼全国的表达方式。
六、人才循环:他乡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湘超联赛的火爆,还折射出湖南人独特的组织方式和社群文化。
在中国各省份中,湖南人是最善于建立同乡网络和互助组织的群体之一。从近代的湘军团体,到改革开放后的湖南商会,再到如今遍布各大行业的"湘籍圈子",湖南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组织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湖南商会超过200家,会员企业超过5万家。这些商会组织不仅为在外打拼的湖南人提供互助平台,更成为连接湖南与全国各地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每年通过商会渠道回湘投资的项目超过300个,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
湘超联赛正是这种组织文化在体育领域的自然延伸,它提供了一个情感联结的平台,让在外打拼的湖南人能够找到乡情寄托和精神归属。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各地工作生活的湖南人超过1000万,其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超过400万人,在长三角地区的超过300万人。这些在外湖南人每年创造的GDP相当于湖南省GDP的1.5倍。
七、大有希望:湖南未来的发展之路
面对湘超现象带来的思考,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将这种精神和热情转化为推动湖南发展的实际动力。近年来,湖南推出的"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2022年,湖南引进湘籍人士返乡创业项目超过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800亿元。
长沙市政府数据显示,近年来回流人才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这些回流人才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更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他们正在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湘超现象告诉我们,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可能是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的人才吸引因素。湖南正在打造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创新平台,为回流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些平台不仅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更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从湘超足球到湖南精神,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湖南人用一场草根足球赛事,向世人展示了地域文化的力量如何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在这片曾经走出过无数风云人物的土地上,新时代的湖南人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大有希望的新篇章。他们继承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足球场、在工厂车间、在摄影棚、在实验室,在各个领域展现着湖南人的智慧和勇气。这种基于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的发展模式,或许为中国各地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真正的希望不在于外部条件的优越,而在于内在精神的强大;真正的发展不在于重点扶持,而在于自励自强。湖南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湘超联赛所展现的那种精神力量,必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贺文键 ‖当代戏剧创作的瓶颈与突破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牧鑫 ‖ 九三阅兵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与中国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