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刻刀与诗笔:论肖健艺术世界的双重维度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9-23      分享到:


在当代中国艺术界,肖健以其版画艺术的卓越成就闻名遐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宁市版画第二代领军人物、三十余幅版画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这些光环足以定义一位艺术家的身份。然而,《肖健诗歌散文集》的呈现,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创作者形象:手握刻刀的版画家与执笔抒怀的文人,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滋养,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世界。通过细读这部作品集,我们发现肖健的文学创作与其视觉艺术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刻刀下的造型与诗笔下的意象相互转化,共同诉说着对故乡、对生活、对艺术的深切眷恋。

肖健的散文创作展现出明显的“视觉思维”特征,这是其版画创作经验在文学领域的自然延伸。

在散文《石头之恋》中,他对蒋先位老人奇石收藏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和质感:“各种石头千奇百怪,竞相展姿”、“我心里发出阵阵感慨,原来石头还有如此漂亮、栩栩如生”。这种对形态、纹理、构图的敏锐感知,无疑来自于他数十年版画创作培养的专业眼光。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他描述四块奇形石时,直接引用了王维的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将视觉体验转化为诗境联想,实现了从形态到意境的跨越。

这种艺术思维的转换令人想起他的版画作品——无论是《刻刀下的乡情》还是《印象常宁》,都展现出将具象元素提炼为诗意表达的倾向。在肖健的艺术世界中,刻刀与诗笔不是两种独立的工具,而是同一艺术心灵的不同表达方式。

乡愁叙事是肖健文学世界的核心情感,这与他的版画创作形成了主题上的深度呼应。在《家乡菜花香》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衡阳县西渡檀山咀的油菜花海:“家乡田野里、山丘上、到处铺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眼望去灿烂辉煌”,“田园宛如梦幻之乡,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醉人心扉”。这种对故乡风物的深情凝视,与他版画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乡土主题一脉相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对变化的关注:“小桥、流水、人家、已再不是九年前的概念。现在,家家户户都砌了新房,安装了程控电话和手机”,这种对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敏感观察,使他的乡愁叙事避免了简单的怀旧 sentimentality,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时间维度。正如他在文末所写:“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这样无声的向我传递着美丽的语言”,这种与土地的血脉联结,正是他艺术创作最深层的情感动力。

肖健的散文还展现出将日常事物审美化的非凡能力,这一点在《石头之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他的笔下成为承载历史与文化的精神载体:“石头是大地上极其普通的物质,随处可见。但在艺术家的眼里,却是造化灵秀的胚胎。”他从女娲炼石补天谈到曹雪芹的《石头记》,从郑板桥的画石谈到苏州园林的假山,将具体的石头对象引入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这种将平凡事物升华的能力,同样体现在他的版画创作中——那些表现常宁风土人情的作品,无不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艺术结晶。在肖健看来,艺术家的使命正是“点石成金”,发现平凡中的非凡,提炼日常中的永恒。

在诗歌创作方面,肖健表现出与散文不同的艺术取向——更加凝练、含蓄而富有暗示性。诗歌辑分为“家国情怀”、“乡土情结”、“莺歌昵喃”、“雕刻时光”四辑,这种分类本身就已显示出他艺术关注的几个维度。

诗歌《晚月》中的“月色晕染/四片唇叶/在喘急中喷发/炽热的血”,以极简的意象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风轻声吹过》中“秀的手指/像带着37.8摄氏温度的花朵/在我的手心悄然绽放”,则通过通感手法将触觉与视觉巧妙融合。这些诗歌虽然篇幅短小,却意象密集,情感张力饱满,与他版画作品中以少胜多、讲究留白的艺术理念相通。

肖健的游记散文《天山上的云》则展示了他捕捉自然之美的非凡能力。文章以乘机飞越天山的经历为线索,对云海变幻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绘:“朵朵白云象雪白的棉花铺开在锦绣大地”,“时而抽出象七剑下天山的一条白带云,时而扮演出千军万马滚动的白袍勇士”。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丰富想象,再次印证了他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专业素养。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描写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飞机奋力穿过白茫茫的云,腾云驾雾,妙如仙子,真心体验到云中的乐趣和兴奋”,使客观景象与主观体验水乳交融,创造出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通过对《肖健诗歌散文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版画家与文人双重身份的交融,视觉思维与语言表达的互动,乡愁叙事与审美升华的结合。这些不同维度并非割裂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了肖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

他的文字作品与其版画创作形成了深层次的对话关系——版画中的造型感、构图意识渗透到文学创作中,而文学中的诗意、情感深度又反馈到视觉表达里。

在当代艺术日趋专业化、分野化的背景下,肖健这种跨界的艺术实践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艺术的本源是相通的,不同媒介之间可以产生丰富的互动与启发。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看,肖健的艺术创作延续了中国文人书画的传统——诗书画印的一体性,在不同艺术形式中追求统一的精神表达。尽管他运用的是现代艺术语言,但那种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将个人体验提升为普遍情感的追求,却与古老的中国艺术精神一脉相承

《肖健诗歌散文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位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窗口,更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方式——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诗意的情怀体验生活,以多元的方式表达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肖健的艺术实践超越了专业领域的界限,成为一种生命哲学的体现:无论使用刻刀还是诗笔,都是在雕刻时光,都是在寻找生活中那些值得铭记的瞬间,都是在将个人的乡愁转化为普遍的人类情感。这正是肖健艺术创作最动人的力量所在,也是《肖健诗歌散文集》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