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当代戏剧创作的瓶颈与突破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9-20      分享到:


舞台灯光亮起,人艺版《樱桃园》的票务界面显示“无票”已逾半月;另一边,上海某小剧场新戏《情偶练习册》3000张票开售数周仅售出80张。这一热一冷的对比,映射出当代戏剧创作的深层困境——表面繁荣下,戏剧的艺术灵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陈涌泉在讲台上疾呼“戏剧不仅是文学,更是最高级的文学”时,台下青年编剧的苦笑暗示着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代戏剧在掌声与票房背后,正深陷三重创作泥潭。

一、瓶颈:戏剧创作的世纪困局

文学性的坍塌使当代戏剧失去了根基。鲁迅文学奖不设戏剧奖项,文学刊物鲜见剧本刊登,高校文学史研究止步于古代戏曲——戏剧成了“文学天空的缺口”。编剧地位一落千丈,从“主将”沦为“文学打工仔”。

导演中心制的泛滥导致剧本逻辑被肆意肢解,陈涌泉对此痛心疾首:“导演是剧本的转换者,而非创造者。台上搭台、台上架梯只会摔断演员的腿,却留不住观众的心。”当北京人艺的《樱桃园》因空荡舞台与碎片化叙事引发观众离场争议时,印证的正是文学精神退场后的美学迷茫。

现实关怀的退却让戏剧失去了锋芒。魏明伦曾犀利指出:“现在的话剧家们,不敢直面社会,一味评功摆好,粉饰太平。”回望改革开放初期的《救救她》《未来在召唤》,其对社会矛盾的锐利剖析至今仍振聋发聩;反观当下扶贫题材戏剧,大多沦为政策传声筒。正如某资深编剧的讽刺:“千篇一律的驻村干部+反抗村民+强行和解的三幕剧,把脱贫攻坚史诗简化成了好人好事简报。”

当豫剧《重渡沟》突破性地塑造了张县长这一灰色权力符号——他并非贪腐分子,却因急功近利背叛群众利益——才真正触碰到现实肌理的复杂层次。

创新方向的偏差导致戏剧陷入技术迷思。舞台美术竞逐“视觉奇观化”,多媒体投影、机械舞台的滥用吞噬创作预算。2023年某省级院团新编历史剧投资600万元,其中旋转舞台与LED幕布占比超40%,首演后即因技术故障停演。

更荒诞的是营销乱象:上海小剧场为促销门票,竟捆绑足浴券、化妆品试用装,戏剧尊严被消费主义解构得支离破碎。当创作者沉迷于“声光电”的魔法时,《戏剧新生活》中戏剧人用橡胶手套做鸡冠、纸板当船帆的《养鸡场的故事》,却以质朴的想象力唤醒观众热泪——这无疑是绝妙的反讽。

二、病灶:创作生态的结构性坏死

当代戏剧的困境不仅源于创作本身,更植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坏死。人才断层、评价异化与市场畸形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1. 人才链断裂:从“师带徒”到“无人续”

地方剧种的传承危机尤为触目惊心。滇剧、花灯等剧种面临剧团老龄化、学员流失的绝境。某滇剧名角坦言:“团里平均年龄48岁,最后一个学员转行送外卖去了”。

编剧队伍的凋零更令人忧心——高校戏曲编剧专业招生难,毕业生转行率超70%,陈涌泉向上海戏剧学院捐赠《陈涌泉剧作集》的举动,恰似对消逝的文学坚守的无声悼念。当青年导演冯陆在《爱情失格》中探索都市情感困境时,传统剧种却因人才断代陷入“技随人亡”的深渊。

2. 评价机制扭曲:“奖杯导向”催生任务戏剧

当评奖标准与政绩考核绑定,创作沦为“命题作文”。某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扶贫题材戏曲,为强化教育意义强行插入留守儿童支教情节,导致剧情逻辑崩塌。

这种艺术规律让位于行政指令的生态,被豫剧《焦裕禄》编剧姚金成称为“从宣传品到艺术品的跨越之难”。讽刺的是,正是该剧突破性地展现焦裕禄推广烟叶种植失败的悔愧,才在人性真实处立起了丰碑——证明唯有挣脱教条,现实主义才有力量。

3. 市场两极分化:明星霸权与实验剧的寒冬

2025年石家庄大剧院上演的《大宅门》一票难求,而同期上海小剧场新创剧目《情偶练习册》3000张票仅售出80张。这种分化在数据中更显残酷:上海话剧市场60%剧目亏损,明星版《如梦之梦》开票秒罄,但乌镇戏剧节获奖作品《出山》仍难觅商演。

制作人黄智超的诘问直指核心:“除了团购和捆绑足浴券促销,中小剧团还能怎么办?”当消费主义将戏剧尊严解构为促销赠品,艺术的神圣性彻底崩塌。

三、突破:戏剧的重生之路

解困需从生态系统重构入手,以文学性复归、现实精神重铸与美学范式革新为支点,撬动创作瓶颈。

1. 重拾文学尊严:让剧作家“挺直腰杆”

文学性的坍塌需制度性修复。建议推动鲁迅文学奖增设戏剧门类,高校恢复剧本写作必修课,推广“编剧版权分成制”保障收益。

莫言创作话剧《鳄鱼》的实践印证:戏剧仍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涌泉的《程婴救孤》更示范了文本再生之力——将传统“忠君”主题转化为“仁义”普世价值,程婴“舍子救孤”的唱段因人性深度令人潸然。藏地史诗话剧《尘埃落定》则通过“傻子少爷”的诗性独白,将阿来原著中文明衰落的苍凉转化为舞台上的灵魂叙事,证明文学精神是跨媒介改编的根基。

2. 重建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勇闯禁区的锐气

现实题材需突破“好人好事简报”的窠臼。

滇剧《破茧》借禁毒题材揭露乡村宗族黑网,因真实震撼获观众自发传播;《风雨故园》聚焦鲁迅原配朱安的悲剧,撕破“圣像膜拜”直抵历史裂缝。冯陆的《爱情失格》则开辟新路:通过四名都市青年在婚姻倦怠与自我迷失中的挣扎,将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失衡”转化为戏剧张力,用跳脱常规的节奏结构呼应当代情感复杂性。这类作品需要“现实题材孵化基金”支持,让戏剧重新成为“推动社会波澜起伏向前”的力量。

3. 探索“新传统主义”美学:技术为叙事赋能

反对“视觉奇观化”不等于拒绝技术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与人文的主次关系。三种路径已显现曙光:

传统活化:昆剧青春版《牡丹亭》以极简舞台凸显文本光华,吸引百万青年走进剧场;《只此青绿》将青绿山水化入舞蹈语汇,在国潮中激活古典美学。

跨媒介叙事:话剧《觉醒年代》用文献影像与舞台表演并置,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碰撞出思想火花;《鹿鼎记》以解构主义手法重构武侠经典,331次笑声的背后是对权力叙事的颠覆性调侃。

生态破圈:乌镇戏剧节将古镇石桥变为舞台,观众在嘉年华中成为“戏剧粒子”;《戏剧新生活》用综艺形态传递戏剧精神,弹幕中千万条“热泪盈眶”印证破圈融合的力量。

四. 生态重构:制度保障与市场培育

当代戏剧的突围不仅依赖创作革新,更需系统性生态修复。版权保护、人才培养与市场机制优化构成三大支柱。

版权保护机制升级

全媒体时代下,剧本盗用、演出视频非法传播等问题严重侵蚀创作动力。2024年,郝戎等20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搭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版权系统,明确AI生成作品的权属界定,严惩短视频平台侵权剪辑行为。例如,《爱情失格》因台词片段被短视频盗用传播,导致票房分流30%,凸显维权紧迫性。唯有健全法治保障,才能让创作者“敢创新、能受益”。

人才培养体系再造

地方剧种面临“技随人亡”危机,需打破“重表演轻编剧”的惯性。中央戏剧学院试点“非遗剧种传承班”,邀请滇剧名角驻校授课;四川人艺与阿来合作开办“文学改编工作坊”,通过《尘埃落定》等项目的实战训练,培养青年编剧对经典文本的舞台转化能力。同时需改革院团薪酬体系——浙江某剧团试行“基础工资+演出分成”,编剧收入提升40%,人才回流初见成效。

市场健康度提升

打破“明星霸权”与“赠票经济”的双重桎梏。石家庄大剧院推行“新作孵化计划”,对实验剧目实行票房保底制,确保《出山》等获奖作品获得商演机会;上海推出“青年戏剧订阅卡”,观众以年费模式支持中小剧团,订阅用户达2.3万,使《情偶练习册》类作品存活率提高50%。此外,票务平台规范化迫在眉睫——大麦网因系统错误导致观众“白等两年”的丑闻,警示行业需建立第三方票务监管机制。

五、未来图景:在裂痕中照见曙光

2025年,戏剧生态的变革已现端倪:

科技与人文的共生

郝戎断言:“AI越发达,真人表演的‘在场性’越珍贵”,此观点在《戏剧新生活》第二季中验证——观众对即兴互动剧的满意度达98%,印证“现场不可替代”。

舞剧《咏春》海外巡演时,英国观众为“双人木偶拳”段落起立鼓掌,武术程式成为世界语言;冯陆《爱情失格》受邀参加爱丁堡戏剧节,西方媒体评价:“中国戏剧终于走出符号化叙事,触碰人类共性情感”。

经典与当代的对话

2025年,乌镇杯戏剧大赛征集令点燃青年创作热情;全本《牡丹亭》以写意舞美让百年经典青春怒放;《爱情失格》用“心理现实主义”解剖当代情感症候。这些星火印证:当戏剧回归“人类精神家园”的本质,当创作者以陈涌泉倡导的“抓好本子”为信仰,困局终将瓦解。

全本《牡丹亭》删减冗长支线,以“梦境穿梭”装置重构时空,青年观众占比跃至65%;《尘埃落定》用电子音乐融合藏族民谣,傻子少爷的独白在赛博朋克光影中更具存在主义冲击力。

结语:补天者的志业

当代戏剧的瓶颈,实则是时代转型的投影。当我们在《爱情失格》的沉默瞬间窥见沟通的深渊,在《尘埃落定》的尘埃中触摸文明的阵痛,在《破茧》的禁毒战场直面人性的明暗时——戏剧已不再是装饰性的文化消费品,而重归“人类精神的解剖台”。郝戎的箴言如钟鸣长响:“从未有经典是‘攒出来’的,做艺术要有做艺术的样子”。补天之路,始于足下。当剧场灯光再次亮起,照亮的不仅是舞台,更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自省中重获的尊严与力量。

陈涌泉曾以“女娲补天”喻示使命:“中国文学的天空缺了戏剧这一角,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把它补上。”答案已然清晰——重铸文学风骨,直面时代真相,再造美学传统。当剧场再次成为思想的灯塔,当台词重新敲击社会的神经,戏剧才能真正跨越生死瓶颈,在涅槃中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