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继法 杨福稳 ‖ 是谁惹怒了蜜蜂?—— 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蜜蜂的愤怒》启示录
《蜜蜂的愤怒》出自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散文集《花的智慧》,是其在《蜜蜂的生活》出版后创作的一篇散文。开篇便提及:“《蜜蜂的生活》的出版,让众多人开始关注蜜蜂,他们期望我能更深入地阐释有关蜂巢那些令人惊悚的秘密,尤其是对蜜蜂突如其来、令人费解且带有危险性的狂暴攻击背后的缘由,予以透彻的揭示。”
文中作者着重指出,蜜蜂大多时候颇为友善,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但其性情善变,行为难以预测。那么,蜜蜂缘何会愤怒呢?结合养蜂实践与《蜜蜂的愤怒》,并从《周易》阴阳学说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蜜蜂愤怒的原因及减少其愤怒的方法。
从《周易》阴阳学说来看,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相互作用而构成,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事物稳定发展的基础,蜜蜂的生活与行为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在蜂群内部,诸多因素体现着阴阳的动态变化。当蜂群饲料匮乏,或是遭受病虫害侵袭,此时蜂群内部的 “阴” 的负面因素增强,打破了原本阴阳的和谐状态,蜜蜂的情绪就会异常急躁;哺育工作出现异常的蜂群,正常的哺育秩序被破坏,阴阳失调,个体情绪普遍也会表现得急躁易怒。一旦蜂群突然失去蜂王,蜂王作为蜂群中的关键核心,她的离去如同 “阳” 的关键力量缺失,蜂群即刻陷入骚动不安,甚至愤怒的情绪之中,直至蜂群里出现大量王后,新的 “阳” 性力量开始滋生,这种激愤情绪才会有所缓和。
从外部因素而言,外界蜜源匮乏,即便蜂巢内储备充足,蜜蜂获取食物艰难,这是外界环境中 “阴” 的不利因素干扰,会致使它们情绪暴躁;高温干燥或是大雨将至的天气,也是阴阳失衡的极端表现,更容易引发它们的愤怒。当蜂巢遭受侵犯,例如被其他动物(像牲畜有意触碰蜂巢)攻击,或者养蜂人在检查蜂群、取蜜等操作时动作过于粗鲁,让蜜蜂感受到威胁,这是外部 “阳” 性的暴力干扰,打破了蜂群所处环境的阴阳平衡,它们便会愤怒地发起攻击。此外,汗臭、酒气、化妆品味以及农药味等气味,这些刺激性气味破坏了蜜蜂所处环境的阴阳协调,都会刺激到蜜蜂。
明晰了蜜蜂愤怒的原因,就需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它们的愤怒情绪,以恢复和维持蜂群内外的阴阳平衡。
其一,创造良好环境:保证外界蜜源充足,在蜜源短缺的季节,可适当进行人工饲喂,补充蜂群的 “阳” 性力量;注重维持蜂场卫生与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负面干扰;高温干燥时,采取恰当的降温增湿举措,调节环境阴阳。同时,做好蜂群疾病的防控工作,确保蜂群内部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维持内部阴阳平衡。
其二,规范操作流程:检查蜂群、取蜜、换王等操作时,动作务必轻柔,最大程度减少对蜜蜂的惊扰,防止打破蜂群内部的阴阳稳定;可借助喷烟器等工具,让蜜蜂保持安静。换王时采用能稳定蜂群情绪的方法,防止蜂群因失王而产生愤怒情绪,维持蜂群阴阳秩序的稳定过渡 。
作为一名整日在蜂场辛勤忙碌,与嗡嗡作响的蜂群朝夕相伴,同时又对文学世界满怀热忱的养蜂人,初次邂逅《蜜蜂的愤怒》这篇文章时,内心瞬间被一种别样的期待所填满。在这片满是花香与蜜甜的天地里,我曾一度笃定自己对蜜蜂的习性已然了若指掌。然而,这篇文章却如同一股强劲的风暴,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在蜜蜂的愤怒与挣扎中,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坚韧、自然的复杂,以及人类与自然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蜜蜂愤怒背后艰难复杂的生存困境。蜜蜂作为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生存与整个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它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 花蜜和花粉,依赖于各类开花植物。然而,现代工业化农业迅猛发展,农药和化肥被大量使用,近十年来,飞机喷药更是导致许多植物遭受污染,蜜蜂的食物变得稀缺且暗藏危机。
蜜蜂并非坐以待毙,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奋起抗争。当蜂巢受到威胁,工蜂会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用螫针发起攻击,即便这意味着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的愤怒,是对生存权利的捍卫,是对自然法则被破坏的抗议。这种为了生存而爆发的强大力量,令我深深为之震撼,也让我对蜜蜂的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从文学视角审视,《蜜蜂的愤怒》无疑是一篇佳作。作者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相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出蜜蜂的生活场景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困境。文中对蜜蜂行为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蜜蜂的喜怒哀乐。文章还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将蜜蜂的命运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蜜蜂的愤怒,象征着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反抗;蜜蜂的生存挣扎,隐喻着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这些象征和隐喻,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读者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索。
近年来,为了创作出更具深度的文学作品,我参加了济宁老年大学国学班的学习。经由别新中老师的讲解,我领悟到:蜜蜂的愤怒并非简单的生物本能,而是天地法则对人类傲慢的警示。
蜂群之怒,恰似天地不仁的镜像。《周易・系辞》有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蜜蜂作为离卦的象征,其群居特性恰似离火之象 —— 外动内静,刚柔并济。在蜂业界,时常发生养蜂人与邻居或种植户产生矛盾,进而导致蜂群乃至整个蜂场被下药毒死的悲剧。这恰恰印证了《周易》中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的原理 —— 当人类违背自然节律,灾祸便会如影随形。
蜇刺之痛,是阴阳失衡的警示。《周易・说卦》将蜜蜂归入离卦的 “甲胃戈兵” 之象,其尾刺既是防御武器,也是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正如卦象所显示的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蜜蜂的存在本是天地间的光明使者,然而,若人类如同《周易》所警示的 “突如其来” 般打破其生存节律,就必然会招致 “焚如,死如” 的反噬。这种警示在现代社会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当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是因管理牲畜不当而破坏自然秩序时,实则是在自掘 “困于酒食” 的陷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外地放蜂时,常常遇到小孩和成年人因想喝蜂蜜,便逮住蜜蜂往嘴里放的情况,他们全然不知蜂蜜并非从蜜蜂尾部排出,而是从胃里吐出来的。还有些小混混为了免费喝蜂蜜,竟放开牵着的狗跑到蜂场,幸好我的蜂场有明显提示语,我又当场加以解释,才避免了一场 “蜂狗大战”,否则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蜂巢之象,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在《周易》的宇宙观里,蜜蜂筑巢被视作 “天施地生” 的祥瑞之兆。正如《周易折中》所言:蜂虿之尾,亦有阴阳之理。当人类以 “安土敦乎仁” 的态度对待自然,蜜蜂的愤怒便会转化为 “黄离元吉” 的福祉。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从生态保护到城市规划,我们都需要如同《周易》所警示的 “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一般,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得平衡。
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的智慧从未远离我们。当我们正视 “是谁惹怒了蜜蜂” 这一问题时,只要我们秉持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的谦逊态度对待自然,蜜蜂的愤怒就将转化为和谐共生的福音。正如《周易》所启示的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便是平息蜜蜂愤怒的最佳答案!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贺文键 ‖ 从“刘项原来不读书”到践行天下
- 下一篇:下一篇:「自序」李木生 ‖ 《野草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