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从“刘项原来不读书”到践行天下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24      分享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古老的誓言不仅回荡着楚人倔强的血性,更暗含了湖湘精神中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实践品格——不尚空谈,重在躬行。这种精神特质如湘水奔腾,从古至今激荡着三湘四水间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胸,成为推动历史变革的澎湃动力。它绝非书斋里的玄思冥想,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行动智慧,是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实践勇气。

一、 “刘项原来不读书”:草莽崛起的实践先声

唐代的章碣有一首《焚书坑》的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是写秦始皇为了自己的政权巩固,焚书坑儒,结果刘邦与项羽都是不读书的人。诗中既充满了一种对读书人的轻篾态度,但也深刻揭示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行动力与决断力远超纸上谈兵的价值。所以,也为后世湖湘文化中崇儒遵道精神中的“践行天下”特质定下了最早、最鲜明的基调。

刘邦,沛县亭长,出身市井,深谙人情世故与实用之道。面对暴秦苛政,他没有沉溺于高深理论的探讨,而是敏锐抓住现实矛盾,联合各方力量,以“约法三章”这样极其务实、直击民心的举措迅速赢得关中百姓支持。他的成功,在于能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行的步骤,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务实的处事风格。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其勇武无双固然是其个人魅力所在,但其早期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一举击溃秦军主力的壮举,更是将无与伦比的实践勇气和决绝执行力推向了极致。他相信的是手中剑戟的力量,是战场上瞬息万变的临机决断。

刘项的成功,特别是最终建立汉朝,深刻地昭示: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突破旧秩序的桎梏、开创新局面的首要力量,往往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体察、敢于行动的胆魄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适应的能力。这种源于楚地、在乱世中淬炼出的重实践、尚行动、轻空谈的作风,如同种子般深埋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为后世“践行天下”的精神特质埋下了伏笔。他们并非否定知识,而是证明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实践智慧本身即是最高的学问。

二、 书生投笔,血沃湘土:曾国藩与儒生实践力的时代转型

时光流转至晚清,王朝腐朽,内忧外患如黑云压城。此时,一位出身湖南湘乡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以其独特的“书生治军”模式,将湖湘精神中的“践行为重”特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并赋予了其深厚的儒家理学内涵。

曾国藩本是一介标准文人,翰林出身,理学修养深厚。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狂飙突进,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深刻检验和升华了湖湘士人的实践品格。面对家乡沦陷、道统倾危的绝境,曾国藩没有选择清议空谈或独善其身。咸丰帝一纸诏令,这位“纯儒”毅然放下经卷,墨绖出山,在湖南家乡以书生身份招募乡勇,组建湘军。这一行动本身,就是“践行为重”精神的惊世体现:当义理遭遇现实的残酷挑战时,挺身而出、付诸行动是最高原则。

曾国藩的实践绝非匹夫之勇,而是融入了深刻的理性思考与实干精神:

1. 经世致用的治军方略:他将儒家伦理(如忠义、纪律、乡土情谊)与严格的军事管理相结合,创立了“选士人,领山农”的独特湘军体制,强调“扎硬寨,打死仗”,以务实、坚韧的作风对抗太平军的剽悍。

2. 崇实黜虚的办事风格:他厌恶空谈,主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躬身入局”,凡事强调调查研究、亲力亲为。其“日课十二条”中强调“读书不二”“早起”“静坐”“谨言”等,无不体现其将道德修养与实践功夫相结合的严谨态度。

3. 在挫败中淬炼:湘军初创时屡遭惨败,曾国藩本人也曾兵败投水。但正是这些惨痛实践中的教训,让他深刻反思,调整战略,如重视水师建设、强调后勤补给、推行“结硬寨,打呆仗”的步步为营战术,最终走向成功。实践不仅是起点,更是检验真理、修正错误、砥砺意志的唯一途径。

曾国藩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其主流精神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向:从侧重心性修养、道德文章,转向强调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儒者精神,不仅在于明道,更在于行道,在于挽狂澜于既倒的担当与实干能力。

他极大地提振了湖南士人的自信心与行动力,为后世湖湘子弟投身救国实践树立了光辉榜样,“践行为重”的精神由此深深烙印在近代湖湘精英的骨髓之中。

三、 立宪救国,喋血共和:宋教仁与制度实践的悲壮探索

辛亥革命的风雷终结了帝制,然而新生的中华民国却如履薄冰,根基未稳。此刻,又一位湖湘志士——宋教仁,以其对民主宪政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实践,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为“践行为重”的湖湘精神谱写了追求现代政治文明的崭新篇章。

宋教仁深受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影响,是坚定的宪政主义者。他深信,推翻帝制只是第一步,建立一个真正的、以宪法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才是救国的根本之道。与当时许多革命党人尚沉浸于暴力革命或流于口号不同,宋教仁的“践行为重”体现在他对现代国家制度如何具体构建和运作的执着探索与躬身实践上。

1. 从理论到蓝图的规划者:他深入研究各国政治制度,在革命期间即着手起草《鄂州约法》,为共和建国提供初步的法律框架。民国成立后,他更是倾注大量心血,为制定一部完善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贡献智慧。他的实践,始于对国家根本大法的精心设计。

2. 议会政治的践行者:宋教仁清醒认识到,宪政的生命在于政党政治和议会运作。他积极推动同盟会改组为公开的议会政党——国民党,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国会选举。1913年初的国会选举中,他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发表演说,宣传政纲。国民党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国会选举的压倒性胜利,这无疑是他将宪政理想付诸政治实践的一次重大成功。

3. 为制度献身的殉道者:正当宋教仁踌躇满志,准备以国会第一大党领袖身份组阁,实践其责任内阁制的政治理想时,却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端恐惧和仇视。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年仅31岁。他的鲜血,染红了追求民主宪政的道路。

宋教仁的悲剧,是理想遭遇残酷现实的悲歌,但也以最悲壮的方式诠释了湖湘精神的“践行天下”——为了心中认定的救国真理(即宪政制度),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实践、去争取。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牺牲,更是近代中国尝试通过和平、合法政治实践(议会道路、政党政治、选举竞争)来建立现代国家制度的努力所遭受的一次沉重打击。他用生命证明,制度文明的建立,需要无畏的实践者去披荆斩棘,甚至流血牺牲。

宋教仁的实践,标志着湖湘精神在近代的又一次升华:从个体或军事集团的实践,跃升到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他试图将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在中国土壤上“践行”出来,其探索虽以悲剧告终,但其对法治、民主、宪政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实践精神,已成为湖湘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照亮了后世追求政治现代化的漫漫长路。

四、 文韬武略,论著定鼎:毛泽东与思想武器的实践伟力

当中华民族陷入近代以来最危险、最黑暗的时刻——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时,历史再次选择了湖湘之子。毛泽东,这位从韶山冲走出的“纯文人”,以其无与伦比的理论创造力和将理论转化为革命实践的强大能力,将湖湘精神中的“践行天下”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并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博览群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经世致用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重滋养。然而,与书斋型学者或教条主义者截然不同,毛泽东一生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将一切理论知识视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武器。他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这一特质集中爆发,结晶为一部不朽的军事哲学著作——《论持久战》。

1. 《论持久战》:思想武器的实践锻造场。面对“亡国论”的悲观哀鸣与“速胜论”的盲目躁动,毛泽东没有停留在情绪化的争论或空洞的口号上。他深入分析中日双方国情、军力、国际环境等一切现实条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缜密论证了中国抗战为什么必然是持久战,以及持久战将经历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这部著作的精髓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它不仅阐明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更清晰地指出了“怎么做”——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战术原则(如“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动员民众的方法、建立根据地的策略等。它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迷雾,统一了思想,为艰苦卓绝的抗战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其影响甚至超越了国共界限。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践行天下”精神的最高体现之一:最深刻的理论创造,源于最迫切的实践需求;最伟大的思想力量,在于它能最有效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 从文人到领袖:实践熔炉中的淬炼。毛泽东的传奇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实践家。他的一生,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到领导秋收起义;从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到指挥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从延安窑洞的运筹帷幄,到西柏坡的决战决胜,他始终身处革命实践的最前沿。

他深谙中国国情,尤其是农民问题,这绝非来自书本,而是源于他早年深入湖南农村的实地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其光辉典范)。他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实践哲学在领导方法上的具体运用。湖湘文化中的“霸蛮”精神(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传统,在他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过程,是“践行为重”精神在最高理论层面的升华。

3. 文人的胜利:实践对历史的最终裁决。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践行天下”的湖湘精神在世界历史上书写的最辉煌一页。毛泽东,这位“纯文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人为代表、领导人民武装斗争最终取得全国政权的领袖。

这一亘古未有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了:真正的力量源泉,不仅在于思想的深邃,更在于将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的能力。毛泽东的成功,是湖湘文化中“知行合一”、“坐言起行”精髓在时代巨变中的最高实现形式。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通过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实践奋斗,最终“敢教日月换新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世界的格局。

五、 湖湘精神“践行天下”特质的文化基因与时代回响

纵观历史长河,从“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草莽实践,到曾国藩“书生治军”的儒生担当;从宋教仁为宪政喋血的制度追求,到毛泽东“文韬武略”定鼎天下的实践伟力,一条清晰而强劲的“践行天下”精神脉络贯穿始终,成为湖湘文化最核心、最耀眼的特质。这一特质并非偶然,其深植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与历史境遇:

地理环境: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洞庭湖),古称“四塞之地”。相对封闭的环境一方面可能促成了倔强(“霸蛮”)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更注重解决实际生存问题,养成了务实、坚韧的作风。

历史积淀:楚文化中本就蕴含“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屈抗争的基因(如屈原的爱国情怀)。自宋明以降,特别是王船山(王夫之)思想的深远影响,湖湘学派(胡宏、张栻等)就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反对空谈心性。王船山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其思想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实践指向,深刻影响了曾国藩、毛泽东等人。近代以来,湖南成为内忧外患冲击的前沿,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更强化了士人学子投身实践的使命感。

时代召唤:每当国家民族面临重大危机或历史转折关头,湖湘大地总能涌现出一批批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善于实践的风云人物。乱世(秦末、晚清、民国)和危局(抗日战争)成为检验和淬炼“践行为重”精神的熔炉。

“践行天下”的湖湘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

1.知行合一的根本态度:强调认识世界(知)与改造世界(行)的统一,反对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2.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追求学问、知识、才能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服务于解决现实问题。

3.敢为人先的开拓勇气:勇于打破陈规,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历史责任。

4.坚韧不拔的实践意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在实干中寻求出路、积累经验、走向成功。

5.现实主义的务实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讲究策略方法,追求实际效果。

这种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任何伟大的理想,都必须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才能实现;任何高深的理论,都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才能获得生命力;任何个人的价值,都只有在服务社会、改造世界的行动中才能得到真正彰显。

今日之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前路并非坦途,改革攻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全球治理……无不呼唤着新时代的实践智慧与行动力量。回望历史,湖湘精神中那“践行天下”的熠熠光辉,穿越时空,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它提醒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继承和发扬这种坐言起行、知行合一、勇于担当、敢于创造的实践品格,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躬身实践、不懈奋斗,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续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让湖湘精神中“践行天下”的宝贵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坚实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