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贺文键 ‖ 解构易中天的双面性——当学术遭遇流量,历史撞上娱乐
易中天曾在《百家讲坛》中脱鞋示范汉代“避席”礼仪,面对学者质疑“有失身份”的批评,他淡然回应:“斯文扫地倒没有,用木偶或动画示范也可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这一场景恰似其学术生涯的隐喻——用惊世骇俗的方式解构传统,在掌声与争议中重塑历史传播的边界。
这位自称“百分之百湖南人,不掺假,如假包换”的学者,以汨罗血脉中的“霸蛮”精神闯入文化殿堂,掀起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史学大众化风暴。
一、湘楚“霸蛮”基因:批判姿态与学术突围
易中天自解“霸蛮”真谛:“不是霸道,不是野蛮,是敢于质疑权威,是敢于坚持自己。” 这一湖湘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演绎出独特的学术突围路径:
挑战历史定论的“霸蛮”勇气:
当学界对“三座大山”已有定论时,他抛出颠覆性解读:“封建主义就是分封制,是被秦始皇推翻的;帝国主义就是帝王制,是被孙中山推翻的;官僚资本主义根本不存在!”
这些论断将具体历史概念简化为字面游戏,剥离了“帝国主义”指殖民压迫、“官僚资本主义”指四大家族的核心内涵。
对抗精英话语的平民立场:
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他拒绝用学术黑话讲课:“我写一个皇帝,我得先当回皇帝;我写个妓女,我得先当回妓女吗?”
这种反精英姿态赢得学生狂热拥戴——300人教室总被挤满,学生需提前半小时占座。
湖南人的倔强在他身上化为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他打破学术桎梏,开创“说书式史学”;另一方面,过度强化批判姿态,使某些论断陷入为反而反的偏执。
二、历史解构的误区:简化、错位与概念混淆
当易中天将王莽与屋大维并置比较时,其历史解读的裂缝开始显现。
选择性对比的错位:
称王莽改革“书生气”“倒行逆施”,却赞誉屋大维“巧妙化解矛盾”。
他忽略了王莽土地改革对农民的关怀,也回避了屋大维独裁对共和制的摧毁——历史评价尺度在东西方人物间出现双重标准。
概念边界的模糊化:
在《易中天中华史》中,他定义“文明”必须满足三要素:“有城市,有青铜器,有文字”。
此标准直接抹去游牧文明、口传文化的合法性,暴露出西方中心主义史观局限。
对“信仰”的界定更显狭隘:“超世俗、超自然,而又坚定不移地相信的,就是信仰”,将马克思主义等现实信仰体系排除在外。
逻辑链条的断裂:
论证曹操成功源于“不老实”时,他宣称:“小时候越老实,长大都没出息”。
此论将童年调皮作为创造力唯一源泉,忽视教育环境、社会机遇等复杂变量。当网友批评其词作不合平仄,他归咎于“北方人不懂入声字”——以地域差异回避学术讨论的本质。
三、哗众姿态的流量密码:争议性表演与话语暴力
易中天深谙传播时代的生存法则,将学术观点包装成文化爆款。
惊悚修辞的常态化:
称乾隆为“王八蛋”引发爱新觉罗后人扬言起诉;
用“伟哥”解读诸葛亮“容貌甚伟”,将历史人物降维成网络梗。
当主持人质疑此类用语不妥,他反讥:“大众传媒的意思就是不说人话?”
对抗式对话的表演:
面对乐嘉关于剩男剩女的提问,他回怼:“我除了痛恨励志,痛恨成功学...还特别痛恨青年导师。谁要是以青年导师自居,他就是一个狗P!”
此类言论看似批判成功学乱象,实则用话语暴力制造传播爆点。
行为艺术的隐喻:
在《汉代风云人物》讲座中当众脱鞋示范“避席”礼,将学术仪式解构成视觉奇观。
文集发布会按年龄排序嘉宾并鞠躬致敬,以反常规礼仪完成对学术权力的象征性颠覆。
四、知识分子困境:启蒙使命与流量诱惑的双面镜
易中天现象映射当代知识分子的深层困境。
清贫与市场的撕扯:
1998年因拿不出3万元购买厦门大学福利房,他坦言加盟《百家讲坛》的直接动机是报酬:“录一期一千块,一个月四千块”。
当记者质疑出书是否炒作,他反问:“谁说乐道一定要安贫?”——道出传统学者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焦虑。
启蒙理想与娱乐化陷阱:
他批评家长望子成龙剥夺孩子童年:“考核你是不是好家长,就是你的孩子快乐吗?”
但自身又陷入娱乐化历史的新式权威陷阱。其“痛恨青年导师”宣言,与他实际扮演的文化导师角色形成反讽。
学术严谨与大众传播的平衡:
为吸引观众,他将秦始皇焚书坑儒解读为“杀江湖骗子,搞电信诈骗的”,虽通俗却消解历史沉重性。
在新疆兵团十年苦读的积淀,最终在电视讲史中异化为“文化快消品”——知识深度让位于传播效率。
结语:历史阐释的边界何在
易中天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和法制》演讲中强调:“法制指的是人制、专制时讲点规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这恰似对其学术生涯的隐喻——在打破陈规时需警惕新陷阱的诞生。
这位湖南学者以“霸蛮”精神撞开学术高墙,让历史走入寻常百姓家。但当历史简化成评书、批判异化为噱头、思想降维为鸡汤,启蒙的火种可能燃成娱乐的烟花。
2020年他隐居江南小镇完成《易中天中华史》,十年著书的行为本身,或许是对早期“文化快消”的无声修正。在流量与真知之间,知识分子的永恒命题从未改变:如何让思想之火既照亮大众,又不被时代之风吹灭。
历史不需要跪拜的圣坛,但拒绝成为任人打扮的玩偶。易中天的突围与迷失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启蒙,不在颠覆权威的快感,而在启迪思考的深度。
- 上一篇:上一篇:「人物专栏」李昌杰 ‖ 十年墨痕铸心碑——贺美篇十载华章暨个人耕耘录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贺文键 ‖ 从“刘项原来不读书”到践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