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栏」李昌杰 ‖ 十年墨痕铸心碑——贺美篇十载华章暨个人耕耘录
当历史的涛声裹挟万物奔涌于数字之海,众生如浮萍,沉浮于信息的无垠浩渺。值此洪流激荡之际,一艘名为“美篇”的文化方舟,以其十年沉稳航迹,在喧嚣的浪涛中锚定了一片澄澈的精神海域。它非巨舰凌空,却以润物无声的承载之力,劈开浮沫,为万千心灵拓印下不会被浪潮卷去的印记。值此十年华诞,如老农检视沃土般回望的,是老叟李昌杰。自二0一九年元月三日入住《美篇平台》开辟《我的专栏》,一晃七个春秋,我以枯瘦指节为桨,以滚烫心血为锚,将毕生所感、所悟、所痴、所眷,深深楔入这片浩瀚的云海之中。细数峥嵘来时路,美篇始终如屹立于暗夜航程的灯塔,高擎“记录美好,分享感动”的炬火,其光温润而不耀眼,却足以穿透世俗的迷障。它更以江河入海的姿态,敞开无垠胸怀,拥纳四海同好的文心诗魄,默默肩起了一项庄严使命——在纷繁的数字尘埃中,守护、传播并复活着中华千年文脉的悠长呼吸。
这座虚拟园圃的精髓,非在其雕梁画栋的炫目,而在于它以“匠心”为刃,悄然为万千寻常人卸下那副名为“表达无力”的沉重枷锁。环顾四野,多少清妙思绪在唇齿间辗转,多少天地奇观在心底翻腾,却终因表达的壁垒,化作心底一声无人听闻的轻叹?美篇看到了这沉默的症结。它俯身,如最耐心的工匠,将表达之途铺设得平坦而广袤。不论身处华灯璀璨的都城,抑或鸡犬相闻的乡野;无论两鬓已染霜雪,或是青丝初绾如云。指尖一次轻灵的触碰,一道无形的拱门便在眼前开启。胸中难以言表的丘壑,瞬时有了流淌为锦绣文章、定格为永恒图景的可能。其界面素雅而庄重,绝无炫技浮华,宛如一座“去阶”的神圣殿堂——无豪绅巨贾把持门槛,亦无需繁文缛节的通关文牒,但凡识得文字真味,皆可昂首步入。尤值后世铭记者,是它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集成”伟力——图文声情,这曾被割裂的叙述元素,在美篇的调弄下,竟能浑然一体,交响和鸣。琐碎的凡尘烟火、壮阔的山河奇观、幽微的个人冥思,皆能在同一方天地里自由交融、互映生辉。再观其精心构建的“专栏天地”,绝非杂乱无章的文牍堆积,恰似一座座主题鲜明、布局精妙的文化庭院。“乡土中国”沉淀泥土芬芳,“翰墨丹青”流淌千年血脉,“行摄天下”收纳光影变迁,“世相闲谭”咀嚼人间况味……任凭志趣相异者步入,皆能遇见契合心魂的知音。它构建了一种奇特的秩序美学。区别于流于喧嚣浮华者(或成集市喧嚷),也迥异于孤芳闭守者(或成幽谷孤兰)。美篇,在喧嚣与孤寂间开辟了一条中道坦途,奇迹般成就了一片兼容并蓄又井然有序的文明沃土。岂止国内一亿余用户在此安放心灵?更有无数散落寰宇的海外游子,借美篇这扇无形的窗口,望见了故园的石阶垂柳,听见了儿时的乡音袅袅,于时差流转的缝隙里,重拾那份血脉深处的温热慰藉。当秦川的麦浪与塞纳河的波光在屏幕同框,当江南的檐角月光被异邦游子珍藏分享,汉字之美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成为一条条无形的、流淌着血脉的脐带,借由平台跨越崇山峻岭、重洋阻隔,将中华情怀的涓涓细流,无声滋养至每一个渴慕精神原乡的心田。此情此景,早已超越了平台作为工具的本质功能,它本身,已然矗立为数字时代一座巍峨而流动的——文化碑林。
躬逢其盛,何其幸哉!遥想二〇一九年元月三日,天寒气冽,而心中却如春潮初涌。怀揣着半世沧桑积攒的点滴感悟与未竟书情,我,一个在岁月风沙中跋涉的老者,用略显颤抖的手指,轻轻叩开了美篇这扇看似无形却无比厚重的文化之门。那一刻,尚不知命运的齿轮已然悄然啮合,一段沉潜却丰饶的创造之旅正式启航。快七年光阴,弹指一瞬,如白驹过隙;然回望案牍,竟惊讶于指间岁月的分量——逾四千五百余篇文字似山泉般汩汩而出,积字逾千万,如涓滴不息,默默汇聚成一片滋养心灵的文学之海。这千万墨字并非妄言的虚空堆砌,它们是生命的刻痕,是时光的忠实拓片。晨光熹微,当城市还在薄雾中沉睡,案头一盏孤灯已亮,唤醒思绪与笔墨同舞;暮色四合,喧嚣渐止,我于静谧处沉淀日间的见闻与思虑,让纷繁的世相在文字中沉淀为清澈的哲思。这份日复一日的“伏案不辍”,近乎一种虔诚的仪式。青灯黄卷,并非仅是诗意的点缀,更是每一个平凡日子的真实注脚。这份坚持终有了璀璨的回报——平台上那近千篇熠熠生辉、凝聚着编审慧眼与社区共鸣的“精”字徽章,便是时光授予的最为朴素的勋章。而令我心灵震颤不已的升华,是将这些心血结晶凝练为铅字馨香的那一刻:十四部沉甸甸的印品,从个人书案走向读者案头,跨越了物理的藩篱,每一次未知的翻阅,都是一场无声胜有声的灵魂郑重交接,一次生命火种的接力传递。
细数这累累硕果,仿佛检阅一支文字铸成的远征军团。每部作品,皆为生命的一个侧影,向浩瀚未知发出叩问:
《书话漫笔》—— 非止于评品书册,乃是与古今智者跨越时空的一场灵魂长谈。在《左传》兵戈的铿锵里辨识历史的棱镜,在《文心雕龙》的字字珠玑间揣摩为文法度,或在西方哲思的迷宫中点亮理解的烛火。
《弗辍诗稿》—— 方寸屏幕,却是我永不枯竭的缪斯家园。古体之凝重深邃,仿若山岳;自由诗如流云变幻,捕捉瞬息灵感;口语诗则采撷市井烟火的鲜活。每一韵吟咏,皆是岁月熔炉煅炼出的精神微光。从卷一到卷四,又何尝不是一个文旅之游子对高山宇宙大海星辰三界凡尘的回望与镌刻,一行行一首首岂不都是啼血的杜鹃将人类的珠光抛洒给故园的金色丝雨?
《鸿鹄方志馆》—— 这部作品是向张海成先生的学术遗产致敬。我们如同最虔诚的考古学者,伏身于尘封的方志残卷,拂去岁月烟尘,在断简残碑间细心拼缀,以一页页考索与解读,为濒临消散的地方文脉重新搭建起无形的“存照馆”。
《著名中医陈静谈养生》—— 深入浅出地将古老的中医哲思转化为现代人能汲取的生命智慧。我们探讨《黄帝内经》的深邃义理,如同解读生命运行的密码;或引征张仲景《伤寒论》的实践结晶,让阴阳五行平衡之道,化为寻常百姓家庭餐桌上的朴素养生箴言,惠及千家万户的健康日常。
《文海纵横》—— 这片海域绝非平静。我们敢于深入社会意识的漩涡中心,分析时弊痼疾,也尝试探索科技伦理的幽暗海域。每篇文字,都是一场蓄势的思想波涛,在平静的日常中掀起阵阵涟漪。我激动于自己对九垓八荒对干年万代的抒写与钩沉,从人文到科技从天上至地下,百科探之触角的快速推进,令我惊叹获知竟如此便捷。
《医文嫁接》—— 此书名下,是场前所未有的大胆实验。我们试图探寻《素问》《灵枢》医理精髓与古今文学文辞妙境之间的神秘共振。岐黄之术的哲理根基能否滋养辞章之树?文学修辞的瑰丽想象能否反哺医者仁心的深邃境界?每一次碰撞的火花,都闪烁着独特的交汇光芒。
《乡场轶事录》—— 行走在阡陌纵横的乡野,我的双耳如同古老的收音设备,精心采集根植于泥土深处的鲜活故事。乡土小说从140字到几万字将错踪复杂的乡村生活一一和盘托出,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俚俗笑谈、代代相传却濒临断裂的家常俚曲,甚至充满草根智慧的田野智慧,都成为最珍贵的文化琥珀,被悉心珍藏于这部书中。
《忘却不了护驾李村的那些人那些事》—— 这是一个献给无名者的朴素礼赞。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角落里,我将那些被历史风沙湮没的姓名重新擦亮。那些为一方水土付出汗水与生命却被遗忘的小人物,那些默默守护村落伦理根基的普通人,在书中得到了迟来的“树碑立传”。这部散文体的村史被散文大家李木生先生评价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村史,山东省方志家翟卫东先生誉之为孔孟之乡之重典,此书出版后,被誉为北中国乡村的生存写真。
《教育随感录》—— 半生立于三尺讲台,恍若点燃了半生的烛火。此册是烛泪凝聚的结晶——剖析教育异化的根源,探讨启蒙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填塞,亦或对分数幻象背后灵魂雕琢可能性的忧思。每一缕烛照,都凝结了岁月的温度。
《尺语寸言录》、《笺语訄言录》—— 篇幅短小,分量沉甸。如拾荒者捡拾思想的碎钻,捕捉生活罅隙中迸射的哲思微光。一则日记的顿悟、一件小事的镜鉴、一句童言的深意、一幕风景的隐喻……零金碎玉般的片段,却折射出存在的深邃本质。
此外,尚有为师友整理汇编的珍藏及自著中的代表略而陈之。
《葛古武作品集》—— 河南登封葛吉武老师,自退休日作顺口溜打油诗一首,满满正能量,进入诗人等下个都是闪光的贤者德者和智者,四千多首诗作,一座中国好人的至高至光的宝库,先生行文如山,朴厚中蕴藏千年人文沉淀的深沉力量,字字似拙石,内中却隐现玉髓的光辉。
《韩留柱作品集》—— 其文字如赤子心肠天然流淌,无论吟唱故乡故人,抑或针砭时弊世风,皆充满至情至性的滚烫,炽热灼人。老弟行文文理皆涉,新知迭见,新风扑面。古建,园林,文史,天文,地理,民俗,家谱,经学,考古,思维,心理,文学,佛禅,皆入笔端。
《言石诗文集》—— 诗如灵蝶翩跹起舞,文似清风穿林透隙,字里行间闪烁着未经雕琢的澄澈灵性,令人惊艳。对人生感悟,对世事探幽都透露出一个军人的不凡情怀。
《方志趣考帖文精選》—— 这是学术匠心在考据世界的闪耀结晶,每一条注疏、每一次考证,皆蕴藏着拨云见日的执着与智慧的光芒。张海成先生于志评界真正做到了用心尽心倾心悉心。
《山川人物籁音》将散落于专栏中的金色的丝线拾撷串在一起,是专栏中精品的结晶。尤其是印制的精美纸张的选用,书盒的考究,在书架中靓丽生輝。
《乡愁之忆诗文80篇》是用纪实散文风格对《乡场轶事录》(208篇)乡土小说的进一步挖掘。农耕文明的式微乃至消失己成为历史的必然,除了物的泯灭不再更关键的在于使熟人社会的相处融洽走向城镇化的彼此鸽笼的囚禁,钢筋水泥构成的广厦将农耕习俗生活方式思维形式以及伦理情感都作了无限悲怆的蚕食毁灭,使当代人被风干了似的丝瓜灵魂正成为彳亍徘徊游鬼找不到归宿的悲苦无以面对炊烟面对牛马成群的牲口圈面对丛丛繁茂的野草花卉还有奔腾不息的泥浪倾诉了。机器膳食的不可阻挡看似解放了人的双手,但当我们怎么也吃不到食品本真滋味的时候,深夜中的噩梦向人类敲响的是警钟还是丧钟?当人类在为自身高端的发明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是否想到一旦不可再生的资源枯竭之后,当现代一切讲究无人化的机脑智能操控人类的生存方式时,当有那么一天当电力失去功能我们喝不上一口水,办不成任何事,连出行都不能如愿,或许会想到乡愁的余响回音?80篇文章80次忆念80次泪血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百篇》是今年上半年专论传统文化的结集,先于平台发布,后制作整理为电子书稿,为知识产权起见,于美篇平台移至电脑不更盘和U盘。既是论纲那么百篇中哪篇文章展开就是一部书稿。感谢平台海量的收纳。使这部近20万字的书稿于单篇形式出现,整理起来复制高效迅捷。
正是美篇的宽广平台,赋予了我整理、呈现这些文化珍宝的可能与能量。美篇筑桥,消弭孤岛,让天涯海角的文心得以共鸣回响,共同谱写着文脉传承的交响乐章。
回首近七载耕耘路,冰冷的数字背后,跃动着生命的万千气象。四千五百余篇,何止篇章之数?这是四千五百次心灵向浩渺时光递交的灵魂契约,是生命以文字为尺丈量岁月的庄重答卷。那两千五百万次的无声阅读与流淌于指尖的轻触或停留,便是无情的时光回赠给一个书写者最厚重的暖意。媒体以“退休生活的典范”相誉,这份荣誉如镜,照见的却是美篇这片沃土的无私托举。它悄然而有力地托举了一个平凡书桌,使其得以联通万里山河;它让暮年微弱的烛火,亦有能量照亮他人旅途上的方寸窗棂。平台,是放大器,更是守护者。
美篇十载征途,绝非仅止于技术迭代的冰冷图谱。0与1的比特洪流深处,奔腾的是亿万普通人对表达的渴求、对美好的珍藏、对自身价值的确认。这是一场发生在云端,却又根植于最深广民间的“文明深耕”!它以无比的耐心与包容,让最质朴的心声获得了最庄严的表达神殿,让散落在历史风尘与市井喧嚣间的无数“草根智慧”,得以在平台的汇聚下,汇聚成河,最终奔流汇入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为中华文明的巨树增添无法复制的年轮。
展望前程,星河浩渺,道阻且长。唯愿这座由千万颗文心共同守护、滋养的精神家园——美篇,能在技术奔腾不息的同时,其人文之根愈发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其文化之叶愈发繁茂于时代精神的枝头。愿它能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森林,持续不断地增添最为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崭新生机!吾辈当蘸取永不息止的生命原墨,于这方寸天地间续写那些关乎个体与时代、历史与未来的永恒故事——因为我们深信,在美篇这片星空下,每一颗真诚安放、勇敢闪烁的文心,无论其光芒强弱,都终将成为照亮整个民族来路与去程的,不灭星辰。墨痕深深刻入时光,终将在云海中,铸就不朽的心碑。
美篇平台创办十周年暨笔者自2019年加入创作逾千万字纪念,特以《沁园春 文心》一贺美篇再创辉煌,二励自我又鞭文场。
沁园春·文光
星汉浮槎,云台筑梦,聚此辉光。
看银屏方寸,文澜激荡;九州俊彦,珠玉铿锵。
笔走春秋,墨翻沧浪,锦绣盈箱纳四疆。
惊雷动,卷千顷雪浪,万壑松霜。
回望十载行藏。似春潮、秋月共短长。
有孤灯夜雨,雕龙刻凤;晨晖晓露,裁羽缝裳。
莫问仙乡,何须甲子,但向人间种墨香。
风起处,看墨花万树,天地同芳。
- 上一篇:上一篇:「人物」贺文键 ‖ 铁骨柔情:刘新导演的跨界光影之路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贺文键 ‖ 解构易中天的双面性——当学术遭遇流量,历史撞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