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赵志勇 ‖ 古诗文方言探索
古诗文方言探索(1)
赵志勇
语言是人类进行高层次协作并走向文明的基石,是人类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狭义的方言可理解为家乡话,是真正滋养每个人成长的“母语”。很多人小时候说的并不是普通话,而是家乡的“母语”,亦所谓乡音。城乡巨变,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很多人都离开了家乡,甚至在外安家立业,不再回家乡。在外过得再好,也斩不断对家乡的思念。所谓留住乡愁,能留住的大概只有乡音了吧。当然,留住乡音也只是相对的,几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乡音,我们估计也陌生了,甚至听不懂了。
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有一项重要的情感,就是家国情怀。爱国者,必爱家。家国情怀落到实处,就是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人,爱家乡的文化。因此,古人大都有很重的乡土情结。乡土文化即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乡土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地域封闭性,却也有文化传承的恒定性,有着自身完备的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着自身清晰的传承脉络和演化进程。特别是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以及本地流行的独特词汇,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普通话虽然带来了交流的方便,也磨去了方言许多精彩的棱角。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包容化,这也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我觉得方言研究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本地方言的实例具体化,二是整体方言的理论体系化,二者可以相互参考印证。
我们的汉语体系,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充满了哲学和人文的认知和理念,任何语音和词汇的缺损,都是汉语言文化的损失。方言就好比语言的活化石,保全了很多古老读音和生动的古老词汇,是极其丰富的语言宝库。不仅仅是土语方言,很多书面的古诗文,也保存了很多方言的痕迹。很多古诗文完全用普通话来诵读,会出现很多气韵不流畅的地方,这些地方如果用方言来读,就会非常顺畅,也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意向。因此,方言对我们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很多人把方言叫做土话,笑话说方言的人土得掉渣。其实很多方言保全的正是我们很多汉字的古老读音,特别是古诗文中保留的方言,正是文言的雅言,用方言吟诵古诗文,那是大雅,而不是土得掉渣。我想从古诗文方面做一点方言的探索。哪个时代的诗文,如果和当今解读有异,还是尽量遵从那个时代的解读习俗为宜。
我曾经在“济宁读书界”交流的时候,吟诵过一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把第二句读成“后不见来者(zha)”,引起了一些不满和质疑。当期课堂是聂辛民老师讲柳永的《望海潮》,上片末尾三句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聂老师把奢字按照平水韵的读音读作“sha”,我很赞同。在交流环节,我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还有众所周知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苏轼的“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还有很多方言中,喝读作“ha”,割读作“ga”,蛇读作“sha”, 这都是古音的遗留。当时还吟诵了《登幽州台歌》做示范,用古音才气韵流畅,更符合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当时就有书友质问“你怎么知道古人就那么读,有啥证据,哪位专家考证的”。其实古人未必就是这么读的,但是这么读,可以理解为“译音”,就像外文的“音译”翻译,不一定完全符合古人的读音,但一定是在现代语音体系下更接近古人读音的 “译音”。
古诗文的一些字,古人到底怎么读,其实我们还是有渠道来了解的,毕竟传承的书籍和语言痕迹还在。
传承的书籍,主要是古代的各种韵书,还可以和古人留存的诗文相互参照。我们华夏文明是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我们的汉语体系更是传承有序,几千年来字型和读音虽有变化,但都有迹可循,有资料可查。研究文字的源流、字义与读音,古来有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几个门类。关于音韵,自三国时代以来就有韵书留传,很多韵书都可以让我们一览古音的面貌。近代人写诗,依然习惯用古韵,证明古韵的流传一直不曾断绝,古韵书所载,都是切实可靠的证据。依照古韵书和古诗文来推测古音,是有道理的。
语言痕迹主要就是各地的方言。语言的传承在民间保留相当多,特别是一些相对封闭的地区。就像现在出版的书籍和官方的文件基本都是普通话,但是民间还是有方言的存在,并一直流传。普通百姓也许不会写文章,但是说话一直都是方言,就算传承过程中有变化,但还是保存了许多古代汉语音韵或者音韵演化的痕迹。
很多古音韵并没有消失,仍然在民间方言中和古书中大量存在,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借助方言和古诗书研究古音韵,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在良好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交流,但是诵读古典诗文,我觉得还是应该敬畏传统,按照古音来读,就像不能用现在的法律给古代的犯人定罪一样。我将对古诗文中的古音方言做一点初步的探索,希望有助于方言和现代语言词汇的研究。
附:古诗文方言探索(1)--
学习笔记
赵志勇
语言是人类进行高层次协作并走向文明的基石,是人类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狭义的方言可理解为家乡话,是真正滋养每个人成长的“母语”。很多人小时候说的并不是普通话,而是家乡的“母语”,亦所谓乡音。城乡巨变,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很多人都离开了家乡,甚至在外安家立业,不再回家乡。在外过得再好,也斩不断对家乡的思念。所谓留住乡愁,能留住的大概只有乡音了吧。当然,留住乡音也只是相对的,几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乡音,我们估计也陌生了,甚至听不懂了。
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有一项重要的情感,就是家国情怀。爱国者,必爱家。家国情怀落到实处,就是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人,爱家乡的文化。因此,古人大都有很重的乡土情结。乡土文化即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乡土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地域封闭性,却也有文化传承的恒定性,有着自身完备的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着自身清晰的传承脉络和演化进程。特别是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以及本地流行的独特词汇,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普通话虽然带来了交流的方便,也磨去了方言许多精彩的棱角。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包容化,这也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我觉得方言研究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本地方言的实例具体化,二是整体方言的理论体系化,二者可以相互参考印证。
我们的汉语体系,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充满了哲学和人文的认知和理念,任何语音和词汇的缺损,都是汉语言文化的损失。方言就好比语言的活化石,保全了很多古老读音和生动的古老词汇,是极其丰富的语言宝库。不仅仅是土语方言,很多书面的古诗文,也保存了很多方言的痕迹。很多古诗文完全用普通话来诵读,会出现很多气韵不流畅的地方,这些地方如果用方言来读,就会非常顺畅,也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意向。因此,方言对我们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很多人把方言叫做土话,笑话说方言的人土得掉渣。其实很多方言保全的正是我们很多汉字的古老读音,特别是古诗文中保留的方言,正是文言的雅言,用方言吟诵古诗文,那是大雅,而不是土得掉渣。我想从古诗文方面做一点方言的探索。哪个时代的诗文,如果和当今解读有异,还是尽量遵从那个时代的解读习俗为宜。
我曾经在“济宁读书界”交流的时候,吟诵过一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把第二句读成“后不见来者(zha)”,引起了一些不满和质疑。当期课堂是聂辛民老师讲柳永的《望海潮》,上片末尾三句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聂老师把奢字按照平水韵的读音读作“sha”,我很赞同。在交流环节,我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还有众所周知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苏轼的“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还有很多方言中,喝读作“ha”,割读作“ga”,蛇读作“sha”, 这都是古音的遗留。当时还吟诵了《登幽州台歌》做示范,用古音才气韵流畅,更符合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当时就有书友质问“你怎么知道古人就那么读,有啥证据,哪位专家考证的”。其实古人未必就是这么读的,但是这么读,可以理解为“译音”,就像外文的“音译”翻译,不一定完全符合古人的读音,但一定是在现代语音体系下更接近古人读音的 “译音”。
古诗文的一些字,古人到底怎么读,其实我们还是有渠道来了解的,毕竟传承的书籍和语言痕迹还在。
传承的书籍,主要是古代的各种韵书,还可以和古人留存的诗文相互参照。我们华夏文明是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我们的汉语体系更是传承有序,几千年来字型和读音虽有变化,但都有迹可循,有资料可查。研究文字的源流、字义与读音,古来有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几个门类。关于音韵,自三国时代以来就有韵书留传,很多韵书都可以让我们一览古音的面貌。近代人写诗,依然习惯用古韵,证明古韵的流传一直不曾断绝,古韵书所载,都是切实可靠的证据。依照古韵书和古诗文来推测古音,是有道理的。
语言痕迹主要就是我各地的方言。语言的传承在民间保留相当多,特别是一些相对封闭的地区。就像现在出版的书籍和官方的文件基本都是普通话,但是民间还是有方言的存在,并一直流传。普通百姓也许不会写文章,但是说话一直都是方言,就算传承过程中有变化,但还是保存了许多古代汉语音韵或者音韵演化的痕迹。
很多古音韵并没有消失,仍然在民间方言中和古书中大量存在,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借助方言和古诗书研究古音韵,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在良好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交流,但是诵读古典诗文,我觉得还是应该敬畏传统,按照古音来读,就像不能用现在的法律给古代的犯人定罪一样。我将对古诗文中的古音方言做一点初步的探索,希望有助于方言和现代语言词汇的研究。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贺文键 ‖ 湖南有支“岳家军”——岳阳五瘦子列传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贺文键 ‖ 黄金纵目下的巫祭之舞:三星堆面具中的傩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