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贺文键 ‖ 湖南有支“岳家军”——岳阳五瘦子列传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19      分享到:


“岳阳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它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溯有二妃洒泪、巴蛇食象,后来屈子怀沙、秦皇勒石、柳毅传书、李杜放歌,到范文正公《岳阳楼记》。”在这方江湖交汇的沃土上,当代戏剧界悄然崛起一支劲旅——被戏称为“岳阳五瘦子”的剧作家群体:陈亚先、吴傲君、甘征文、曹宪成、刘醒明等。他们以笔为篙,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摆渡,让岳阳楼畔的千年文脉在当代舞台绽放新声。

一、江湖气象:岳阳剧作家的文化基因

岳阳戏剧的繁盛非属偶然。这片土地自古便是文化激荡的漩涡中心,屈子行吟的忧思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早已沉淀为地域精神的内核。当今岳阳“在戏剧创作领域有‘岳家军’的说法,名号响彻三湘四水”,而“岳家军”又“何止于文学创作?岳阳的文学、教育、书法、美术,还包括对岳阳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等等,都已形成一支有实力有影响的队伍”。黄军建等地方文化学者对《岳阳楼记》的深耕,更营造了滋养戏剧创作的丰厚土壤。

岳阳剧作家多从民间汲取养分。陈亚先与吴傲君为领军人物,曹宪成也是从“戏窝里”走出来的剧作家,对“世俗民情、家长里短再熟悉不过”。甘征文则长期扎根农村,“当过五年生产队长、八年大队干部”,与农民“同甘共苦”。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姿态,使他们的作品始终涌动着湘北大地的心跳。

二、五瘦子列传:笔底波澜与江湖回响

1. 陈亚先:历史褶皱处的人性烛照

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堪称当代京剧的“破壁之作”。1987年,当尚长荣在陕西看到这个剧本时,立刻被那个“有多重性格的曹操”吸引。剧本突破脸谱化叙事,在赤壁战后的历史夹缝中,展开曹操与杨修两颗高傲灵魂的激烈碰撞。剧中曹操的七种笑声设计,成为权力与人性博弈的绝妙隐喻。

该剧的现代性更在于其跨越时代的对话能力。1995年赴高校巡演时,面对本以为“京戏都是爷爷奶奶爱好”的大学生,演出谢幕后竟引发青年观众高呼:“中国戏剧永远属于青年!”剧中谢幕时播放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创意,彰显陈亚先连接古今的艺术智慧——让“充满历史悲情”的剧情落幕于现代人对“理解与宽容”的呼唤。

2. 吴傲君:民间智慧的笑泪交响

两度斩获曹禺剧本奖的吴傲君(《喜脉案》《蔡坤山耕田》),堪称民间喜剧圣手。不久前2021年获奖的《蔡坤山耕田》,以明朝正德年间为背景,通过农民蔡坤山夫妇偶遇微服皇帝的荒诞遭遇,“描绘出一群活泼生动的众生相”。剧中充满“富于民间情趣和人性洞察”的诙谐笔触,将市井小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得妙趣横生。

吴傲君的高明处在于笑中藏思。他写“纯良百姓的家长里短,贫苦夫妻的相濡以沫”,在看似轻快的喜剧外壳下,包裹着对官民关系、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这种“蕴含社会警示意义”的喜剧美学,使他的作品如一枚橄榄,初尝甘甜,回味悠长。

3. 甘征文:乡土中国的良心叙事

甘征文的《八品官》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浮世绘。剧中的生产队长刘二,是在“当队长出力不讨好”的怨声中挺身而出的“傻人”。这个曾被开除党籍的下台干部,以湖湘人特有的“霸蛮”迎难而上,在人情与原则的钢丝上艰难行走。

作品打破当时喜剧多“含酸涩”的套路,以“乐观情调、明亮色彩”塑造了刘二这个“喜剧性人物”。妻子桂英的“约法三章”与刘二偷偷挠儿子脚板逗笑的细节,将政治叙事转化为鲜活的人间喜剧。时隔三十余年,他的《甜酒谣》仍延续民间视角,以长乐甜酒秘方为引,讲述新时代青年创业故事,在“幽默诙谐的对白”中传递廉洁正能量。

4. 曹宪成:烟雨中的时代镜像

曹宪成的《桃花烟雨》为扶贫题材戏曲树立新标杆。当同行将扶贫戏写成“千篇一律样板戏”时,他深入湘西十八洞村,在“烟雨如画”的苗寨中捕捉到扶贫的本质——“撕开贫穷看美丽”。剧本以石青峰夫妇婚姻离合为主线,穿插寡妇麻丽花与光棍汉、阿雀与阿牛两对辅线,展现物质贫困如何扭曲情感选择。

剧中充满“谐趣幽默,笑中有泪”的湖湘风情:扶贫队长隆富平观人“天时地利人和”的狡黠智慧,龙伲珍以儿子哭笑作要挟的泼辣,阿牛因食量过大被拒婚的荒诞......这些“泥土气息、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细节,使宏大主题化作可感可触的生命故事。该剧获第23届曹禺剧本奖,印证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

5. 刘醒明:古典气概的剧诗传承

刘醒明是一位擅长写历史剧的老剧作家,他一生写了31部戏,其中《孽梦》《无字碑》《秦王遣将》等剧都曾大放异彩,在1960年代就得到了共和国元帅们的称道,为我省的戏曲传承立下过汗马功劳。

三、巴陵风骨:地域美学的三重维度

1. 江湖气:水性智慧的艺术转译

岳阳剧作深得水韵滋养,洞庭湖的浩渺烟波,赋予岳阳剧作独特的流动性叙事美学。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中,长江不仅是横槊赋诗的背景,更是权力漩涡的隐喻——曹操与杨修的角力如暗流涌动,终在“杀杨修”的惊涛中撞碎理想帆影。曹宪成则将湘西扶贫故事置于“桃花烟雨”的氤氲水汽中,石青峰面对妻子跳崖威胁时那句:“要跳我们一起跳,到阴间再做夫妻!”以水之柔韧化解情感危机。而吴傲君让《蔡坤山耕田》的喜剧冲突在田埂水沟间展开,农民用泥腿子智慧戏弄微服皇帝,恰似水滴石穿的民间力量。水的刚柔相济、潮汐涨落,深度编码为岳阳戏剧的美学基因。

2. 忧乐观:士人精神的当代回响

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在当代剧作中迸发新光。甘征文笔下“八品官”刘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担当,与《曹操与杨修》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人心境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桃花烟雨》里扶贫队长隆富平为挽留人才“喝酒喝到胃出血”的自我牺牲,正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动注脚。这种深植本土的精神谱系,使岳阳戏剧在嬉笑怒骂间自有筋骨。

3. 草根性:民间叙事的审美升华

从花鼓小调到文学经典,“接地气”始终是岳阳剧作的美学密码。吴傲君写市井小民“手心里的点滴幸福”,曹宪成捕捉苗家姑娘“打赌索吻”的青春悸动,甘征文活用“三岁伢子举气球”等俚语俗谚——这些充满“鲜活的中华戏曲审美特征”的表达,使作品如雨落江湖,自然生发出生命的涟漪。

4. 辣椒性:湖湘精神的火辣表达

岳阳剧作中奔涌着辣椒般的生命热力。陈亚先让曹操在长江边爆发出七种笑声,是权力焦虑的辛辣外化;吴傲君笔下的蔡坤山夫妇与皇帝斗智斗勇,充满“辣不怕”的民间智慧;《桃花烟雨》中苗家姑娘龙伲珍以跳崖相逼的泼辣,恰似湘女多情的火辣注脚。这种精神基因可溯至汨罗江畔的屈子天问——当《九章》中“宁溘死以流亡兮”的决绝,穿越千年化作当代戏台上的铿锵念白,湖湘文化中“吃得苦、霸得蛮”的辣椒品格,便在戏剧冲突中迸溅出火星。

 四、薪火相传:戏剧湘军的当代启示

1. 破壁者联盟:传统戏曲的现代化突围

“岳阳帮”的创作史,半部是传统戏曲的破壁史。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用心理写实重构京剧程式:当尚长荣饰演的曹操以颤抖的手指抚摸杨修遗体,那段打破行当界限的“揉脸”表演,让千年脸谱裂开人性缝隙。吴傲君则在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中注入布莱希特式间离:皇帝突然跳脱角色向观众吐槽:“当皇帝不如当农民快活!”,传统“一桌二椅”瞬间接通现代剧场意识。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传播破壁。《曹操与杨修》巡演高校时,谢幕播放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哭倒一片的大学生惊呼:“原来京剧能这么潮!”而《桃花烟雨》将苗歌、傩舞与现代舞台装置熔铸一炉,扶贫干部用手机直播卖农产品的桥段,使古老剧种焕发数字时代生机。

2. 深扎密码:汨罗江畔的创作方法论

岳阳剧作家群体的成功,验证了“深扎”不是口号而是方法论。甘征文创作《八品官》前当13年基层干部,在田埂上记录的三大本民谚成为剧本灵魂:“堂客们扯猪草——边扯边聊”等俚语,让刘二这个村官活脱如邻家大叔。曹宪成为写《桃花烟雨》七进湘西苗寨,发现扶贫真相不在报表而在火塘夜话:剧中麻丽花因家贫拒婚时那句“穷字比鬼吓人”,正是苗家阿婆含泪的原话。

这种“泥腿子写作”催生独特体验模式。吴傲君总结其喜剧秘诀:“让角色在生活淤泥里打滚”——《喜脉案》太医们为保脑袋集体说谎的荒诞,源自他在卫生院亲见的诊断争议;《蔡坤山耕田》中皇帝偷吃红薯烫嘴的滑稽,则是将儿时挨饿记忆转化为历史幽默。

3. 忧乐坐标系:千年文脉的当代表达

岳阳戏剧最动人的,是范仲淹“忧乐观”的创造性转化。在《曹操与杨修》中,“忧”化作知识分子与权力的永恒困境:杨修“忧”江山倾颓而直谏,曹操“忧”权威动摇而杀人,两种忧患碰撞出悲剧火花。《八品官》则诠释“乐”的民间版本:刘二坚持原则被撤职,却在村民送来的南瓜堆里大笑:“丢官算什么?百姓心中有秤砣!”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草根担当,恰是“后乐”精神的乡土注脚。

《桃花烟雨》更构建当代“忧乐共同体”。当扶贫队长隆富平为留住技术员醉倒苗乡,石青峰看着签约书落泪:“你忧的是全村脱贫,我忧的是妻子离家......”此刻个体忧乐与家国情怀在脱贫战场上交织,范公“先忧后乐”的士大夫情怀,终在新时代升华为干群共担的使命伦理。

结语:大江流日夜

从洞庭湖涌出的戏剧湘军,以五支纤笔搅动中国剧坛的风云。陈亚先在历史褶皱中勘探人性深渊,吴傲君于民间笑泪间提炼生存智慧,甘征文用泥土塑出乡土中国的脊梁,曹宪成借苗乡烟雨绘制时代镜像。他们或如曹操横槊时激起的惊涛,或似蔡坤山犁开的泥浪,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辟出戏曲现代化的航道。

当《桃花烟雨》中扶贫干部醉签合同的剪影,与《曹操与杨修》里踟蹰的曹操在戏剧星河中隔空相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巴陵戏骨的传承,更是中华戏曲最本真的模样——它从江湖市井中生长,向庙堂高处攀援,最终回归到人的悲欣交集。正如汨罗江水裹挟着屈子的天问、杜甫的孤舟、范公的楼记,日夜不息奔向洞庭,这五位“瘦子”笔下的江湖,终将汇入中华文明的大海,继续回答着“何以中国”的永恒命题。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25年夏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