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王冲 ‖ 方言与游戏交织的童年记忆——简析梁方苏作品《济宁方言与传统儿童游戏》

来源:本站    作者:王冲    时间:2025-07-14      分享到:


梁方苏的《济宁方言与传统儿童游戏》一文,宛如一扇通往济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童年时光的窗,将方言与传统儿童游戏这两种地域文化载体巧妙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民俗画卷。

文章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方言与游戏的深度绑定。从棋类游戏中“猜硌”(猜拳)、“憋死牛”的棋盘玩法,到竞技游戏里“硌蹬”(单脚跳)、“喝卯”(服从指令)的独特表述,再到争利类游戏中“糊洋片”“砸元宝”的方言称谓,每一款游戏都因方言的加持而更具地域辨识度。这种绑定不仅让读者了解游戏规则,更透过语言触摸到济宁地区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思维方式。

在内容呈现上,文章以清晰的分类展现了传统儿童游戏的丰富性。棋类、竞技、争利、分性别游戏及综合类集体游戏五大类,涵盖了不同场景、不同参与形式的游戏,如男孩热衷的“斗拐”“打坷垃仗”,女孩喜爱的“抓石子”“扣花瓶”,集体参与的“藏猫犼”“上山吃燕子”等,全面勾勒出当时儿童的游戏生态。每款游戏的介绍既包含规则细节,又点明其蕴含的教育意义——“天下太平”适合初入学儿童识字,“挑挑夹夹”助力益智,“糊瓦屋”让孩子明白努力与输赢的关系,使文章不止于怀旧,更显文化厚度。

情感表达上,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童年的温情回望。作者在描述游戏时,不仅客观记录,更融入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提及“挑挑夹夹”近乎消失时的惋惜,以及结尾处对传统游戏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土壤”的怅惘,引发读者对童年记忆和地域文化的共鸣。

此外,文中穿插的泥塑、漫画等元素,与文字内容相互呼应,增强了文章的直观性与感染力,让那些渐行渐远的游戏场景更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既是对济宁传统儿童游戏的珍贵记录,也是对方言文化的生动传承。它让我们在重温童年游戏的乐趣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鲜活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