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贺熙龄与城南书院:晚清湘军系领袖的经世摇篮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14      分享到:


道光十年(1830年)冬,丁忧回籍的湖北学政贺熙龄踏入了长沙城南书院的大门。这位主张“读书所以经世”的学者不会料到,他执掌书院的九年(山长),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性的人才孵化期。

在湘江之畔的城南书院讲堂里,一位位布衣学子正接受着“明辨义利、匡正人心”的精神洗礼——他们中走出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整饬湖北的胡林翼、创建湘军的罗泽南,以及一批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军事领袖。这座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的学府,悄然成为近代湖湘经世派的思想策源地。

城南书院是南宋时“朱张会讲”时的张栻所创,后经湖湘学人陆续建设发展成为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毛泽覃、田汉等均受教于此。毛泽东取字“润之”,就是立志学胡林翼经世济民,因胡林翼字润芝。

一、经世师魂:贺熙龄的教育革新

贺熙龄的教育理念在晚清学界堪称一股清流。当大多数书院沉溺于八股制艺时,他在城南书院大刀阔斧推行改革:

批判空疏学风:直斥当时读书人“瑰玮聪明之质,率多隳败于词章训诂,襞积破碎之中”,痛心于“明体达用之学,世少概见”。

确立经世宗旨:明确提出“其教诸生,诱之义理、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怙括”,将实用学问置于科举训练之上。

融合汉宋学术:虽以理学为本,但包容罗汝怀等偏重考据的弟子,引导其训诂研究最终指向“经世致用”。

这种开放而务实的思想,使城南书院成为有识之士的向往之地。道光十一年(1831年),19岁的左宗棠负笈来学。贺熙龄初见此生,便惊叹其“卓然能自立”,更欣赏他“近弃词章,为有用之学”的转向,特赋诗嘉勉:“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这副题赠不仅成为师生情谊的见证,更预言了一代经世大家的崛起。

二、将星璀璨:城南弟子的历史舞台

城南书院的教育革新,培养了一批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

(1)左宗棠:经世理想的践行者

1831年入学的左宗棠,在贺熙龄引导下完成学问转型。他不仅精研程朱理学,“手抄陆陇其《读朱随笔》”,更在贺氏“经世致用”思想熏陶中,形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胸怀。

尤为可贵的是,贺熙龄发现左宗棠虽仅在书院正式就读一年,却十年如一日与老师书信论学议政,构建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这种持续性的思想交流,为其日后收复新疆的壮举埋下精神伏笔。

(2)胡林翼:书院精神的传承者

1835年,胡林翼奉父命入城南书院,师从贺熙龄。书院期间他系统接受“义利之辨”的伦理训练,这直接塑造了他日后“忧国如家为己任,不取一钱以自肥”的官德。任湖北巡抚时,面对库储一空的困境,他一面推行财税改革岁入四百万两,一面在家书中直言“我必无钱寄归也,莫望莫望!”其“以做百姓之心做官”的理念,正是城南书院“匡正人心”教育的现实投射。

(3)罗泽南:湘军脊梁的锻造者

城南书院对罗泽南而言既是学府也是谋生之所。他“靠开馆授课以养家糊口”的经历,锤炼出将学术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贺熙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他钻研舆地兵学,后来成为湘军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李续宾、王錱等皆成湘军悍将,形成“无泽南,无湘军”的人才谱系。

贺熙龄主要弟子在城南书院修业概况:

1、罗泽南, 约1830年代入学, 半工半读,研究实用学问,创建湘军,培养军事人才 ,实践经世精神。

5、刘长佑,约1830年代入学,融合濂溪、城南学术,直隶总督,抗法斗争,多元受教,承经世思想。

2、左宗棠,1831年入学, 转向经世之学,奠定学问根基 ,收复新疆,创办福州船政局,终生师友,书信论学十年。

3、胡林翼,1835年入学, 确立“义利之辨”思想 ,湖北改革,湘军后勤体系创建,亲传弟子,继承经世理念。

4、曾国荃,1843年入学,诗文精进,师从罗泽南,攻陷天京,历任督抚,与贺熙龄算间接传承,受书院学风熏陶 。

曾国荃入学较晚,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名臣刘长佑与提出“东南互保”的重臣刘坤一等,均为这个书院谱系。这些人物构成湘军集团的核心力量,深刻地改变了晚清的政治与军事格局。

三、书院谱系:湖湘经世派的孵化器

城南书院的意义远超普通学府,它实际构建了湖湘经世派的核心谱系:

学术共同体形成:罗汝怀、邹汉勋、丁取忠等学者在书院共同钻研,后来参与邓显鹤主持的《船山遗书》编纂工程,使王夫之思想成为湘军的精神资源。

政治联盟雏形:胡林翼与左宗棠的终生友谊始于书院同窗之谊;胡氏后来不遗余力举荐师兄左宗棠,甚至在“樊燮诬告案”中“焦灼急切”地奔走营救。

思想传承枢纽:贺熙龄之兄贺长龄编撰《皇朝经世文编》,其经世思想通过书院教育传递。当贺长龄任云贵总督时,直接延聘左宗棠入幕,形成学术与政治的接力。

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虽非贺熙龄直接授业弟子,但通过书院网络与其弟子深度联结:

1. 郭嵩焘在岳麓书院因人介绍下结识左宗棠,后介绍给曾国藩

2. 胡林翼成为曾氏最亲密的政治盟友

3. 罗泽南率弟子投效湘军

城南书院由此成为湘系人才交汇的枢纽,其影响力不限于院墙之内,更辐射整个湖湘精英圈。湘军的主要将领通过贺熙龄,与贺的家族都有姻亲之好。他们也都成了姻亲,互相提携,互相促进。

四、经世薪传:从书院到变革现场

城南书院的教育成果,在晚清变局中结出硕果。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贺氏弟子将书本智慧转化为救国实践:

左宗棠以“今亮”(当代诸葛亮)自许,以“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自勉,最终以“抬棺西征”的壮举收复新疆,将经世理想转化为边疆捍卫。

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上“欲正人心,引为己任”,其理财安民之策被曾国藩赞为“扭转乾坤之手”。

罗泽南以书生掌兵,“靠在这些书院旁边开馆授课以养家糊口”的坚韧,转化为湘军“屡败屡战”的顽强作风。

尤为深刻的是,贺熙龄的教育超越技艺传授,直指人格塑造。胡林翼“位巡抚,将兵十年,于家无尺寸之积”的清廉,左宗棠“刚介”而不畏权贵的风骨,皆可追溯至书院时期“端敏恒毅,公勇勤朴”的精神熏陶。这种人格力量,使他们在历史惊涛中成为中流砥柱。

余论:书院精神的世纪回响

城南书院的光辉随贺熙龄1846年离世而渐褪,但其精神学术持续延伸。左宗棠在西北军营刊印《吾学录》推广礼教,胡林翼创建箴言书院实践父亲教育理想,皆可视为城南精神的再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由贺氏弟子全力推动的船山遗书整理工程,曾国荃、曾园藩兄弟出资印刷,使王夫之思想成为近代启蒙先声;而书院强调的“经世致用”理念,经由湘军集团的实践,最终融入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洪流。

城南书院的经世魂火已在湖湘大地上燃烧了半个多世纪——从贺熙龄讲堂上展开的地图,到左宗棠行营中的疆域版图;从胡林翼湖北衙门的漕政改革,到一代代湖湘志士的救国征途,这条用实践智慧铺就的道路,仍在历史的回音壁中铮鸣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