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徐棻:川剧改革的先驱与女性戏剧创作的典范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6-24      分享到:


在中国戏剧的璀璨星河中,徐棻以其独特的艺术光芒照耀着川剧发展的道路。作为川剧史上首位女剧作家,她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创作领域的性别壁垒,更以六十余载的执着坚守与创新探索,为川剧艺术注入了现代生命力。本文将从徐棻的戏剧人生历程、艺术成就与创新贡献、对川剧人才培养的深远影响、女性视角下的戏剧创作特色以及她在当代戏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五个维度,全面剖析这位九旬艺术家如何以笔为犁,耕耘出川剧艺术的一片新天地。通过梳理徐棻从抗战时期的街头剧表演到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辉煌历程,分析她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意识相融合的创作方法,探讨她培养"十二朵梅花"的教育理念,阐释其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与人文关怀,最终揭示徐棻作为"探索性戏曲"旗手对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

从街头剧到终身成就:徐棻的戏剧人生历程

徐棻的艺术生命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剧,跨越了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1933年出生于重庆龙桥虎头岩一个大家庭的她,自幼便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抗战时期,还在重庆读初小的徐棻就跟随从沦陷区来的语文老师表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这种早期的艺术启蒙在她心中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家庭环境对她的艺术熏陶同样不可忽视——院子里涌来的"下江人"每月自娱自乐演出一场京剧,使祖母成为戏迷,而徐棻则从《苏三起解》开始,学会了清唱全本《玉堂春》《坐宫》及《贺后骂殿》《汾河湾》等旦角段子。这种童年时期的戏曲浸染,为她日后成为剧作家奠定了深厚的传统艺术基础。

1949年底,徐棻参军进入文工团,开启了专业艺术生涯。她自编自导了话剧《归队》,虽然自谦为"胆子很大,水平很低"的处女作,却展现了她早期的创作才华。朝鲜战场上,她广泛吸收地方曲艺养分,学会了创作并说唱北京快板和单弦,以及山东快书、凤阳花鼓、河南坠子、四川金钱板等多种曲艺形式。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艺术表现手段,更培养了她对民间艺术的深厚感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徐棻担任学生会"地方戏曲社"社长,与同学们一起演出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这种跨剧种的艺术实践为她日后打破川剧传统樊篱的创新精神埋下了伏笔。

专业编剧道路的确立是徐棻艺术人生的关键转折。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后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从此与川剧创作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代初,她创作的川剧《燕燕》和《秀才外传》一举成名,奠定了她在川剧界的地位。此后六十余年,徐棻始终坚守在川剧创作第一线,即使1998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的一生用两个字便可概括:戏剧!"。这种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她的创作生命延续至今,2023年10月,由她编剧并任艺术指导的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仍能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展现了她旺盛的创作活力。

徐棻的艺术成就获得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她曾担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文联及剧协副主席等职务,其作品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奖"等重大奖项。2012年,她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2023年11月27日,90岁高龄的徐棻与95岁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共同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成为继魏明伦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川剧界资深艺术家。授奖词高度评价道:"徐棻60余年的编剧生涯,贯穿了中国戏曲事业从复兴到繁荣各个时期,她始终高擎着'全方位改革戏曲'的旗帜,勇立于'探索性戏曲'的前沿,如今90高龄仍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面对荣誉,徐棻保持着一贯的谦逊与幽默。获奖后她作了一首打油诗《不亦乐乎》:"有朋来聚即盛会,促膝漫谈老话多。深谢诸君不弃我,相扶相携相切磋……红氍毹上几出戏,长短优劣任评说。切盼后浪推前浪,愿闻新歌换旧歌。"并调侃自己为"九旬老人,快乐'打油'"。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展现了一位艺术大家的胸怀与境界。徐棻的戏剧人生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写照,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当代川剧发展史,她的每一个创作阶段都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位"探索性戏曲"旗手的完整艺术肖像。

艺术成就与创新贡献: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徐棻的戏剧创作构成了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其作品数量之丰、质量之高、影响之深远,在当代川剧史上堪称独树一帜。她的代表作包括川剧《死水微澜》《欲海狂潮》《田姐与庄周》《尘埃落定》《目连之母》《马前泼水》《马克白夫人》《红梅记》《卓文君》等,以及话剧《辛亥潮》、舞剧《远山的花朵》、晋剧《烂柯山下》、滇剧《贵妇还乡》、昆曲《十面埋伏》、京剧《千古一人》等跨剧种作品。此外,她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成都辛亥潮》和电视剧、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戏剧评论等,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广度与深度。2023年,她的新著《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首发,收录了包括《死水微澜》《欲海狂潮》《王熙凤》等16个代表性剧目,共计约60万字,成为研究其戏剧艺术的重要文献。

题材选择的多样性是徐棻创作的一大特色。她既擅长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灵感,如改编自李劼人小说的《死水微澜》、取材于《红楼梦》的《红楼惊梦》和《王熙凤》、源自莎士比亚悲剧的《马克白夫人》等;又能够敏锐捕捉社会现实问题,如直面婚姻危机的《马前泼水》"借古喻今,不少看过戏的人都告诉我,本来想离婚的都不离了,他们从这个戏中学会了珍惜"。她还勇于挑战宗教题材,如《目连之母》对传统目连戏的大胆重构;同时积极探索历史人物题材,如《卓文君》《千古一人》(关于诸葛亮)等。这种题材的广泛涉猎,使她的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具备鲜明的现代意识。

徐棻的艺术创新精神最为人称道。她始终秉持"全方位改革戏曲"的理念,在保持川剧本体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戏剧表现手法。2023年上演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作为川剧传统戏《庆云宫》的故事新编,虽为"宫廷戏"却摒弃了男人争权和女人争宠的俗套叙事,转向探索人物内心的挣扎,这种对传统题材的现代重构体现了她一贯的创新追求。在《马前泼水》中,她将传统戏曲故事与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七年之痒"婚姻问题相结合,使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马克白夫人》中,她成功将莎士比亚悲剧本土化为川剧形式,实现了东西方戏剧美学的有机融合。

徐棻部分代表作品及其创新特点

《死水微澜》,1980年代 ,改编自李劼人同名小说,将现代小说叙事转化为戏曲舞台语言,保留原著批判精神 

《欲海狂潮》,1990年代,原创剧本,运用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刻画人物内心冲突

《马克白夫人》,1990年代,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将西方悲剧本土化为川剧形式,保留原著精神内核

《马前泼水》,2010年代,改编自传统戏曲故事,结合当代婚姻问题,赋予传统故事现代意义

《花自飘零水自流》,2023年,改编自传统川剧《庆云宫》,突破宫廷戏传统叙事模式,聚焦女性心理探索 

徐棻的创作理念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她认为"戏曲奔跑在追赶时代的路上",这一观点不仅指导着她自己的创作实践,也为整个戏曲界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谈及《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的书名寓意时,她指出:"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人,应该首先求得灵魂的自在,追求精神的自由。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范畴里'飞花',不要为了急功近利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去追求一种虚名。"这种强调创作自由、反对功利主义的艺术观,使她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艺术纯粹性和思想深度。

徐棻对川剧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她建立了一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方法论。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评价道:"前辈大家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以及对戏剧事业的崇高追求,将成为一代代戏剧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也指出:"从徐棻身上可以看到,剧作和表演相互依存,深厚的戏剧文学为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精湛的表演又为剧作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优秀的舞台作品,共同推动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这种剧作与表演相互成就的创作理念,使徐棻的作品既有文学高度,又具备强烈的舞台生命力。

徐棻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多项权威奖项的认可。她曾3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两次荣获文华大奖及五个一工程奖,3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之优秀剧目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标志着川剧这一地方剧种在全国戏剧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徐棻通过自己六十余年的创作实践,成功地将川剧从地方戏曲提升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从旧的传统的剧目中取出一部分,结合当下社会的现状和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让现在观众坐得住的戏。"这种"让观众坐得住"的朴素追求,恰恰体现了她作为剧作家对观众需求的高度敏感和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

 "戏剧人才营养钵":徐棻对川剧传承的卓越贡献

在中国戏剧界,徐棻不仅以剧作家身份闻名,更以"戏剧人才营养钵"的美誉彰显其对川剧表演艺术传承发展的独特贡献。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评选40年间,徐棻戏剧作品先后成就了12名梅花奖获得者,包括晓艇、刘芸、田蔓莎、陈巧茹、赵青、李莎、孙勇波、王玉梅、李小青、虞佳、伍思亭、张燕,其中田蔓莎和陈巧茹更是获得了"二度梅"的殊荣。这一惊人成就使徐棻成为培养戏剧表演人才的标杆性人物,她曾深情表示,这"12朵梅花"是她70余年艺术生涯中"最大的欣慰和骄傲"。

演员与编剧的相互成就构成了徐棻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在川剧界,这些获奖演员都亲切地称徐棻为"徐老妈"或"徐妈妈",这个充满温情的称呼反映了他们之间超越普通合作关系的深厚情谊。徐棻曾谦虚地表示:"他们说感谢我成就了他们,其实何尝不是他们成就了我。没有演员,我的剧本就是几张纸。有了他们,我的人物、我的故事、我的思想才能活跃在舞台上,变得鲜活立体。他们感谢我,我也要感谢他们。"这种编剧与演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滋养的关系,在戏剧界树立了良性互动的典范。

徐棻培养表演人才的方法独具特色。她不仅为演员提供优秀的剧本,更根据每位演员的艺术特点量身打造适合其发挥的角色。以"二度梅"获得者田蔓莎为例,在演出《死水微澜》后感到难以超越时,徐棻敏锐地建议她"学会另辟蹊径",专门为她创作了《阴阳河》《三口岔》《马克白夫人》等剧,成功实现了她的艺术转型。后来,徐棻又鼓励田蔓莎转型做导演,"让她导演自己的戏,引导她从演员思维转换到导演思维"。这种因人而异的培养方式,体现了徐棻作为艺术导师的慧眼与胸怀。

另一位"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与徐棻的合作更是堪称戏剧界的佳话。陈巧茹演出过13部徐棻作品,她感慨道:"在徐棻笔下走出的'12朵梅花'中,我是最幸运的一朵。"在她看来,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徐棻的心血,帮助她"提高个人的表演技艺、艺术审美,通过表演理解体会徐棻的戏曲理论和戏曲观,从徐棻身上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作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将徐棻视为"人生的导师",这种超越技艺传授的精神传承,彰显了徐棻培养人才的全面性与深刻性。

徐棻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她不仅注重技艺传承,更重视艺术家的全面发展。在《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新书首发式上,徐棻谈道:"戏剧工作者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不要因为急功近利去违背自己热爱的初衷,在艺术的领域里获得了灵魂的自由,就可以在艺术领域里'飞花'。"这种强调艺术家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教育思想,对当下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徐棻对川剧传承的贡献还体现在她对青年演员的提携上。在成都市纪念振兴川剧30周年座谈会上,老一辈艺术家晓艇欣喜地表示:"新一代的川剧演员,也就是第3代川剧演员,演出超过了我们那一代,我们有接班人了。"这种代际传承的良好局面,与徐棻等老一辈艺术家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密不可分。陈巧茹作为徐棻培养的中生代代表,不仅自己成为川剧表演的领军人物,还于2010年开办了川剧界第一个工作室——"陈巧茹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投资制作改编川剧《马前泼水》并成功收回成本。这种艺术生产模式的创新,正是对徐棻艺术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徐棻培养的"12朵梅花"构成了川剧表演艺术的中坚力量,其中晓艇、刘芸、陈巧茹、王玉梅、虞佳都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也是戏迷朋友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川剧名角"。这一人才队伍的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川剧表演艺术的面貌,使川剧从地方戏曲逐渐发展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剧种。正如《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所评价的:"从徐棻身上可以看到,剧作和表演相互依存,深厚的戏剧文学为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精湛的表演又为剧作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优秀的舞台作品,共同推动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这种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是徐棻对川剧艺术最宝贵的贡献之一。

在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危机的今天,徐棻通过剧本创作培养表演人才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她证明了优秀的剧本不仅是表演的基础,更是培养表演人才的有效途径。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的感情,我的理智,我很多的东西,都和戏、和剧中人的命运在一起。"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创作态度,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共同推动着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徐棻的"戏剧人才营养钵"作用,不仅体现在她培养了多少获奖演员,更在于她建立了一种编剧与演员相互成就、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川剧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女性视角与人文关怀:徐棻戏剧创作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戏曲史上,徐棻作为川剧首位女剧作家的身份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创作领域长期由男性主导的局面,更以鲜明的女性意识重构了川剧舞台上的女性形象,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现代性别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徐棻的戏剧创作在女性形象塑造、心理刻画和社会批判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使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具备了当代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女性形象的颠覆性重塑是徐棻剧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往往被简化为贞洁烈女、红颜祸水或贤妻良母等刻板类型,而徐棻笔下的女性则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性格面貌和复杂真实的心理世界。2023年新编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该剧虽为宫廷戏却"没有男人争权和女人争宠,摒弃宫廷内女性在男权的重压下自愿低头的叙事,转向探索人物内心的挣扎"。这种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使徐棻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深入到女性生存境遇的本质探索。

徐棻剧作中的人文光芒与女性意识如双生花般交相辉映。她曾坦言:“我笔下的女性角色,承载着千万中国女性的生命密码。”这种自觉的性别立场使她在处理传统题材时展现出颠覆性视角——

在改编李劼人经典《死水微澜》时,徐棻将原著中的邓幺姑从“被侮辱的女性”升华为具有主体意识的觉醒者。当女主角说出“我偏要在这潭死水里搅起波澜”的台词时,台下无数女性观众热泪盈眶。剧中设计的“偷情”场景被赋予全新内涵:红绸缠绕的舞台意象不再是道德审判的罪证,而成为女性欲望的合法化表达。这种对女性情欲的正视,在传统戏曲中堪称石破天惊。

《马克白夫人》的跨文化改编更显其思想锋芒。莎士比亚原作中的阴谋家夫人,在徐棻笔下蜕变为父权制度下的悲剧符号。剧中“洗血手”的经典桥段被解构为精神牢笼的隐喻,当马克白夫人反复搓洗双手时,舞台后方垂落的血色绸缎如瀑布倾泻,视觉冲击直指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绞杀。徐棻对此阐释:“她不仅是罪犯,更是父权祭坛上的牺牲品。”

历史坐标中的永恒星光:徐棻的当代启示

2023年金秋的长安大戏院,90岁的徐棻坐着轮椅出席《花自飘零水自流》首演。当大幕开启,舞台上流动的多媒体水墨与川剧高腔交融共生,传统“帮打唱”技法与现代心理叙事浑然一体——这恰是徐棻艺术人生的缩影:永远立于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

中国剧协副主席陈涌泉指出:“徐棻用六十载创作实践,破解了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世纪难题。”她首创的“探索性戏曲”范式具有三大内核:

文学性重构:将小说心理描写转化为戏曲独白体系

表演程式革新:在保持写意美学前提下融入现代肢体语汇

舞台时空再造:运用多媒体技术延伸戏曲虚拟性

在川剧史上,徐棻与魏明伦并称“一棻一明”,前者以人文深度见长,后者以批判力度著称。徐棻的独特价值在于建立了女性戏剧美学的中国范式。正如学者戴锦华所言:“她让传统戏曲中的女性从被书写的客体,升格为自我言说的主体。”

结语:自在飞花的永恒绽放

九旬高龄的徐棻仍在书案前笔耕不辍,宣纸上墨迹未干的新作《芙蓉锦》勾勒着蜀地女性的命运长卷。从1949年文工团里自编自导的少女,到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得主,她以生命践行着“灵魂自在,艺术飞花”的信念。

在成都川剧院的练功房,徐棻题写的“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魂”的匾额高悬。清晨的阳光中,年轻演员们对着镜子练习身段,水袖翻飞间依稀可见《死水微澜》的浪花,《欲海狂潮》的激荡。正如她培养的第十二朵梅花奖得主张燕所说:“徐老的剧本是活的传统,让我们触摸到川剧的过去与未来。”

当《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尾声响起,满台芙蓉花瓣纷飞如雨。徐棻坐在观众席暗处,眼中映照着舞台上的流光溢彩。这位用一生耕耘川剧田亩的艺术家,早已将生命化作滋润传统的活水。正如她在《不亦乐乎》中的吟唱:“红氍毹上几出戏,长短优劣任评说。切盼后浪推前浪,愿闻新歌换旧歌”——这既是豁达的人生境界,更是对艺术传承的永恒期许。在中华戏曲的星河中,徐棻的光芒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