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孔玉清 ‖ 仲子庙轶事

来源:本站    作者:孔玉清    时间:2025-07-26      分享到:


老奶奶的家就在仲子庙前那片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柏南华门的对过。

老奶奶的住房很有特点,是二三十年代的建筑,颇像西方式的房屋。这西方式的房屋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是有名的包子铺。只至老奶奶继承了这片房屋,老奶奶一直沿承祖上的手艺,也开起了包子铺。老奶奶人实诚、厚道、朴实、与世无争、默默无闻、童嫂无欺公平交易地经营着。包子铺远近闻名,生意十分兴隆红火,买卖也昌盛达三江。

当时太平盛世、物阜民丰、人们安居乐业。每年度民俗式的庙会都在仲庙前那片郁郁葱葱的古柏南华门前盛赶。为此,南华门前包子铺生意很是兴隆。食客滔滔不绝,来来往往,忙的老奶奶焦头烂额不可开交。老奶奶急中生智,便雇来南华门居住的几名妇女,以解燃眉之急至使生意红红火火、腾腾喝喝。

太平盛世,生意红火。老奶奶把这些都归功于上苍的保佑,神灵的慰藉。每逢生意闲下来,老奶奶便买上香火来到对面仲子庙里向先贤仲子神像进香叩头,祈求先贤仲子保佑盛世太平、风调雨顺。抗战爆发后,老奶奶开的包子铺生意顿时萧条了下来,有一次几名鬼子闻名来老奶奶的包子铺吃包子,老奶奶愤慨地说什么也不把包子卖给鬼子吃,鬼子把几根黄澄澄的金条摆在老奶奶面前也不至于让她老人家动摇。几名鬼子咆哮一阵,扫兴地走了。从此老奶奶就关了门不做包子生意了。

鬼子一来,俺大爷上不成学了。

当时,俺大爷才十七八岁,也可以说是个调皮的孩子,他整天没事,就约上几名小伙伴跑到仲庙前玩耍,玩什么捉迷藏、打夹棍、打瓦、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总之乐趣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玩够了各种游戏,就爬仲庙抑或爬参天古树捉斑鸠掏鸟窝。因老奶奶无比信仰儒家思想学说,就这老奶奶呵斥大爷等小伙伴们不要在仲庙前瞎玩、胡闹,否则会得什么报应的。

老奶奶的话还真应验了,那回俺大爷见仲庙上那鳞次栉比的檐子上,净是些鸽子窝,于是他顺盘龙柱爬上去由于是天上了黑影,当俺大爷刚爬上庙檐上,欢快的就要掏鸽子窝时,猛不丁,只见有两只灯笼似的眼睛出现,非常瘆人地瞪着两眼“虎视眈眈”般发着绿光直射刚爬上庙的俺大爷,俺大爷被这猝不及防的景像给吓呆了,一个惊叫从庙上掉下来了。

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俺大爷的伤势才好,老奶奶心疼的数落俺大爷说,十七八的大小伙子,这次从仲庙上掉下来,这是对你不尊孔孟儒家之道的教训。从此,俺大爷好像变了一个人,懂事了,成人了,不再调皮捣蛋了。

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深入,俺大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去参加了八路军。

转眼到了1972年,那年我才五六岁。父母把我托付给老奶奶照看,老奶奶经常带我到仲子庙玩耍,看着端庄高雅、威严的仲子庙,老奶奶就给我讲仲庙内仲子像仲子路的故事,特别是老奶奶讲到仲子是个孝子,自从追随先贤大师导孔子寻求真理,仲子还不忘父母,经常百里负米来家孝敬双亲,为这,老奶奶讲的这些事,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启蒙与熏陶,让我在儒家思想忠、孝、仁、义的境界之中,对人生也起了懵懵懂懂的作用。

有一回我凑老奶奶到济河拾柴禾搂扬叶的机会,我自己一个人跑到了仲庙内,看着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和蔼可亲、英勇威武仲子像,我竟看入了迷,一呆就是一个整下午,只至老奶奶惊慌失措,气喘吁吁的找到我之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儒家思想对仲子有了一种朦朦胧胧、晃晃忽忽的认识与感觉。

1972年的一天早晨,我刚从睡梦中醒来,不见了老奶奶,我正咧嘴准备叫喊老奶奶时,却听到外面有人叫喊咋呼的声音,我不顾了一切,穿着裤衩,光着脚丫下来炕,跑到南华门前,那里早就聚满了南华门住户的人们,老奶奶也在其中,人们对仲庙指手画脚,不时有人还连连叹息,可惜着什么。

我顺人们手指的方向,只见仲子庙顶上非常热闹,站着一伙腿扎绑带手拿工具的人。

事后才知道,由于形势的需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先贤孔子大师高徒之一仲子路丰功伟绩的仲庙给无情的人为拆掉了……令人叹息,可恨、可气啊……还有更可恨可气的是,等仲子庙拆掉不久的几天里,庙前那片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柏也给砍杀掉了。等过了几年,我长大了些,从一些老人们嘴里知道,这片参天的古木被杀掉后全运到南四湖做了船板材料。

仲庙拆了,参天的古木也没了。仲庙内的那对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仲子路神像哪儿去了呢?我长大后带着这些疑问寻访了仲子街的一些人们。近期才有所了解,原来,那年仲庙被拆后,庙内的仲子神像也被人用绳索拉到,只是仲子的头像不见了。据知情人士说,在仲子像被拉倒后的一天夜里,仲子街的一有学问爱护古迹的人生怕仲子头像被人践踏、毁坏、便冒着被发现被批斗的危险,把仲子头像给运出连夜深埋在了那片郁郁葱葱,还没来得及杀掉的参天古林之中的某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