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鲁叟 ‖ 从《滋阳第四乡村师范》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我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公木先生
1972年隆冬的深夜,一列客车的车头前大灯,像一把利剑刺破夜空,冲破重重夜幕,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向兖州火车站驶来,列车缓缓地进入站台,稳稳地停了下来。作短暂的停留。这时,从车厢里走出一位老人,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著名学者与诗人公木先生(原名张如松,公木是他的笔名)。迎着冷冽的寒风,从站台上俯瞰兖州的万家灯火,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夜不能寐,四十年前在兖州进行革命活动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挥笔写下《车夜过兖州驰》七律一首:
星光依旧鬓毛班,南北东西四十年。雨雨风风吹打易,长长短短剪裁难。
射雕鸣镝平生愿,落雁虚弓半生缘。俟我城隅无觅处,明灯万盏换人间。
1932年,白色恐怖年笼罩着古都北平,日寇趁着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对外妥协,对内疯狂镇压革命运动的的不抵抗政策,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轻易地并吞了我国东北三省后,进而又对我国华北地区虎视眈眈,,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阶层,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纷纷起来,强烈抗议南京政府的卖国主义行径,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各大城市的爱国学生,走出校园,举行游行示威,宣传抗日。这位早在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投身革命,1930年参加了共青团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年仅22岁的革命青年张如松同志,因积极的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集会,遭到北平反动军警的逮捕,虽经组织营救出狱,因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又上了特务们的黑名单。他为了躲避特务追捕,被迫离校。来兖州工作。在北京求学期间, 这位出身贫寒的青年已经显露出卓越的文化天赋与才华,开始走向诗坛。在各种诗刊上不断发表诗作。1928年。他就在《新晨报》上发表了讽刺揭露反动政府黑暗统治的小说《孟先生歪传》;1929年与同学一起自发组成“农村问题研究社”受到北大地下党的重视;1930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北方左翼教联”任执行委员。并创作小说《革命家》刊登在党地下刊物《教育报》上;1931年主编《摩尔杂志》、《文学杂志》;编辑共青团秘密刊物《红孩儿》;创作《鲁迅先生访问记》,发表在《文艺月报》 创刊号上。
1933年通过“华北左翼教师联盟”(党在文化界的一个组织一,以下简称“教联”)介绍,来原“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兖州四乡师”)任教。在兖州四乡师任教期间,,公木同志除教学外,与已经在四乡师的“教联”成员孙铁夫、段雪生、熊渭滨、胡一若、钟鸣宇等同志一起,开展地下活动,他们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在学校和鲁南几个县的小学教师中发展成员,建立“教联”鲁南支部。与谷万川、李学潘、杨殿旬创作《时事打牙牌》400多首。所作《父与子》(诗)、《新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论文)、《批评家须知》(通信),载《文艺杂志》第3、4号。张如松同志来兖后,四乡师学生高铭(涤薪)同学,与张如松同志由于有着共同的理想,,且敬慕公木先生的人品、才华,在作地下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于1934年走到一起,与公木同志结婚。。
1935年春,因工作需要,公木同志回到北京,赁居北京天仙庵。从此公木同志结束了单身生活。并应聘赴河北正定县中学任教。讲授《国文讲读》、《中国文学史》,并从事拉丁文新文字运动。同年作《屈原研究》(论文)、《中国文学概论》。1936年,女儿出生。1937年春,公木同志回北师大中文系复学与同学筹划恢复“教联”未果,后参加“民先”活动。作《白茶斋九歌注》(文)。八月经组织安排,携妻女由天津---青岛---济南,拟找孙殿英部队后转至西安。后去晋绥解放区,在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编辑《动员》刊物。又担任某游击队宣传股神木县干训班主任、岢岚行署干训班指导员。
1938年,公木先生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公木同志抗大结业后,先后担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军委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主任、“鲁艺”文学系教师等工作。这位从一派白色恐怖、乌烟瘴气、让人窒息国统区的青年诗人,来到阳光明媚、月朗风清的新天地,呼吸着无限清新、自由的空气。他所看到的天空是那样的蓝,太行山是那样的壮美。忽然感到心胸开朗,忧郁一扫而光。胸中一股激情在涌动、激荡,他像一块海绵、一头待哺羔羊、一棵久旱盼甘露的小草,如饥似渴地汲取革命的营养,一头扎进在昨天还是“禁书”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拼命阅读着,学习着。恰似在茫茫夜海中的一艘航船,望见灯塔一样,给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人生目标。坚定了革命信念。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在吸引着他、感动着他,激励着他,振奋着他。他一头扎进抗日洪流中去。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立刻拿起手中的笔作武器,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吹起战斗的号角。在老乡窑洞的炕头上,在黄土高坡的崖顶沟畔,在部队的行军途中,在鲁艺的讲台上到处都活跃着他的身影。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诗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大量的新的歌唱抗日的歌词、诗作文章问世。仅在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由公木同志参与并创作的刊物、诗歌多达四五十种、首之多。是公木同志的创作高峰期。他怀着深厚地阶级感情,热情讴歌艰苦抗战的根据地军民;歌颂解放区的新生活;歌颂毛主席、共产党。他所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即后来的解放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子夜岗兵颂》、《炮兵之歌》、《骑兵歌》、《军民一家》、《百团大战歌》、《希望》、《护士之歌》、《快乐的军歌》,《再见吧,延安》、《万纳太太》、《毛泽东之歌》、《风箱摇》、《共产党引我上青天》······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解放军进行曲》,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代将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延安期间,他受毛主席邀请,光荣地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公木同志模范地贯彻执行《座谈会》精神,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工农兵打成一片,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彻底、主动的改造自己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写出了很多歌颂劳动人民的歌曲。为解放区的文化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还未尝到胜利的喜悦,蒋介石反动派就急忙下山抢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公木同志奉命开赴东北 ,参加东北文艺工作团。后历任任中共本溪宣传部副部长、《东北文化》编委、东北大学教育长、东北师大,东北师大(原东北大学)副教务长等职。在此期间,创作《出发》、《五·二三》悼词,《崩溃----献给新解放的人民,我的同胞》等大量的诗歌与文章。由公木执笔修改的《东方红》歌词流传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诗人按耐不住狂喜的心情,挥笔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建国后,1954年调北京中国作协文化讲习所任副所长。
正当公木同志在新中国的文化战线为人民奋力拼搏、一往无前地奋战之时,一场反右风暴席卷中国大地,这只奋翅飞翔、搏击的海燕,被打折了双翼,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虽然受到不公正的折磨,但这位老党员、老革命,并未失去革命信念,继续在文学道路上追求、探索,利用下放到吉林省图书馆劳动的机会,钻研中国哲学,发表了《先秦寓言简论》、1961年平反后,恢复工作。“挂直云帆济沧海”,抖擞精神,又继续前进了。他创作的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问世了。这首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的,歌颂志愿军将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事迹的歌曲,随着电影放映,传遍大江南北,而久唱不衰。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经典歌曲。天有不测风云,好景不长,一场更猛烈的风暴又降临了,文革中,这位文化战线上的斗士,又遭受到猛烈地冲击。“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船”这位不甘寂寞的诗人,仍未停下手中的笔,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始了古体诗的创作。逆水行舟,方显英雄本色。公木同志的航船,仍按自己的航线航行着。从未低下不屈的头颅。一首首诗作,源源不断地像小溪一样地流淌,灌溉着中国的诗坛。
霹雳一声震天响,拨开乌云见太阳。邓小平同志只手扭乾坤。改革开放的大潮荡涤去一切障碍,迎来了中国的春天。文化事业也更加澎澎勃勃地发展起来。公木同志也枯树开花,焕发出文艺青春。继续战斗在文化战线上。他在诗坛奋力耕耘,硕果累累,在大学校园里,他在讲台辛勤劳作,桃李满天下。
这位诗人的诗作、文章,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界都享有极高的评价。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库中的宝贵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他是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的红色作家、诗人、学者。公木同志是文化战线是的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典范,他不因时代的变迁、形势的流转而人云亦云,后语否前话,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始终坚守住真理阵地。他一直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发展,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革命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实践之大成。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领域的发展。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提高和升华。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他提倡与中央保持一致,绝非是形式的,表面上的一致,随声附和、随时而变的随风草式的不负责任的一致,而是经过深入思考,敢于坚持、勇于担当,极端负责任的一致。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是为党的“立党为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的思想理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他“洋为中用”,给“新诗”揉进了民族文化的元素。他推陈出新,给古典文学掺进“西学”的成分。人品、道德、学问深受他的读者、学生、百姓的敬慕、景仰。下面仅收录几首诗作、题词、对联,来表达人们对他的敬慕之情:
对联:
上联:公木参天脚踏着祖国大地。
下联:桃李满园背负着民族希望
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刚
上联:军歌声声唱
下联:桃李处处春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布赫
上联:博识睿智育桃李
下联:亮节高风昭后人
吉林省委副书记 谷长春
上联:正气浩然
下联:壮魂华夏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陈德文
上联:军歌嘹亮生命之诗
下联:桃李芳芳赤子之心
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题词
天 地 境 界 德 艺 流 芳
吉林大学出版社
英名留青史
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
雪风惊鸿鸟落
吉林作协主席张笑天
诗词
诗社当年仰巨星,至今身念在天灵。军歌每唱人心振,大笔如松业永青。
张岳琪
束鹿走来经石门,毕生求索纪征痕,向前希望先肩负,启后真知必格论。
日出东方昭故国,花凝北斗祭騒魂。气清天朗蕙风远,珍貺序言亲笔存。
张福
诗社延安踏圣门,求珠艺海迹留痕。心修歌史开先著,笔鉴华章赋圣论。
断鹤续鳧双眼泪,雕弓逐日九霄魂。名师学养怀春韵,曲励三军伟业存。
蒋力华
对这位老先生来说,无论用什么溢美词汇也表达不尽人们的崇敬心情。他的浩瀚巨著,是屹立在中国文坛是的一座丰碑。他的星辉,将永远照亮后人在文学创作上的道路。兖州人民能为这位从兖州四乡师走出的文学大师而无比自豪。而这位文化大师也永未忘记在兖州战斗、生活的艰苦岁月。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年。
当列车在津浦线的一个大站上,停留十几分钟,完成加煤加水等一系列作业后,就要驶离兖州了,可这位老人仍然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他站在站台上不愿离去,经列车员再三催促,车轮已经缓缓开动,他才恋恋写不舍地踏上列车踏板,他把无限的思绪留在了兖州,尽管列车已经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此文所选用资料摘自吉林大学《纪念公木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册
编后语:当接到文史会交给的编写曾经在兖州四乡师工作过的英杰人物的任务时,我惶恐了,感到很大的压力,以我的水平,实在有点力不从心。唯恐表达不出对先贤们的崇敬的心情。有愧于读者。那就只有拚其全力,勉强而为。仅以此文以慰先贤,一飨读者。
2014.4.24.
二
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贺敬之先生。
十九世纪末叶,当中国还是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日益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时候,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从而一跃成为近代工业强国。实现了“脱亚入欧”梦想。出于岛民的劣根性,军国主义思想也急骤膨胀起来。促成了日本妄图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的野心。甲午战争的胜利,更是助长了日本并吞中国,称霸世界的狂妄念头。日本利用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安内”疯狂反共的不抵抗政策, 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在这国之将亡,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每一位爱国的有血性的中国人,不甘做亡国奴,纷纷强烈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抗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1931年12月16日,兖州、曲阜,泰安、等地7所学校(包括原滋阳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2000余名师生,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到车站卧轨拦车致使停车4昼夜,南下请愿抗日的事件。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华北,逼近黄河。年仅十三岁的贺敬之先生考上了“滋阳四乡师”(滋阳省立第四师范的简称)因形势危急,新生还未上课,就接到学停课通知,学生只得回家。随后,一些中等学校奉命南迁,滋阳四乡师迁往南方。1938年春,母亲把仅有的5块大洋缝进贺敬之先生的衣角,送他和几位同学,南下找原学校,继续求学。他们历尽艰险,忍饥挨饿,或步行或扒火车,终于找到学校。学校里洋溢着一派热烈的抗日气氛,抗日歌曲飘荡在南方小城。充满抗日激情的贺敬之先生,也与其他抗日热血青年一样,投入抗日运动中去。他上街下乡,编写宣传材料,并且用诗抒发自己的抗日热情。老师经常把贺敬之先生”作文”贴在教室里,供同学们观摩。贺敬之先生,积极与反动的国民党文化特务的破坏抗日的行为作斗争。在进步作家李广田、陈翔鹤等人的影响和指导下,与同学办起了《挺进读书会》,与反动派办的反动刊物作斗争。那时贺敬之先生在学校的壁报上张贴他编写的《五丁》文章,受到师生的好评。并在全国性刊物如《大公报》的(战线)上发表诗作。还在成都的《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用“艾漠”的笔名发表作品。已经小有名气。贺敬之先生不满国统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动政策。
1940年4月,李方立先生带领贺敬之、吕西凡、程芸平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路餐风露宿、日夜兼程,步行40多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延安。途中他以《跃进》为题组诗,后来发表在《七月》刊物上。到延安后先在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年仅16岁的贺敬之先生考入鲁迅艺术学校文学系第三期,被系主任何其芳先生亲切地称为“最小的同学。从死气沉沉、乌烟瘴气的国统区,来到一片光明、朝气蓬勃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先生如饥似渴的阅读了“五·四”以来的中外名著及马列主义的书籍,贺敬之先生如鱼得水,思想觉悟和写作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写出了《并没有冬天》,热情地赞扬解放区的新生活,和回忆自己苦难童年及家乡生活的《乡村的夜》等作品。
1942年他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号召,走出学院,来到革命根据地,深入生活,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积累创作素材。在此期间,他和丁毅等同志一起,集体创作了著名歌剧《白毛女》。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散发着美学光彩的红色歌剧。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该剧被拍成电影,、译成多种文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从此,贺敬之同志成了剧作家与诗人。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秧歌剧《秦洛正》、以及一批热情歌颂解放区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的诗篇。其中《南泥湾》、《七枝花》、《胜利进行曲》、《平汉路小调》等诗作,谱上曲子,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广泛传唱。1949年7月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剧协理事和作协理事后到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工作,任《剧本》、《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1956年,贺敬之同志重回延安,当他站在宝塔山上,眺望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长流不息的延河水时,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在延安的生活往事,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耳边又响起了“我们在太行山上”那激越雄壮的乐曲。触景生情,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等诗篇,热情歌颂伟大的党、歌颂新中国,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1963年他又写出了一千二百行的长诗《雷锋之歌》开一代诗风,为新诗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革期间,贺敬之同志遭到强烈冲击,作品被查封,人被批斗,“下放”到首钢监督劳动。得到了首钢工人师傅的关怀保护。贺敬之同志仍然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寒冬一定会过去,春天已经不远了。
粉碎四人帮后,贺敬之同志迎来了文化的春天,重新拿起笔写出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之后,他出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他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坚持原则、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为大批在历次运动中受打击、遭迫害的同志,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解放了一大批老作家、老干部。1980年他参与了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案的复查平反工作,使得在中国文坛几十年风雨不休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并指出胡风同志的文艺思想和主张,属于宪法关于学术自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范畴,由文艺界通过文艺批评和讨论来解决,属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结论。
进入古稀之年的贺敬之同志,这位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珍惜寸阴的奋蹄之牛、剧作家、诗人,革命家。不知疲倦,并未停笔,又开始了古体诗但又区别与纯古体诗的创作,并担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继续攀登新的文化高峰。
他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就是一头革命的乳牛,吃进去的是草,而挤出的却是血。贺敬之同志以诗作武器,向黑暗的旧社会开战,批判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讴歌一切先进的、光明的事物。他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从他诗的行间流淌的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这位出身在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对他的人生与艺术都打上深深的烙印。他用诗对万恶的旧社会地主恶霸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进行了坚决地揭露和控诉。他用诗对党和人民、对革命事业进行热情地歌颂和赞美。他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先后发表、出版了:诗集《并没有冬天》(上海泥土出版社1951.9、)《朝阳花开》、(作家出版社1954.)、《放声歌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乡村的夜》《作家出版社》(1957)、《放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雷锋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回答今日的世界》(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以及《贺敬之诗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并有《贺敬之文艺论集》(红旗出版社1985)还有贺敬之为主执笔的集体创作《白毛女》(张家口新华书店1946)
与其把《白毛女》看做歌剧,不如说也是一部诗剧。他用诗的语言融入歌剧中,把民族文化与西方的歌剧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诗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
我们兖州人有为从兖州的革命摇篮―――原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走出去的革命家、诗人、剧作家而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我们一定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继承后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与兖州民间文史研究会的诸君共勉,为兖州的文化建设添上一粒沙子。尽一点绵薄之力,献出剩光余热。尽到匹夫之责。在实现民族复兴、园中国梦的征途上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
(本文共3008字) 本文所引用的资料摘自《贺敬之诗选(周良沛先生为之写的代序)
- 上一篇:上一篇:「大中艺文志」王大中 ‖ 可庐藏古鿭印*乙巳卷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孔玉清 ‖ 仲子庙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