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方言小说」廉成玉 ‖ 《二月狗》连载(十 三 )
第四章 艰涩
2
这年,考上高小的玉说赶上了大跃进。他说这刚报到编好班,一堂新课还没捞着上,学校接到公社的通知:“停课一百天支援农业生产”。
开始是,高年级的学生留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带领着学生们,步行到八里路远的运河大堤上植树。干了一星期,在大运河堤上完成造林的任务后,接着就又转战到蔡河堤上植树造林。因为,植树造林干的是集中统一行动的活,学生一天三顿饭一律到生产队的食堂里集体用餐,而且还是个让随便吃,但不准往外拿。这让玉说拣拾个大便宜,不用再和弟弟妹妹争食吃了。
植树造林的活动刚一结束,玉说和同学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歇歇脚,公社在红庙屯村组织的万人深翻地大会战,吹响了大跃进的进军号,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了。高年级的小学生们,全部回到了自个家所在的生产队,背上铺盖、扛起铁锨,跟随着本队的大人们出了征,奔向了闹深翻地的战场。
临出家门时,娘看着才十二岁,个头还没有锨杠高的玉说这就要离开家,和大人们一样去干活了,是眼包泪、泪包眼的心里不是个滋味。她一会扛双手帮着整整孩子背着的铺盖,一会又看看孩子杠着的铁锨安装的结实不结实。一直到玉说随着大人们出了村,娘还在嘟囔着:“要照顾好自己……”的一些嘱咐的话语。
来到红庙屯村,由于出工的人多,搭建的工棚窄巴,不够住的,玉说和二大爷等六七个人,就在村中小河的北堤找了个一间多大,没门没户的磨面房,在磨道里挤挤巴巴地给住了下来。
在深翻地中,是吃的集体大锅饭。由于人多条件有限,食堂只供给馍吃汤水喝,没有菜吃。大都是自个儿从家中带来的淹辣菜、淹萝卜头、辣椒糊、辣椒面子、咸菜疙瘩和大蒜头等一些家常简单的小菜。玉说家中缺少这样的小菜,他来时,娘在锅里给炒了一小瓶煳盐,让吃饭时用馍馍蘸着吃来解馋。
玉说的大爷,留守在生产队里忙完秋收后,也被增员派到深翻地大会战的战场。吃饭时,他见玉说挤住在磨道间很是心疼,就找到领导,把小家地的铺盖给搬到了自己的身边来住。大爷宽心满意的说,这样一来不但在生活上能给孩子点照顾,而且在翻地干活时还能帮孩子一把。
在深翻地的大会战中,民工们都是天不亮就下地,干到夜间十二点才收工。可真正称得上是“披星戴月忙深翻!”
在没有月亮的夜里,领导为了防止有人偷懒磨滑,便于监工,就想出了个在不远处竖立起一张铁锨,在锨把上挂盏马灯照亮的办法,坚持夜战拼命干。其实,这种挑灯夜战的形式,纯属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的作为,一点作用也起不到。就听爱说讽凉话的高贷笑着说:“这半夜里醒来哭舅奶奶,也不知道这当官的是咋个想的!”
这天在夜间,玉说的大爷帮食堂修整锅灶没下地出工,玉说是干着干着连累加乏,两眼睏得直打架,拄着铁锨杠站着就给闭上眼了。接着,就听扑腾一声,倒地就给睡上了。玉说这一睡不要紧,一下子给受了凉。回到住宿后,高烧达三十九度多,上吐下泻的给折腾到了天亮。他大爷找头头给玉说请病假时,在领导跟前不仅弄了个嘴上抹石灰,白说了一通,不准给假,而且还被领导气哼哼地给说成是“装病装殃耍滑头,拖懒不想出工去干活……”
让这话给说得,是把玉说他大爷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紫打哆嗦,说这真成了狗咬叫花子,畜牲也欺人的世道了。于是,他大爷二话没说,回到住处赌着气背起玉说就上了工地。在场的狗剩看不过去,气愤地说:“他大爷背着玉说上工地,这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呀!”
玉说生了病,嘴上烧起了泡,饭也吃不下去,他给大爷说想家了、想娘了。大爷看着生病的孩子,很是心疼和可怜。就出了个调虎离山计的主意,打发玉说偷偷回家看娘去了。谁知,这墙打百板还透风哩。就在孩子前脚刚进家门,队长作章二哥后脚就跟了进来,说:“小兄弟,你从工地上偷跑回来了,您一家人就分不到吃的了,都得挨饿……”玉说一听队长说这话,立时给吓晕了。他连娘的面也没见到,是一路上哭着就又回到了深翻的工地上。
正当万名民工劳作了一个半月的光景时,体质降到愈走无劲,躺下就像根棉布肌,瘫软无力,站起来就像棵霜打的茄子,撑不起架子,没了气力,再干就要垮的当儿,在农历十月的一天,老天出奇地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这秋雨一连下了好几天都没有住点。眼看着满坡水汪汪,食堂没了粮,灶房缺了柴,村内也告饥荒。这时,让一些爱侃凉腔、阴阳怪气的半大孩子们却给发挥上了。他们说老天爷这等祸腾法,纯是送子娘娘摔搭子,可给要了小孩子们的命了!
而众民工看着这暴雨一个劲地在下,都不由自主的说,这大雨就是宣告着“深翻地”的告终,催赶着民工们快回家歇息养身。这天,尽管人们是上淋着下蹅着,仍就不顾命的冒着大雨往家赶。玉说和大爷一老一小两人,肩背着铺盖扛着铁锨,是卷腿赤脚,随着大流的民工,是一步一把雨水的往前艰难地行走着。当爷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来到公社驻地时,大爷看着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摔了几个跟头,浑身上下泥头败脑,很难再往前迈步行走的小侄儿,心里犯了猜事,有了让孩子到他爹那里住下,等到天不下雨了再走的念头。
当爷俩来到公社供销社里一问,一营业员说玉说的爹在深翻地会战指挥部忙后勤不在社里。一听这话,大爷心里一下子给凉了个透、傻了眼、泄了气,心想玉说命里注定就是个“苦”呀!
正当爷俩失望的要迈步往外走时,让爷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只听那个营业员又赶紧说道:“既然是俺经理的家人,那还有啥话说的,就住下吧。”说着,这位营业员就走出柜台,领着爷俩绕道从大门里来到玉说他爹的宿舍里。待大爷帮着把孩子安顿好后,怕给人家增加麻烦、造影响,连口茶水也没有来得及喝,停也没有敢停,背起铺盖扛着铁锨就走了。玉说看着大爷消失在大雨中的身影,不由的眼泪就给哗哗地流了下来。
城南张村有个叫张延花才十三岁的小女孩,是玉说的叔伯同学。这天,有人见她是行装铺盖由同村的大人们给轮流背着,自己肩扛着铁锨,赤脚趟着泥水,跟着大人们向着十五里外的自己家中奔去。由于没有雨披天又冷,不懂事的她就把两件棉袄都穿在了身上。可走了没有多远,浑身上下给淋了个透。这一来,不仅加重了身上的负担,给行走带来了困难,而且冰冷的雨水浸泡着全身,冻得这个小女学生是哆哆嗦嗦地直打牙巴骨。她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一程几乎是雨水伴着泪水,一手拉着铁锨,一手扒着泥水,很艰难的在泥水里爬着回到了家中,给大病了一场。让她父母心疼得是哭天抹泪了好几天。
忙完深翻地,学校开了学,玉说高小新调来的班主任老师李佩珍,是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多才多艺热情活泼的青年小伙子。开学接触没几天,不知是咋得他就给喜欢上了玉说。同学们奇怪的发现,玉说这个平时在人面前只会笑,从来不爱言语腼腆的小家伙,不仅当上了少年先锋队的中队长和班干部,还被选进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和舞蹈队。在文艺宣传队里,同学们又都奇怪的见他先后扮演过解放军,和朱继先合演过相声,演过“农业八字宪法”活报剧等重头节目。
由于学校条件差、没有钱,学校规定演出所用道具和服装,都由演员个人自行解决。在玉说扮演解放军中,没有服装不光让他作了大难,就连家中的大人们也是跟着犯了个愁。他和全家人划拉过来、划拉过去的是一遍又一遍,在村里就是找不到一家有军装的人家。眼看着这节目就要出演了,可这军装的事还没有个着落,连老师也跟着在想办法。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邻居家在部队当排长的王宗合二哥转业回家了。当玉说借来军装,经过老师的精心化妆,虽然显得军衣不可体,可那头戴大盖帽、肩膀配肩章、腰扎武装带的威武之势,让玉说走在游行的队伍里,站在舞台上,也是显得特别有精神,都让同学们羡慕的了不得。
玉说的爹是个讲面子、重礼节的场面人。演出结束后,在归还二哥军装时,他爹说:“咱可不能空手套白狼,人家给咱救了急,说啥也得有点表示,给点意思回谢。”在爹的打点下,花两毛八分钱,给二哥送上了两盒小金鱼牌的香烟表示谢意。爹说这叫礼尚往来,让军人二哥高兴的当场散给了乡亲们抽。
李老师说,这说相声化妆得头戴礼帽,身穿长衫大褂。对这个要求,玉说这两个小演员不用费劲,家中就有。因为在解放前的那些年月里,村里的成年男人在冬天里,一律身穿棉大袍子当风避寒保暖。礼帽和大褂是娶媳妇时新郎官必穿礼服,因而村里的人家几乎是每户都有两顶三五身的。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不少青年人开始穿起了“中山装”。
玉说听老师说,这中山装是来源于孙中山先生。但它在新中国流行开来,应归功于开国大典和伟大领袖毛主席。老师说,因为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和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集体亮相时,穿着的就是中山装。这宣传画报宣传到人民群众后,使人们大开眼界,就有了“政治领袖就是时尚领袖”的说法,喊出了“把毛主席的衣服穿在身,革命理想记心间”的口号。
就这样,走在大街小巷里,让玉说和老少爷们一时看到了新变化。只见不少青年人,在上身穿着的深蓝色的制服褂子上,在腰间相称对着的位置,各有一只近似长方形的布口袋,在左胸前略有一只小些,但形状相近的布口袋。每只口袋的开口处,都缝制着块扁长形的布做“盖子”,在盖子的下方中间处开一扣眼,在口袋的相对处,钉着只既色的圆塑料扣子,与口袋连起来。他们走起路来即显得特别潇洒有精神,又让人感到特别亲切。
玉说的爹说因为是刚解放,国家穷,农村很落后,咱乡下人穿的这中山装大都是用卡吉布,或者是帆士林布做的。由于这种布料薄,质量孬,穿在身上显得很朴素,有着大众化,与无产级革命最彻底的形象非常相似,所以又被称为“人民装”。
在演农业“八字宪法”活报剧时,由八个演员分别扮演成“土、水、肥、种、密、保、管、工”等八个角色。出演时,他们每个人头上分别戴着顶用红、黄、绿等八种颜色的彩纸糊的须笼帽子。并在须笼帽子正面,用大彩色字写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名字。
对舞蹈队员演出时,学校要求男队员一律是上身白色制服衬褂,下身蓝色制服裤,腰系带铁皮盖的宽线腰带。对女队员演出服装,学校里没有统一要求,只提出要穿蓝士林裤褂。李老师说,按正规讲,女队员们应该穿“连衣裙”,就是苏联的“布拉吉”。但是,这种连衣裙只是在城市流行开来,在咱农村还没有看到,所以学校无法再要求了。
在女队员们要求下,李老师还给队员们讲了连衣裙的来历。他说,咱新中国成立后,是祖国上下朝气蓬勃。但是百年的战争罹乱,使咱这个新生的国家一穷二白。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缔结,苏联成为了咱中国的老大哥,这就在全国唱响了:“嘿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苏联老大哥哦,帮助咱们建设新国家啊……”的歌曲。因而,仿苏就成了咱中国人的一种社会风潮。
李老师说,就是在这种风潮中,在城市和厂矿、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女性中,以体现政治身份,开始穿上“列宁装”,留起了剪发头,脚上穿上了方口鞋。这在民间就有了“三十亩地一头牛,不如搂着个剪发头”的顺口溜。
说到这里,李老师停了一下问了问队员们:“同学们,见没见过连衣裙是啥样的?”有的说在画册上见过,有的说在小人书上见过,也有的说去济宁城里走亲戚时见过,但大多数同学都说没见过。听到这里,李老师又接着说道,这连衣裙是用小碎花布,或者是格子条纹布做成的。裙子形状是宽短袖,小圆领,褶皱裙摆,腰间有一条扎起来的带子,是苏联民间女子的日常服装。在苏联领导人访问我们中国时,见满街的人穿的不是列宁服就是中山装,当即建议“女性应该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李老师还告诉同学们说,在1956年1月,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发出了“提倡女同志穿花衣”的通知。一时间,穿漂亮衣服就成了“听党的话”的象征。首先又是各单位的女性们带头,接着就是全国上下的女性们,就都开始穿花罩衫、花衬衫和连衣裙。在城镇的女学生们中,穿花衣最抢眼的当属这“连衣裙”了。听了连衣裙的来历,是让女队员们个个羡慕的了不得,都期盼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穿着连衣裙,在大众之下欢快地跳起舞蹈。
这天中午,玉说早早吃了饭来到学校,有点面谝似的给小伙伴们说,李老师对男队员服装的要求,是让他给沾了个大光。他给队员们说:“我把老师的话给俺爹一说,爹立马来了精神,就当场大声说了个‘行’字,高兴得我蹦老高!”就这,爹给玉说来了个“马鞍配”。爹不光是按老师的要求给他订做了身白衬衫和制服裤,而且还外加了件上身制服外套。再看,这做制服外套的布料,也是鲜亮深蓝色哗哒呢的上等好布料。
这一身服装让玉说穿在身上,走在上学的路上,让街坊邻居家的大娘、婶子、嫂嫂和大姐姐们看了,真是眼前猛一亮,都夸他就像个洋学生、小新女婿,咋天呼地的嘻闹着说赶快给玉说找个花不溜瞅的小媳妇,把他给说得是心里恣个挠的高兴,走起路来两腿直打别楞股。走到学校里,玉说也是让同学们羡慕的了不得。
打这以后,大人们就见玉说原先穿的甩儿瓜叽,还狗尿不臊缺扣叉鼻的老土布做的褂子,和大裤裆、大裤腰,穿着不用系腰带,用手一免就行的土布裤子,只是在下地割草、拾柴和捞鱼摸虾时穿了。这一来,着实让这个高年级的玉说有了讲究。
文艺宣传队和舞蹈队,不光是只在学校内和本村演出,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学区内的城南张、白庄、大王楼和刘官屯等九个村巡回演出。
这年农历正月初二上午,当文艺宣传队在刘官屯村演出结束,正准备回学校时,让玉说还没有注意到,一下子就让家是这个村里的、他班里的张运成、张文生和张运庆等几位同学忽啦给围上了,前拉后推地非让到家吃了饭再走不可。
待大伙来到张运成同学的家后,一看在堂屋当门的大案板上,一下子摆放上了六大海碗菜。其中有油炸丸子、油炸小草鱼、油炸小参条鱼,还有油炸舒鸡。这些上等的菜,一下子让玉说给看呆了,心里琢磨着是怎个弄来的这些好菜?张运成见玉说愣着不肯入坐,忙解释说:“咱都是要好的同学,来到自个家门口了,再缺吃的,这大过年的说啥也不能让你饿着肚子走吧?俺几个一合计,每人从自个家里炒了个菜,端来凑到一块吃顿团圆饭,叙叙咱们同学间的友情……”
说着,张文亭和张运雷两位同学,每人又各从家里端来了一碗菜,凑齐了个“八大碗”。未了,张运成同学的老娘见人多,怕菜不够吃的,又搲来了一大黑老窝头碗藕夾,让玉说是感激不尽。
(待续)
- 上一篇:上一篇:「小说连载」孔玉清 ‖ 父亲的老美儿(一)
- 下一篇:下一篇:「小说连载」孔玉清 ‖ 父亲的老美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