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建亮 ‖ 水脉、文脉与心脉:从运河分水处看中华文明的和谐之道 (山东)
大运河畔,南旺分水枢纽的庙宇静静矗立,汶水曾经南北分流,滋养鲁西南大地。古阚城遗址默然伫立,见证着东夷文明的兴衰;蚩尤冢肃穆庄严,诉说着远古英雄的悲壮。南怀瑾先生曾提出两大人生课题:一是认识生命真相,二是理解文化精神。站在运河分水处遗址,面对这些古老的文化地标,我们不禁思考: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水脉、文脉与心脉的交融之中。
运河枢纽分水处是中华治水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汶水南北分流的设计精巧无比,既能防东平州的水灾,(东平州,东平州,十年九不收,明朝汶上归东平州管辖,经常有水灾)防洪减灾,又可灌溉漕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分水”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技术奇迹,更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具象化表达——不偏不倚,均衡发展。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中和,中和而后能久。”分水处的水利智慧,正是这种“中和”思想在物质层面的完美呈现。
古阚城作为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城邑,承载着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记忆。这里曾是鲁文化与东夷文化交汇的前沿,两种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升华。蚩尤冢的存在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明证。蚩尤虽在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却被纳入华夏祭祀体系,成为兵主之神受后人尊崇。这种对“失败者”的包容与接纳,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博大胸怀。南怀瑾先生强调:“中国文化如大海,能容纳百川而不拒。”古阚城与蚩尤冢正是这种包容精神的地理见证。
从运河南旺分水处的均衡智慧,到古阚城的文化融合,再到蚩尤冢的包容,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处理差异与对立的独特方式——不是通过消灭异己,而是通过包容转化;不是通过强求一律,而是通过和而不同。这种文明特质在南怀瑾先生所说的“认识生命真相”层面,体现为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在“理解文化精神”层面,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对话而非对抗,通过交流而非交战,实现共同发展。运河分水处的均衡之道,古阚城的融合之智,蚩尤冢的包容之怀,这些深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正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资源。
站在运河分水处遗址,凝视南北分流的汶水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脉络——既有分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又有合流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这种“分而不裂,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中华文明因其包容而博大,因其中和而久远。这或许就是我们探寻生命真相、理解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启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与同化,而在于包容与转化;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分辨与割裂,而在于均衡与和谐。
作者简介,白建亮,笔名浅梦唐风宋月,山东汶上人,喜欢诗词、散文,诗歌。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兴甲 ‖ 阳山晓日
- 下一篇:下一篇:「身边的抗战英雄」杨景银 ‖ 红旗飘飘:家族的记忆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