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抗战英雄」杨景银 ‖ 红旗飘飘:家族的记忆与荣光
在鲁西南广袤的土地上,昆张地区(昆山、张秋)的故事里,大杨村是一个跳动着红色脉搏的名字。这脉搏,源于我的曾祖父——杨启亮。
曾祖父生于1884年,大杨村的贫瘠土地是他的摇篮。九岁入私塾,知识的微光刚刚点亮,生活的重担便压弯了他十四岁的肩膀,被迫辍学,稚嫩的手掌早早握起了谋生的工具。命运的转折在1900年,少年杨启亮随着同乡的长者,踏上了北去的路途,目的地是风云激荡的天津卫。
在津门,他呼吸到了时代的新空气,结识了胸怀理想的进步青年,满腔热血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同年,一个看似平凡却暗藏玄机的选择——他成为了天津地方警察机构的一员。这身制服下,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他利用身份的掩护,悄然化身为黑暗中的信使,将一份份关乎进步组织安危、揭露敌人阴谋的重要情报,冒险传递出去。这无声的战场,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时光流转至1937年,烽火已燃遍华夏。曾祖父的身影出现在徐州,担任地方政权盐务科科长。职务的背后,是更深的使命。就在这一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严格而秘密的考察后,一盏油灯下,他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白色恐怖中,他的身份是隐秘的利剑。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碎华北。曾祖父受党组织之命,毅然返回魂牵梦萦的山东老家——大杨村。这里,将成为他燃烧生命、播撒革命火种的主战场。1939年,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大杨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农会)宣告成立!昆山县独立营营长杨启照同志(请核对姓名)亲自委任:杨启亮为农会会长,杨绍义、杨绍敏为骨干。农会的旗帜,在敌后高高飘扬。
曾祖父深知,力量源于组织。他慧眼识英,将本村热血沸腾的进步青年杨启兴、杨绍峰等多人,引领到党的旗帜下,壮大了大杨村的党组织。他走家串户,慷慨陈词:“好男儿当报国!”在他的感召下,村中一批批有志青年告别亲人,毅然投身八路军、游击队等抗日武装,走向保家卫国的前线。后方,他组织起全村的力量,男人运送物资、修桥补路,妇女们赶制军鞋、护理伤员,大杨村的支前队伍,成为保障子弟兵的有力臂膀。
曾祖父的家,那几间朴素的农舍,在抗战烽火中,悄然成为了中共昆张地区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下联络站。夜幕降临,油灯如豆。区委书记魏继民、昆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马达、区委副书记吕玉民的身影,时常秘密汇聚于此。与他们并肩的,还有我的外曾祖父——八路军昆山支队营长许传遥。低语取代了高声,地图铺展在土炕上,他们在这里分析敌情,运筹帷幄,制定对敌斗争的策略,部署发动民众、支援游击战的计划。这些在杨家小屋中点燃的思想火花和战斗指令,如同暗夜中的北斗,为昆张地区坚持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指引着方向,凝聚着力量。然而,革命的征途洒满鲜血。1943年,外曾祖父许传遥营长在蔡林地区与日寇的激战中,身先士卒,不幸壮烈殉国,将一腔热血洒在了他誓死保卫的土地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6年,解放战争的号角响彻黄河两岸。6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强渡黄河,发起著名的鲁西南战役。大军过境,急需补给。消息传来,曾祖父杨启亮立即挺身而出!他振臂一呼,组织起全村男女老少。村西的空地上,二十座临时垒起的灶台火光熊熊,二十口大锅热气蒸腾。村民们挑水、劈柴、烧火、做饭,昼夜不息。饭菜的香气弥漫在硝烟未散的空气中,一碗碗热饭,一瓢瓢热水,承载着大杨村人民对子弟兵最淳朴、最深厚的鱼水之情,温暖了过境将士的身心,也为战役的胜利贡献了一份来自老区的坚实力量。
时光荏苒,红旗漫卷。曾祖父杨启亮和外曾祖父许传遥等先辈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早已在中华大地上化为辉煌的现实。而红色的基因,如同不熄的火种,深深融入我们这个家族的血液之中:
- 保家卫国的忠诚:后辈子孙中,累计四人(含不同时期)响应祖国召唤,身着戎装,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国防事业,延续着先辈从军报国的荣光。
- 信仰的旗帜高扬:累计十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庄严宣誓,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身份的认同,更是对先辈遗志最坚定的继承和践行。
- 建设的默默耕耘:家族的成员们,遍布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无论是工厂车间的汗水,还是田野乡间的耕耘;是三尺讲台的坚守,还是科研前沿的探索……他们勤勉工作,默默奉献,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海,为共和国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祖国建设积极工作”的家族承诺。
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仿佛看到曾祖父在天津传递情报时警惕而坚定的眼神,看到他在大杨村农会慷慨动员的身影,看到外曾祖父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姿,也看到那二十口大锅下映照着黎明曙光的熊熊火焰。这飘扬的红旗,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信仰染就的颜色,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更昭示着不灭的荣光与永恒的传承!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白建亮 ‖ 水脉、文脉与心脉:从运河分水处看中华文明的和谐之道 (山东)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文广 ‖ 孤独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