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冰 ‖ 老来乐事胜儿趣

来源:本站    作者:李冰    时间:2025-08-28      分享到:


暑假来了,常常需要为小朋友推荐书,就需要常常翻动书架,也就常常看到书中跑出来的书虫,它们惊慌失措,不等你做出反应,就倏忽钻进看似严实合缝的另一本书中。

身体扁平的书虫银灰色,头顶有一对比发丝还要细的触须,尾部有三根缨状尾须,左右两边略长分开对称。也许是因为它行动丝滑迅速,加上它也喜欢啃噬衣服,所以它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衣鱼。

众所周知,恐龙最早出现2.3亿年前,大部分于6500万年前灭绝。而据有些专家考察,衣鱼至今在地球上已经延续近3亿年了,嗬!小小的衣鱼见证了恐龙由出现到灭绝的全过程。怎么样?也算活化石吧。它还常被称作“蠹”、“白鱼”、“壁鱼”、“剪刀虫”等等。 当然,它也因为“嗜书如命”而被叫做书虫。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衣鱼的魅力所在。《尔雅翼卷》就有记载:“白鱼,衣书中虫也,始则黄色既老身有粉,视之如银;故名白鱼.....一名炳鱼,又名壁鱼。”我不太爱干涉它们的生活,它们也从不在我的衣橱里蚕食,还算是相安无事吧。

昨天,看作家朱赢椿先生的《虫子间》,其中提到“若衣鱼吃了三次‘神仙’这两个字,就会变成脉望这种东西,读书人服用脉望煎的水就会成仙”,不禁哑笑。几年前,年近花甲的我童心未眠,就干过这等趣事。

那一天,也是从一篇文章里看到过类似的说法,当时无人在侧,立马大喜过望:成仙?好啊!

我家向北的一个房间有一面墙,打造成了一个书架,排列了满满的书。卧室客厅里也堆放着书,我不太常打扫书。书太多,有些一两年都没翻到它的牌子,所以,书虫们就找到了宜家之地。因是熟客,小小的书虫好找得很。记得垫电脑的六本日记里就曾跑出来几只。开工!

第一步:备好透明塑料食品盒两只,再加上一只高腰的透明酸奶盒;

第二步:颇费了一番追逐之力,用A4纸好不容易才铲出了三只衣鱼。它们行动迅捷,但跑不出我提前设下的塑料直尺和胶带做的围栏,只好乖乖就范,进入新设计的方圆小天地;看到它们在各自的盒子里焦急地东奔西逃,我乐了。等着,你们的美餐一会儿抵达。

第三步:在文档上输出“神仙”二字,又用宋体小六的字号复制粘贴了无数次,打印到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呀!再按照排列用剪刀把无数个词组“神仙”剪下来,剪出来多少个?数不清,但从打字到剪成词组纸屑用了40分钟,这个记得清,要不是想变成神仙的欲望支撑,我早就烦了。

第四步:每个塑料盒里撒下印着“神仙”二字的纸屑,很快“神仙”淹没了书虫。

吃吧,使劲吃吧,你们饱餐“神仙”,变成脉望,我也就有机会喝得用脉望煎成的水,成仙有望啊!

一天过去了,抬高塑料盒儿还能看到它们细如发丝的一对触角晃动着,它们会从对着阳光的一面丝滑地奔到阴暗面,仔细地藏身。三天过去了,其中一只盒子里较大的衣鱼晃动丝状触须,但不跑动,吃撑啦?一只最小的可能对新环境适应性强,在盒底“神仙”中钻进钻出,选择更美味的“神仙”。中号的衣鱼行动有些迟缓,但一对尾须和一条中尾丝如常抖动。没有看到吃缺了角的小纸片儿,拿放大镜观察,也没有看到纸屑缺损或者它们细微的排泄微粒。它们的食量太小了!

一个月后,我对着灯光找寻。咦?大个子趴在一角,一动不动,晃动塑料盒,它和纸屑一起晃动,嘎了。其他两只同样干挺。难不成它们适应野养?许是密封严实,空气稀薄吧。

倒出纸屑,铺满桌子,我用放大镜寻找“神仙”缺损的纸片,没有。用铅笔触触衣鱼们硬挺的身体,没变化。脉望?没门!成仙?妄想!

家人看到后问找啥,我尴尬地赔笑解释。他斜视了我五秒,嘴角一撇:“唯物主义者?共产党员?六十啦?哼!”

趁他转身离去,我小声慨叹:“呜呼!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反正我不尴尬。

不知酷爱虫子的朱赢椿先生偷偷试过没?

老来乐事胜儿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