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段恒 ‖ 南阳夜市记
微山湖畔,南阳古镇,四面环水,宛如一颗琵琶形的璀璨明珠,静静地镶嵌在浩渺的湖光山色之中,悠悠然,带着几分古韵。这个流淌着故事与温情的地方,每当夜深人静,便化身为一个灯火阑珊、梦幻般的夜市。
高建军老师在《湖上夜市》里这般描绘:“漭漭微山湖中,有座叫南阳的小镇。元明以来,得运河穿镇之地利,很快跃为运河岸畔四名镇之一,以商埠码头而闻名。每日,镇四周,侉舟蛮船相接如街市;街两侧,酒馆戏楼南北客商共喧阗。不知是商业发达,还是宋代河市的传承,抑或生产生活习惯的缘故,这儿有个微山湖区独一无二的夜市……夜色正浓,水边棹桨欸乃,渔烟烁烁;涯上人声嘈嘈,摩肩接踵。市未开便已像个梦……”
这梦幻般的南阳夜市,相传明清时就已存在,西靠繁华街区,东临京杭运河,占尽了东西水陆交通的便利,像是一条隐匿在夜色里的神秘纽带。子夜时分,当万籁俱寂,南阳夜市却悄然开张。渔民们披星戴月,从湖中满载而归,渔获在夜市的灯火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如同夜的精灵在跳跃。夜市交易以渔获为主,青菜萝卜、烟酒糖茶却也一应俱全。渔民销完渔获,或在夜市饮上一碗早酒,或喝一碗地道的胡辣汤,暖身解乏,然后打道回府。
南阳镇的夜晚深邃而宁静,我酣然入梦。三更天,我悄然起床,披着月色在古运河的码头上行走。运河不知何时腾起白雾,青石板路染成宣纸,鞋底不觉沾满了霜。
远远地,街市林立的店铺若隐若现,犹如海市蜃楼,霜白的青石板路上被沥落的鱼水浸得湿滑湿滑的。赶集的人们影影绰绰,走近可见头发、眉毛、衣服的角上沾满的白色雾冰,仿佛从仙境走来一般。老茶楼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霎时间,雾幕撕开裂缝,整条街市的灯笼亮起,映得悬在屋檐下的冰棱闪着朦胧的光晕。
粮行里,堆积如山的谷物散发着质朴的香气;酒馆中,酒香四溢,偶尔传出几句豪爽的笑谈;杂货店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常用品,在灯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
渔民头戴斗笠披着蓑衣从湖中归来,一双双粗糙的手中捧着带着湖水气息的鱼获。这边渔人撂下网兜,湿淋淋的鲢子还在甩尾,那边贩子抄手探筐,冰碴子簌簌往下掉;穿胶靴的老者蹲在光影交界处,翻弄鱼鳃的手指红如珊瑚,袖口冰凌碰出碎玉声,青虾在灯光的照射下透如蝉翼。
摊主们操着浓重的乡音热情地招揽着顾客,买家们则蹲下身,仔细挑选着心仪的鱼儿,手指轻轻触碰鱼身,感受着新鲜的质感,随后便是一番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
“这鱼咋卖?”
“两块钱一斤,绝对新鲜!”
“太贵啦,一块六吧,都是老街坊。”
“哎呀,您可真会砍价,行吧行吧,头趟儿生意,带个好彩头。”
一场交易就这样点头成交。
我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哥尝尝新摘的菱角?”冷不防雾中伸来一个苇筐,里面紫玉般的菱角还凝着星露。我接筐的刹那,菱叶间漏出半截衫影,那抹春苇初发的青碧尚未看真,雾浪便吞了苇篾相碰的脆响。
集市东面的运河边,泊满了南来北往的船只。船溜子、大划子紧挨排列,桅杆高耸入云,几个猎鸭专用的枪镏静静停在一旁,仿佛在等待着下一次的出猎。雾里游来几片帆影,船帮撞在石阶上的闷响像是叩门声,渔人卸货的吆喝声裹着水汽一句句浮在雾海上。上岸的渔民匆匆扛着沉重的渔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早已等候在此的人们,立刻围拢上去,看鱼侃价,嘈杂的声音在雾气中回荡。
我走到一个摊位前,卖鱼的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他穿着厚厚的棉袄露出了棉花,袖子上的水已经结成了一层冰渣。看我走来,他那红萝卜似的十指轻巧地翻开鱼鳃,笑眯眯地说:“您瞧这鱼腮,胭脂色呢。”那鱼带着湖的灵动张合着鱼鳃,不断甩动的鱼尾溅起晶莹的水珠。
雾里忽地现出红云——原来早点摊的柴灶燃旺了。泥炉上砂锅咕嘟,白汽托着胡辣汤的辛香往人鼻子里钻。旁边随意摆放着三两张歪脚桌和七八条瘸腿凳。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点了一碗胡辣汤。摊主是一位和蔼的老妇人,她熟练地抄起长柄铁勺,行云流水般将热腾腾的胡辣汤舀入双蓝边的粗瓷碗中。我轻轻吹开汤面的浮油,油条在浓汤里打了个滚,芝麻粒儿便嵌进了面筋的孔里。我沿着碗沿小口吸溜着辣汤,不时用油条蘸着汤汁边吃边喝。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世界,忘记了寒冷与疲惫。
桌上渐渐坐满了人。他们喝着豆香四溢的老粥,泡着香酥可口的馓子;或就着乾隆御饼品尝羊汤粉条,感受着那份色香味俱全的满足。邻座的老渔翁捻着花生米咂着烧酒,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昨日在芦苇荡里见着绿头鸭的经历,酒盅磕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不知何时,东天泛起了蟹壳青,雾中游走的桅杆渐渐透明,街边檐角的灯笼次第熄灭,人影倏地淡了,嘈杂声没了,只有未熄的灶火在青石板上投下橘色光斑,船桨的声音在空旷的运河里孤独回荡。我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仍躺在床上,而那梦中的南阳夜市,却如此真实,仿佛从未离去。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王大中 ‖ 登上兴隆塔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张阿芳 ‖ 那些花儿,各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