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王大中 ‖ 登上兴隆塔

来源:本站    作者:王大中    时间:2025-04-29      分享到: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天凉好个秋。

不知何时,就落下了这么个毛病。每到一个城市,先去寻摸它建筑的制高点,想作个凭空长啸的举动,自以为自己就是诗人了。直到机缘巧合到了台北,登上101大厦,拂眼四望,似乎那些灯红酒绿,碧海白浪,竟然不如橱柜里的红珊瑚,更能吸引我的目光。我知道,我己失去了登高壮观的心境。

最初的登高梦想,其实说出来就平淡无奇了。大概在我十二三岁的年龄,刚刚进城不久,探知那座高耸入云的兴隆塔,我竟然也可以上去,在那座八角的平台上,瞭望全城。代价是,二角钱。

二角钱,现在似乎已经不再是钱的计量单位,但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却是我两天的早点。既然下了决心,脑子就比肚子重要,在各种借口与躲避成功后,我在一个周日的早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递出两张一角的毛票,换回一张铅印的红色小条,真的是二指宽,四指长。我从那位让我肃然起敬的文化干部手中接过这个纸条时,竟又有了些失望,看着他身上起皱的灰色中山装,我真的很失望。为了掩盖自己的失望和无助,我以最快的速度,接票,起跑,直至大塔的正门。可是,我又错了,大塔的正南门,有两扇可以称为柴扉的门掩着,上面还挂着一把硕大的、金灿灿的黄铜锁。好面子的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犹豫,直接转向了大塔的背面。小时候农村生活所给予的方位感,使我没再丢人,我顺利的踏上了第一级台阶。

几步台阶上去,我就开始了对自已认知的不信任和责备。为什么要穿那双白球鞋,不是盛大节日舍不得穿的,叫网球鞋的小白鞋。一步一步,一脚一脚,砖砌台阶上的尘土,很快把我的脚染成灰色。似乎从一层到八层,也没费什么时间,当我手抚残破的石栏,重新确定方向时,眼前的瞬间开朗,让我忘记了开始登高时的黯然。转过一百八十度,向南看,被称为南楼的少陵台,竟真的在我的眼下了。

二十年后的一天,我悠然地再次登上大塔八层的平台。前方眼下的是刚刚封顶的兖州博物馆,是那样巨大地俯卧在塔前,它暗蓝色的玻璃顶,有了些许幽幽的感觉。因工作的便利,有这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周都会登上大塔的平台,无目标的一遍遍环视四野。有朋友来访,我也会邀请他们登塔四顾,不管他们是否喜欢。

穿行在一层层的回廊中,借着由深深的筒窗传入的明灭不定的光线,抚摸一下镶嵌在砖壁上的一块块刻石,仿佛是打开了一册神秘的经卷。

隋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杨坚颁“隋国立舍利塔诏”,兖州籍高僧法性奉旨护送佛舍利,由洛阳至兖州普乐寺,建宝塔以供奉。塔初木构,十三层。唐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普乐寺改名中兴寺;神龙三年(707年),又改名龙兴寺。宋兴国七年(982年),龙兴寺改名兴隆寺。宋嘉祐八年(1063年),兴隆寺重建楼阁式砖塔,高十三层。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大地震,兴隆寺塔震毁,仅余塔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兴隆塔,五十九年(1720年)建成。重建之塔为八角楼阁式空芯砖结构,十三层,高五十四米,砖叠涩檐,斗拱微突。一至七层塔体浑阔,内设砖阶,层间有回廊。七层之上置六层小塔,塔外余二米平台,台周置石雕栏杆。塔顶耸琉璃制莲台宝相式塔刹。

作为历史真实的存在,千百年来一定有不少的文人墨客,登临被称为兖州地标的兴隆塔上,留下一篇篇的不朽诗篇。可惜的是,在翻遍所有能找到的文献后,也只找到了七八首。除了朱明王孙朱当㴐的《鲁城杂咏(八)》之外,似乎都很少出现在邑人的笔下和吟哦中。好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到来,为这座古塔做了详尽的描绘,使之有了一个值得炫耀的文艺身份。虽然他们所做的,是对中国古代伟大建筑的不朽礼敬。当然还要感谢传教士薛田资,建筑师恩施特·柏石曼等人,是他们用手中的相机,给我们复制了大塔的旧日姿容。还有日本人常盘大定,为了他那张兴隆塔前千佛幢的照片,我狠心花了二千多元,买下了一套好象跟我关系不大的十二卷本《中国文化史迹》。

又是二十年过去,时间的机缘巧合是多么的神奇,我竟然又有了俯视兴隆塔的机会。当我在风的簇拥下爬上大塔富豪邻居一百三十多米的高空时,我心目中的那个庞然大物顿时变得那么矮小。依稀的檐铃叮当着,没有什么感慨,也没有失落,我几乎空白的大脑中只剩下了几个字,真没谁谁谁了!

突然,我又想起了大塔地宫正中央,那一泓据说永不干涸的井水。


附:

鲁城杂咏(八)/朱当㴐


屼峰高临斗,峥嵘直倚天。

铃声闻十里,鹤迹阅千年。

舍利前朝化,心灯午夜燃。

我来登绝顶,举手挹云烟。


登兴隆塔/陈孝恪

(其一)

凭临高处据层颠,塔势凌空绝顶寒。

万户炊烟笼地起,一天秋色侭人看。

于今敢信云程近,到此方知佛量宽。

多少慈恩名进士,只留遗迹在长安。


(其二)

佳名自昔号兴隆,枨触襟怀感不穷。

废像共瞻真佛古,遗风谁溯大王雄。

闲寻故迹存秋月,弔凭寒烟泣草虫。

信是繁华空诸相,隰原禾黍鲁藩宫。


遥天塔影/康云翥

何物峥嵘插碧天,隋时古塔至今传。

七层云绕金轮阔,四角风生宝铎悬。

势压龙山争突兀,情深石佛共流连。

试从嵫顶瞻东北,俗障潜消欲悟禅。


兖州怀古/王尔鉴

难寻旧迹证春秋,东鲁风余昔兖州。

书吐水精瞻阙里,云连海岱忆南楼。

插天终古尼峰峙,绕郭于今泗水流。

借问灵光何处在,空怜明月照城头。


兖城兴隆寺塔修成漫赋/金一凤

兴隆古塔耸层雷,拾级凭临云路遥。

九品莲开三宝地,一轮日映万年朝。

凭空闪烁禅灯火,旷野朦胧法雨潮。

功奏合尖龙象护,鲁邦永建赤城标。


兴隆塔影/仲宏道

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

翠色独凝洙水北,风声遥应岱峰西。

碧苔渐蚀开皇字,黄绢犹留学士题 。

多少俳徊游子意,凭高闲数暮鸦栖。


兴隆宝塔/孙永祚

洗心观道化,随俗认浮屠。

隐隐参秋汉,巍巍倚太虚。

苦空虽幻梦,知觉亦吾儒。

堪破闲机括,方知是广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