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井明新 ‖ 阿胶街78号
阿胶街78号,指的是东阿县阿胶街78号,而不是任何其他地方。
虽食用过东阿阿胶的产品,却从未到过东阿县。因此,出发前我就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带上积极探索之心,报名参加由济宁市读书协会组织的研学游活动。
中国阿胶之乡东阿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人口约40万,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赞誉“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集中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特色产业。这里生态保护良好,还被授予“中国喜鹊之乡”称号。
暮春时节,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车从济宁出发,踏上了为期两天的东阿阿胶之旅。在这个时节,春意盎然,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缕阳光,都为我们展现着春天的魅力。
汽车轮子飞转,路标一一闪过,汽车行驶近3个小时,我们便已来到东阿县,开始了我们的研学游活动。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由季羡林先生题写馆名的中国阿胶博物馆。
中国阿胶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单一中药品种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的阿胶博物馆。
我们戴上耳机,一边听导游解说,一边饶有兴趣地参观学习。
阿胶,出自山东东阿,故名阿胶。相传神农氏尝味百草,发明中药。药分上、中、下 三品,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汉《神农百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古老器具、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以及详细的文字介绍,展示阿胶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化过程,通过实物陈列、影像展示、实景模拟等形式,展现了古代东阿人的造胶智慧。这里详细介绍了阿胶的起源、原料演化、药理作用,以及阿胶与东阿独特水质的特殊关系。例如,博物馆展示了从最早记录阿胶的《神农本草经》开始,历代大医学家和医药典籍对阿胶的记载,清晰地呈现了中华医药的发展脉络。
博物馆还展示了古代制作阿胶的工具、书籍、画作等文物,这些展品展示了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演变。其中,一块油黑发亮的老胶和一些重要的典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古籍虽然页面泛黄,但为当代人了解阿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看到了阿胶从最初的雏形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演变、完善,历经千年而不衰,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坚守与传承。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和精湛的技艺,将驴皮等原料精心熬制成“滋补国宝”,这份智慧与匠心,让我由衷地钦佩。
博物馆还展示了现代阿胶人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线展示,让参观者了解现代阿胶生产流程及采用的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博物馆展示了阿胶现代化生产线,我亲眼目睹了阿胶制作的一道道工序,从选料时的严苛标准,到泡皮、刮毛等前期准备工作,再到漫长而精细的熬制过程,直至最后成型、包装。每一个环节,工人们都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工作的认真,更是对这份传统技艺的尊重与热爱。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 “匠心” 二字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坚持。
当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工作,第一次见到了熬制黑驴皮的大圆球时,大家纷纷赞叹不已。
而当这段旅程画上句号,离开阿胶街78号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如何辨识真假阿胶的一些知识方法,更是一份对数千年的阿胶文化的深深敬意和对自然与匠心的全新感悟。
2025年4月28日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阿芳 ‖ 小白杨和交干草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王大中 ‖ 登上兴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