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李传生 ‖ 垦荒缘:初识萧红----读《呼兰河传》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李传生    时间:2025-04-29      分享到:


我是第一次读萧红的作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影响深远,流传至今依然热度不减的长篇小说。读这本《呼兰河传》,犹如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在你面前,像一只蝴蝶那样飞来飞去。她那充满童真的话语,不住地回荡在你的耳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内心丰盈,生活寂寞的少女,从书本里走到了现实生活中。在她的笔下,把呼兰河的寂寞与麻木,愚昧又刻板的生活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等等,就像是你的左邻右舍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好像和你有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感觉到是那样得缥缈遥远。他们的一举一动,在你眼前荡来荡去,似乎牵连着你的神经。她用一颗少女的心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呼兰河的众生画卷。用矛盾在“序”中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一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遇到了当时中国文坛上的巨匠鲁迅先生。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赏识,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基础和地位。在她的作品中,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一些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萧红又是不幸的,说她不幸,一是缺少家庭的疼爱,除了她的祖父给她一些温暖,教他读诗习文,陪伴她在后园里长大。她童年的快乐时光,是在祖父的日夜陪伴下获得的。母亲早逝,父亲对她非打即骂。她对她的父亲,除了怨恨,没有别的。二是英年早逝,更是其大不幸。

  在这本《呼兰河传》里,萧红的语言是优美的,更是诗意的。她用童真的眼光面对一个寂寞的世界,她家花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就是她的玩伴,更是她笔下的精灵。“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样的语言,即灵动又富有诗情。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四五岁的孩童面前,是那么得美好,又是那么得可爱。这些会飞的精灵,给寂寞中的小萧红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时祖父的疼爱,童真的笑声,洒满了大花园的角角落落。这个大花园,是萧红一生当中忘不了的地方。大花园里的那些童年趣事,伴随了她一生。在她短暂的生命了,只有这里,在祖父的呵护下,才是她最快乐无比的时光。

  小团圆媳妇,是读《呼兰河传》绕不开的人物。她那多舛的命运,悲惨的结局,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书中描写的那些丧失人性、惨不忍睹的场面,更是对愚昧和冷漠的血泪控诉。一个鲜活的生命,小小年纪,就这么被活活的折磨死了。她才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啊,就这么被她所谓的家人在冠冕堂皇的说辞下,在那些麻木看客的众目睽睽下,活活的夺去了生命。对于小团圆媳妇的死,跳大神的巫婆固然有不可饶恕的罪孽,但那些添火浇油、幸灾乐祸的看客,她那一心想为小团圆媳妇立规矩的婆婆,首当其冲,难逃其咎。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呼兰河独有的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小团圆媳妇的死,就像“导读”中说的那样:“小团圆媳妇不是被某个具体的人杀死的,而是被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害死的。”

小团圆媳妇的死令人扼腕叹息。而磨馆冯歪嘴子的遭遇同样让人无语。他没白没夜的陪着一头小毛驴,在昏暗的磨坊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生息的苟活着。磨坊外的阳光与他无缘,窗外的花园和他无关。东家屋里温暖的炉火,和他赖以栖身的所谓炕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冰火两重天,贫富两世界。孤独的他终日和耗子为伴。好不容易成了一个“家”,也没有他们的安身之所。只能让妻儿睡在他那四面透风的炕上。因为没有保暖的被褥,刚出生的孩子,只能用一些柴草盖在身上来取暖。即使是这样,没有一点同情心的东家,恶语相加,要把他的妻儿从磨坊里赶出去。“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 更有甚者,狠心的掌柜太太,在旁边大声的喊着,“给我拿下来,快给我拿下来!”面对掌柜太太的歇斯底里,无助的冯歪嘴子,只好把盖在刚刚出生小孩身上的面口袋拿了下来。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头好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有一种无名的惆怅在心中升腾。老天的寒冷,不及掌柜太太毫无人性的绝情。穷人的命不及一条布口袋。即使是这样,冯歪嘴子在众人不友好的、“看笑话”的环境中,仍然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一个飘摇欲坠的家。并在老婆难产死了之后,仍然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生存下去。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作者在写这里的时候,是以一个孩童的眼光,把真实的情况展示给了读者。那种童口无忌的率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我想那磨坊的温度在零度一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之所以作者会这样写,正是她的聪明和成功之处。因为那时她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人间疾苦,更不懂得穷人生活的艰辛。

在《呼兰河传》这部书里,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长工、车夫、小商小贩。像“我”家的长工有二伯,磨馆冯歪嘴子等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下层劳动者的关怀和同情,这是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

读完这部小说之后,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作者用生动、诗化、童真、流畅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呼兰河小城的市井巨幅画卷。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她的文学价值。是一部难得的文学名著,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用心去阅读,从中得到文学的滋养。虽然我是初识萧红,但她的名字早已印刻在了中国文坛的最高端。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