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贺文键 ‖ 清末楚军与湘军的渊源、发展与结局
一、清末楚军的源起
清末时期,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我国南方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支凶悍善战的地方部队,那就是产生在湖南省的湘军。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湘军,基本上是援用了清末学者王闿运的界定观念,湘军引申为湖南境内应对当时环境所成立的所有部队,包括楚军,而实际上,狭义的湘军初期只指湘勇,仅限以曾国藩募集的湘乡县范围为主的勇丁。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化,劈如在衡州练兵,又杂夹了一部分当地招募的勇丁。
楚军的地域概念相对宽泛,它的成立时间实际上更早,应该是1847年,其主要领导人是邵阳的新宁县举人江忠源。因为邵阳一直称宝庆府,故这支部队初期叫宝勇,为了镇压本县的瑶人雷再浩起义而产生。之后雷再浩战败逃往广西的梅溪口、大埠头一带,江忠源率丁勇出湘会剿,才将“宝勇”之名换成“楚勇”,那时候,楚地分东楚、西楚、北楚与南楚,这里的楚是指南楚,即湖南,这便是楚军来由。
楚军的主要将领有胡林翼、骆秉章(广东人)、江忠源、左宗棠、刘长佑、王錱、刘锦棠、刘坤一等等。战绩特别突出的,前有江忠源、胡林翼,后有左宗棠与刘锦棠等。
湘勇中战绩突出的,前期有罗泽南、彭玉麟、塔齐布(满族)、李续宾,后期有鲍超(重庆人)、曾国荃、李续宜等。其实,淮军算是湘军后期的延续,其乍立之初只有寥寥几营的安徽人,而大多数将官与勇丁皆为湘军所充,所以淮军的本质是湘军一支。但淮军管理较为宽松,李鸿章多用“升官发财”鼓励部属,将官愿意跟随李鸿章效命,不愿回曾旗下吃苦。其武器装备又大多使用火器,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这些都可以算作是曾国藩的嫡系,有些是从他在衡州练兵时就跟着他了。像罗泽南、彭玉麟初期也曾是楚勇的重要人物,如楚军的骁将王錱就是罗泽南的弟子,他们既是楚勇后又是湘勇,而王錱最后还是划归了左宗棠,成了楚军中的骁将之一。
二、剽悍的楚军
楚军历年纵横转战多省,包括湘、桂、黔、鄂、赣、皖、苏、浙、闽、粤、豫、冀、晋、陕、甘、宁、青、疆等。楚军的前期领导人主要是胡林翼与江忠源,后期的领导人是左宗棠与刘锦裳。楚军前期之所以号称楚勇,主要是出外省(含广西、广东)剿匪时所用之称号。
道光末,湖南新宁县陆续发生瑶人雷再浩与苗人李沅发的起义,波及了广西、广东、贵州一带,胡林翼直接参与了镇压,衡阳的彭玉麟以举人身份也参加了镇压行动,所以他们最初都可以算为楚勇系列。
初期的楚勇之中,骁将江忠源实在是太能打了!他统率的楚军不仅在湖南境内剿灭了雷再浩义军,并追剿去了广西境内,终于全歼了雷的余党及其盟军,因功保升为知县任用。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太平军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1952年4月,太平军攻入全州,遇楚军,蓑衣渡一战,江忠源部击毙了太平军主将南王冯云山,至此楚军一战成名。
太平军转入湖南境内,攻宝庆又不克。8月,江忠源因守湖南之功晋升为道员。太平军一路北上,途中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52年9月至11月,太平天国大军进攻长沙,恰逢胡林翼向湖南巡抚巡张基亮举荐左宗棠为师爷,左即召江忠源等楚军主力回援,楚军与清军(绿营与地方团练)进行了顽强抵抗。经过三个月激战,太平军伤亡惨重,西王萧朝贵在长沙天心阁城下被大炮轰死。于是,太平军改变策略,放弃攻城,转而长驱北进湖北与安徽。江忠源率部追入湖北与安徽。
1953年2月,江忠源在胡林翼力推下,升任湖北按察使。10月又升任安徽巡抚,赶赴湖北田家镇救援,中计被太平军击败,在庐州(合肥)陷入太平军陈玉成的重围。1954年1月14日,于阴历年之前,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尽!
三、湘军的兴起,尽收楚军余部
1853年丁忧的曾国藩奉旨组建湘军,留省的楚勇罗泽南、彭玉麟等均入湘军,均各领一营,自此湘军正式拉开大幕。罗泽南一部也称老湘营,战斗力最强。彭玉麟则在水军序列中,成为水军主将之一。
曾国藩练团之始,十分仰仗胡林翼与左宗棠,那时胡已是湖北巡抚,大权在握,襄助甚力,这一点从曾与胡的通信可见一斑。左宗棠虽然只是湖南巡抚衙门的一位师爷,奈何湖南巡抚骆秉章对其言听计从,故曾虽然屡受湖南绿营提督的刁难,还有湖广总督官文的背后掣肘,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艰难前进。尤其是,曾国藩慧眼发现了战将塔布齐与鲍超,从湖南绿营中挖墙角挖到自己的部队中重用,让湘军实力大大增强。
1854年初,太平军石达开部为巩固天京,趁湖北与安徽胜势,再次进攻长沙,还是失败了。太平军的主要对手从楚军已换成了湘军,然而湘军中有不少为楚军余部。太平军在靖港大败曾国藩,但曾部的彭玉麟与塔齐布等立即跟进,在湘潭又大胜太平军,斩获甚多!湘军也算是一战成名。
胡林翼在江忠源败亡后,看到了湘军的实力,便将楚军余部尽数划归曾国藩节制。左宗棠吃了官司后,心有余悸,也来到曾府入幕。这时曾国藩部队人马主要驻江西,湖南各地练军左宗棠十分熟悉,感曾相救,尽为曾帅谋划调遣,湘军实力大增。然而老湘营(即楚军)在湘军中地位受限,刘长佑、王錱在奖赏上心有不甘,曾国藩始终没有将其视为嫡系。
左宗棠后来领导的楚勇,来于湖南全省各县的人都有,被称为新楚军。因为兵源的紧张,左宗棠又曾在湖南巡抚衙门担任过较长时间的师爷,对全省各地与官府都很熟悉,招募自然比湘军更为开放。曾国藩用将,喜欢选文墨之客为佐领,而左侧偏好用勇武之人为将。当然,后来的左宗棠不仅是楚军的领袖,也成了裁撤之后湘军的主要领袖。左宗棠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有两个人才值得一说,那就是军事将领刘锦棠与理政人才刘坤一。尤其是刘锦棠,是楚军统兵收复新疆的主将。
刘锦棠与刘松山是叔侄关系,刘锦棠是叔,但其年纪反比刘松山小不少,所以他是跟着侄儿刘松山起步的。在攻破天京(南京)之后,曾国藩马上着手裁撤湘军,曾国藩据对各营将官的了解,觉得刘松山为人老成持重,统兵有方,他的部队断不会给自己增添麻烦,便把这支部队留了下来。之后,左宗棠陆续得到朝廷重用,便被左公发展壮大带去了西北。刘松山死后,湘楚军又重新进行了整合编练,大部分便由刘锦棠带领,成为新的楚军的中流砥柱,但对外号称湘军。这支部队装备不少外国火器与大炮,对清政府收复新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刘坤一是在刘长佑的部队中崛起的,刘长佑是接罗泽南的位置。所以算作楚军的老底子,刘坤一因为治才后来三任两江总督,还较长期担任过两广总督与短期的直隶总督,成为权倾一时南洋大臣,与李鸿章、张之洞鼎足而立,很受慈禧看重。左宗棠逝后,李鸿章曾多次与朝廷守旧派人士发生过“修铁路”之争,大家都看重刘坤一的意见。
四、湘、楚军的战斗作风异迥
目前的学界,一般都是把楚军和湘军混作一谈,并且认为楚军的战斗力与影响力没有湘军大,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很大的谬误。楚军的战斗力是异常凶悍的,其战略与战术也是变化多端。
湘军与楚军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水军战线,即彭玉麟与刘岳斌领导的水军部队,所以,他们在筹备与转运战备物质与兵员上,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正是因为这一点便利,也造成曾国藩部的行动受到了较大局限性,其陆军也曾被太平军多次伺机击破,有过几次重大的失败。如靖港、三河坝、九江等,造成主帅几次欲自尽,最后皆险中得救。所以,曾国藩屡次告诫他的九弟曾国荃与诸将,扎硬寨,打呆仗。而楚军一般是从陆路进军,机动灵活,常有出人预料之外的行动,屡次奇袭建功。
曾国藩的带兵方略,极讲究嫡系与杂牌之分,故湘军内部有着很深矛盾。早期有一些跟他的非湘乡人,结果都受到了排挤。比如郭嵩焘,他对曾国藩的起来襄助甚力,对湘军的发展也功莫大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楚军的左宗棠阵营。曾国藩对各营的军饷与供给,也不尽相同。他弟弟曾国荃那一营,后发展到近十万人,几乎很少拖欠军饷,其余部队则只能拖欠,自谋筹划的很多。
在湘军初期的战斗之中,曾国藩报功折子故意不报王錱之名。如果不是当时湖南巡抚师爷的左宗棠,在报功折子上加上王錱的名字,王錱是没有任何出头之路的。所以王錱对左宗棠忠心耿耿。
怪只怪王錱资格太老,跟其师尊罗泽南入楚军,曾国藩湘军尚未立。曾国藩一直对王錱等楚军老人一直不太喜欢,常常打压。但曾国藩在外名声却很好,在军内则较为狭隘;而左宗棠在外名声不好,脾气暴躁,其实在内对部属却很公平。所以,左部大多敢于玩命,强悍无畏,曾部纪律则较松散,他便思一策,编一歌在湘军中日夜教习。湘军每占一处,选地形佳者宿营,深沟高垒,坐等太平军来攻,故湘军善守。而楚军因为无有水军转运,则必须行动迅速,机动灵活,好攻城拨地,胜负转换较快。
左宗棠因为生活经历坎坷,十一二岁丧父,又是个入赘的女婿出身,较为自卑,而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度地自傲,平时脾气喜欢直来直去,眼里揉不得沙子,入曾幕时,便常与曾国藩有些口舌之争。李鸿章出于维护师尊,于是在曾府时常与左宗棠发生冲突。他们不仅动嘴,还动过手,关系搞得非常紧张。曾国藩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般是各打五十大板,但私下对李鸿章却喜欢得紧,把左公气得要死。
五、新楚军的骁勇善战与战无不胜
如果太平军没有攻破杭州,沦陷浙江,必须要有人去救援,则没有左宗棠崛起的机会。
曾国藩也早看出,左宗棠非池中之物。左宗棠在江西战况屡屡吃紧的情况下,适时地自告奋勇组军以挽危局,这一点正合曾国藩的心意。于是,就给了他一些湘军被排挤的老弱病残,包括王錱老湘营(即楚勇)1000多人,左宗棠又在湖南又招募了几千人,总共有5000人之多,十营左右,加上几百挑夫与后勤人员。
新楚军先是在江西作战,后入安徽,虽扮演一些打些酱油的角色,但与太平军作战,战果却颇为耀眼。后逢浙江局势靡烂,朝廷指示救援,左宗棠与曾国藩一拍即合,从各地补充了一些勇丁与粮饷,便立即动身前往,自此拉开了楚军在19世纪中国最壮阔征战生涯。
面对浙闽地区太平军的十几万精锐,左宗棠的楚军毫不胆怯,临阵对敌之下,操作熟练,一路连胜,绝非侥幸之功。陆续收复了金华、杭州及浙江全省,兵将扩大甚快,增至40000多人,成80营虎狼之士。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也!
湘军后期进行裁撤,主要是对曾国荃与鲍超的部队进行,左宗棠的楚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虽在名额上进行了缩减,实则保留了精华,战斗力反而更为增强了!
曾国藩只比左宗棠大一岁,但左却比曾多活了十几年。曾国藩在六十一岁时死于两江总督任上,而左宗棠活到七十三岁才走。在太平天国后期,楚军的主要战场是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楚军还曾调往北方平捻,归李鸿章节制,其战绩不亚于火力强大的淮军。
六、楚军、湘军与淮军的矛盾冲突与落幕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毕生存在。
在慈禧拍板西征之后,左公于高龄打马上任陕甘总督,第一件事便是将楚湘余部尽数调往西安。朝庭大开方便之门,上谕明旨“三十年不劾左”,就是针对李鸿章为主的淮系北洋诸臣,这也展示了慈禧作为一位女人的政治智慧。左宗棠在清廷经济极度匮泛的情况下,纵横捭阖,任人唯贤,举重若轻,举外债而西征,让朝廷大臣们匪夷所思。但后人却觉得,好像天生左公就是为了收复新疆而存在。
最终,他抬着棺材,率80000多名楚湘军将士入疆,收回1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平定祖国的大西北,成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英雄,青史永记!
左宗棠一生的辉煌成就,不得不提到湖湘贺家对他的教育与培植,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基础。左未起时,天下已乱,贺长龄在云贵总督任上,因剿匪不力失去圣宠,自请去职。贺长龄死后三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这时,他为左宗棠、彭玉麟、罗泽南等湘籍学人铺的路,已发展成为现实。崇文的望族——贺家,由于家境殷实,基于责任感和朝廷的信任,对楚、湘二军粮饷支持甚为巨大。
左宗棠成为朝廷重臣后,对各类人才也是相当留意,尽力推荐,如对胡雪岩提拔与扶植便是例子。胡雪岩也终不负众望,成为左的左膀右臂,经济雄略,解决了收复新疆的经费来源,楚、湘二军的实力才得以迅速壮大与崛起。但李鸿章的淮系最终搞垮了胡雪岩的经济王国,与楚湘对立,背道而弛。后期湘楚重臣刘坤一,不是李鸿章的对手。
贺氏家族身处乱世,也在长沙屡受官、匪劫扰,家业逐渐凋敝式微。尤其在左宗棠死后,家产缺乏强大护持,屡受北洋勋臣的沉重打击,江河日下,无以为继,后人也就陆续星散沉寂了。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之功,就这样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湘楚军与淮军内斗不已,不光是左公与李鸿章,如湘军兵员最多的战将鲍超,脾气极好的刘长佑,生性耿介的彭玉麟,均对淮系诸军十分厌恶,互不买账。李鸿章在左宗棠生前尚有忌惮,但在左死后占尽了上风。淮系将官个个春风得意,吃空饷,贪污军费,然而甲午年来了,日本人也来了,甲午平壤战役以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屡遭失败,一溃千里。清廷以淮军不可恃,批准翁同龢主张征集湘军的建议,决定起用藩司魏光焘、道员李光久等湘军宿将,募军北援,并于1894年11月召湘军元老、两江总督刘坤一进京面圣,12月28日授其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驻山海关;1895年1月15日授自愿请缨的湖南巡抚吴大澄及已在辽河前线的四川提督、毅军统帅宋庆为军务帮办,冀望能收复海城,以此挽救垂亡危局。由此,曾风云42载的湘军在历经剿发、剿捻、定回、平疆沉寂消亡并一度中兴担当抗法己任后,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之时,再度时世造英雄地呈现回潮之势,终被推向浪尖,进而书写下湘军史上最为悲壮而灿烂的最后篇章……
1895年3月,中日牛庄之役爆发。据载,日军投入进攻有步兵13个大队、骑兵4个中队,炮兵8个中队、工兵3个中队,合计11800余人,火炮59门。而防守的清军为魏光焘武威军六营三哨和李光久老湘军五营二哨,共12营5700人,不及敌半数,火炮更不足10门。湖湘子弟最后一军约2400余人,在牛庄与日军进行了一场自杀式的殊死一战,老少全部陨命沙场!
一度消逝的楚湘军在甲午牛庄之战的悲壮谢幕,成为退出历史舞台前的回光返照;本是起于镇压本国农民起义之缘,后陆续成为我国抵抗和反对各大帝国如英、法、俄、日等的中坚力量,成为带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与自立的正义之师,而历史翻开至20世纪初的1902年,连任两江总督达13年的湘军后期首领刘坤一之死,则为楚湘军集团消亡的标志。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李传生 ‖ 垦荒缘:初识萧红----读《呼兰河传》有感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