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廉成玉 ‖ 乡 村 婚 俗
在济宁州南乡的运河之畔,昔日的乡村,青年人的婚姻大都是媒婆之言,父母包办。定婚时分“见面”、“下小柬”和“推酒盒”等三个步骤。
其中:“见面”就是相亲。在媒婆把媒说的八九不离十时,由媒婆领着男孩到女方家中走一趟,让女孩的父母和大娘嬸子、姑妈们看上一看;“下小柬”就是见面后双方没意见了,由媒婆带着金银首饰等彩礼和写有男孩生辰八字的红纸字帖送到女方家中,这就是定婚了;“推酒盒”就是在迎娶前十天,由媒婆带着两瓶白酒、几斤大路果(枣泥馅的糕点)和写有迎娶日期的字帖送到女方家中。
在乡村迎娶新媳妇,有着“小娶”和“大娶”两个规格。
“小娶”就是用一辆马车或独领小轿,跟着个娶亲婆和一个抱鸡的孩童,再加上个放鞭炮的,在娶亲来回的路上隔三差四的放上几个大雷子炮炝,把新媳妇从娘家接过来。这种小打小闹的婚礼,多在一般平民农户家中出现。
“大娶”是用两领花轿和一匹高头大马,花钱租来一班子响行(吹打乐队),带上彩旗列队,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前往新娘子家迎亲。这只有大户的人家才能办得到的。
有的权势大的上流人家,在迎娶新娘时,是一路上鸣锣开道,用上两班子响行,都是面对面的对着比着看谁吹得好和吹得欢。
大娶者,根据离新娘子家路程的远近,在头天吃过中午饭后,新郎官头戴用红丝线緾好的礼帽,身穿马褂蓝衣长衫,斜肩披戴着胸前用红丝绸布扎做的大红花,骑上高头大马,后跟着分别由四人抬的两领花轿(其中一领轿抬着娶亲婆),由彩旗列队族拥着,在吹吹打打喜闹的乐器声中,出村上了路。
在迎亲的路上,每经过一村,都有村里的闹喜的人们拦街扯上一根粗长的绠绳,拦着迎亲的队伍极缓慢的前行。待走到村中大街十字路口时,拦迎亲的绳就不再向前走了。这时,有人在迎亲队伍的前面放上一条长凳子,等唢呐吹足吹够了,迎亲中的主持撒出了喜糖,拿出了喜烟才放行。不为别的,只图让闹喜的场面热烈好玩,吹得让人们高兴。
这样逢村必拦、遇村必吹,一路热热闹闹着走来,直到太阳落西山时才能赶到新娘子的家。稍一休息,吃罢晚饭,新娘家的主事人在大门外把桌凳一摆、茶水一提、香烟一放,领头吹唢呐的师傅一看做好了准备,拿起唢呐往嘴里一送,嘟噜-嘟哝地两边腮帮一鼓一努劲,摇头晃脑地这唢呐、笙、小笛就朝着众人给吹将起来了。先吹一曲“百鸟朝凤”,接着再吹“戏曲连唱”。是用鼻吼吹、耳朵吹,还边吹边抽烟。反正是吹得花调百样,洋相出尽,逗得众人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在掌声和欢呼喝彩声中,半夜时分一曲“火烧葡萄架”,把闹喜的晚会推向了高潮。
娶亲,在乡村还有着“回去不能走原路”的风俗。说什么这叫“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意在防止这婚姻中间出差错。
为了不耽误成亲拜堂的好时辰,娶亲的人们得天不亮就起床,催着新娘早早上轿好动身。这娶亲的上了路,迎亲的主持人一路上不得怠慢。是边在经过的村里催促着乐队快走,边不断地往前来闹喜的人群里撒着喜糖和喜烟,用小恩小惠打开通道。让娶亲的人群走得顺当,免得在路上耽误娶亲的时间。
娶亲的来到家门口后,先由本家的两个小妹妹持着火把燎完车或轿后,就有本家或亲邻近枝的大伯哥,把新娘子抱下车或轿来。这个时候,往往会乱了套,常是几个大伯哥都会争着去抱新娘子。
侍新媳妇下了轿后,先得跳过放在大门口正在燃烧着火盆(这叫跳火坑蹿火海),待来到天井院里和新郎官喝罢交杯酒拜完堂后,新媳妇在闹喜人们的拥簇着,由本家的大伯嫂搀扶着进入洞房。坐在床沿上后,大伯嫂用一杆秤杆子,一边挑起顶在新媳妇头上的蒙头红,嘴里一边大声唱着:“蒙头红,挑三挑,不生妮,就生小”的喜歌。这时也会有一些顽皮捣蛋的小孩子们,胡乱地跟随着唱道:“新媳妇坐床沿,卜拉卜拉地屙鸡蛋”、“新媳妇坐床帮,卜拉卜拉地下面汤……”等顺口溜。屙鸡蛋,意思是生男孩;下面汤就是生女孩。这个过程,被叫作是“坐帐”。
坐完了帐,接下来就是“撒帐”。照旧是由揭蒙脸头红的大伯嫂,端来用茶盘或小筐、硬纸盒盛着的麦麸子、花生、大红枣等混合物,一把一把的胡乱地撒到新媳妇和闹喜的大人小孩子们的身上。在哄抢中,大伯嫂还边撒边唱着:“一撒麸子、二撒枣,新媳妇来年生个大胖小”的喜歌。
这麸子,代表是多子多福;这花生和枣,代表着早早把儿女掺和着生,做到儿女双全。撒完了帐,新媳妇换了衣服,就没了规矩。因为三天以内没大小,男女老少都能围着新媳妇说这道那的。
到了晚上,大伯嫂端来一碗面条汤让新媳妇喝。喝了这碗面条汤,意味着一生过日子顺顺溜溜、平平安安。
待闹喜的人们走了,在上床就寝安息时,就到了“倒斗”的环节了。这时新郎官拿着用来盛粮食的布口袋、端着个用来量粮食重量的“木斗”,走到新媳妇面前,把布口袋交给新媳妇让她用双手挣开,新郎官端起盛有大豆的斗往口袋里倒。新郎官是边往口袋里倒着大豆,口里还得念道:“你挣口袋我倒斗,咱俩都活到九十九”的祝福歌。在倒斗时,这斗里的大豆不能全部倒进口袋里,还要洒落在地上一些。这叫里里外外都有粮。如果是洒落到地上的大豆越多,家里就越富裕。
听房,是把结婚闹喜推到了顶峰。乡村有着结婚前三天的夜晚,家中的大门不能上门闩的民俗。意思是方便乡亲们晚上来听房。如果在这三天晚上没有来闹喜听房的,这家的老人就坐立不安,愁上眉头,会全家女劵齐出动,去邀请四邻八居的前来听房。要是真邀请不来人,大伯嫂和大姑姐就得无奈的亲自去听房。
这到底是咋个回事呢?乡亲们说“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说明他这个家庭,在村与乡邻们处的是人嫌狗臭,谁还愿意登门闹喜听房呢?再者,听房的必须得听到两个新人说话,如果听不出说话来,对听房的人不好。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李兴甲 ‖ 谢庄谜冢:黄土下的千年悬案与善德丰碑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黄延年 ‖ 我和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