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王大中 ‖ 坐怀不乱的和圣柳下惠与兖州故县和高庙

来源:本站    作者:王大中    时间:2025-04-29      分享到:


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字季,兖州故县人。因其封地在柳下邑,死后谥号为“惠”,故史称其为柳下惠,也有称其柳下季者。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生于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 720 年),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 621 年)。

柳下惠的事迹散见于先秦的《论语》、《孟子》、《春秋》、《国策》等各种典籍中,虽然多为只言片语,但如果我们以年表的方式将它们连缀起来看,柳下惠一生的事迹还是颇为清晰的。

柳下惠曾经做过鲁国掌管刑罚狱讼的士师,但因生性耿直,不善迎逢,竟三次被黜免,仕途很是不得意。孔子在《论语》中谈到此事时曾说:“臧之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他认为,当时鲁国把持朝政的臧文仲等人也知道柳下惠贤能,只是不敢与他并立于朝。所以柳下惠在鲁国虽然仕途不顺,但因其道德学问名满天下,其他的诸侯国还是竞相以高官厚禄聘他为官的。但是,柳下惠却回绝了这些好意,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为官方式和各国国情是十分了解的,他认为,因为自己的做官讲原则,不愿曲逢上下,所以才被三次黜免;如果一直坚持这么做,到了其他诸国,同样也逃不过被黜免的下场。而如果改变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即使在鲁国,自己也能做到高官;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去寄人屋檐下呢。因而孟子说柳下惠,

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 鄙夫宽,薄夫敦。

称赞他,“圣之和者也。”并将其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在孟子看来,柳下惠处世,不因君主的不贤明而感到羞辱,不因自己名满天下而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不因自己才能不能得到重视而怨恨。贫穷困顿不能使其忧愁,既使与乡野村夫相处,也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始终能保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他人所影响。这样时间久了,即使原本刻薄的人,也会因为他的厚道而变得宽容大度。所以像这样的人,堪称和圣,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是可以像伯夷、伊尹、孔子那样受到后世尊崇的。

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 646 年),齐国攻打鲁国,强行向鲁国索要其传世之宝鲁岑鼎。鲁僖公十分不舍,欲以赝鼎冒充;而齐国人也不相信鲁僖公,传言说,只有柳下惠说鼎是真的,他们才会收下。鲁僖公无奈,只得去请柳下惠。柳下惠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拒绝指伪为真,并说:“你为了保住你珍贵的岑鼎,让我讲假话。但是,诚信是我一生维护的珍宝,为了你的珍宝而毁掉我的珍宝,这样的事,我做不到。”鲁僖公无奈,只得将岑鼎送与齐国。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 643 年),鲁国东门外忽然出现了大批叫“爰居”的海鸟,遮天蔽日,多日不去。鲁国的权臣臧文仲认为这是天降凶兆,多有不祥,要组织人们举行祭祀活动,以求消除灾祸。柳下惠知道后,立即对这种做法提出批评。他认为,祭祀是国家重大的礼仪活动,是对祖先、神祗的尊崇。而这次出现海鸟聚集的情况,恐怕只是因物候变化而引起的小小异常,绝不是什么灾祸预兆,对其进行祭祀,只会给后人留下一个无知的笑柄。臧文仲听过柳下惠的意见后,也深以为是,也就放弃了祭祀的打算。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634 年)夏,齐孝公起兵伐鲁,臧文仲恐慌,想称病辞职,向柳下惠征求意见。柳下惠说:“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臧文仲说:“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柳下惠就让派他弟弟展喜去齐军营中慰劳齐军,并告诉他见了齐孝公如何应对。展喜到了齐营,见到齐孝公,齐孝公说:“我齐国大军压境,鲁公害怕了吧。”展喜回答道:“只有小人才会害怕,君子是不会怕的。”齐孝公说:“鲁国已危在旦夕,凭什么会不害怕呢?”展喜说:“凭齐、鲁二国的先君之命,昔日周成王封我鲁国的先君周公和齐国的先君姜太公时说,你们都是周室的肱股之臣,赐你们土地和盟书,是为了让你们世代相好,不得互相残杀。而今你们违背先辈的盟约来攻打鲁国,这样不守信誉,以后怎么能镇抚诸侯,使他们信服呢。”齐孝公闻听后,无言以对,只得罢兵。

柳下惠在民间名气很大,这要得益于他年轻时“坐怀不乱”的故事。鲁恒公十七年(公元 695 年)冬,二十六岁的柳下惠外出回来,借宿于城外,有一女子也在此借宿,当时天气大寒,女子不胜其寒,似难以挨过寒夜。柳下惠怕女子冻死,就让她坐在自己怀中,用衣服包裹住,安稳度过寒夜。他的这种修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完全符合后来的儒家精神。

柳下惠去世时已是百岁高龄,当时他已是道德文章满天下的智者,从之学者,也多已成为名流。在当时,他十分受人尊重,各诸侯国也都将他视为典范。柳下惠的墓在今新兖镇高庙村东,其墓高近五米,周长一百余米,其上建有庙宇。墓前原有清康熙年间兖州知府金一凤所立墓碑,文曰“和圣柳下惠之墓”。相传孔子第四弟子卜子夏与柳下惠是同乡,生前非常敬仰柳下惠纯洁高尚的人品,临终前对柳下惠墓放心不下,把次子叫至床前说:“等我死后,你与家眷迁至兖州西郊高庙村定居,终生守在柳下惠墓旁,我方可安心。”三年后,卜子夏次子守孝期满,即谨遵父训,全家搬至高庙村西为柳下惠守墓。

卜子夏次子死后,家人遵其遗训在柳下惠墓西侧,买地置下卜氏祖林。卜子夏次子即为兖州卜氏先祖。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卜氏先祖大坟前长出了一棵灌木状的柘树。现在这柘树躯干虽空心而弯曲,树高约 7 米,树围 2.7 米,树冠荫遮约 30平方米,枝条长满约 2 公分多的树刺。主干离地面 1.6 米处分两个主枝,弯曲向东新兖镇志 圣儒文化 185向斜长,自地面往上 4 米多处均为中空,树身面向西北裂开,树心形成树洞,洞内有火烧痕迹。该树虽朽裂中空,仅皮层支撑全株,但枝桠、树叶犹茂盛,果实累累。,郁郁葱葱。《战国策·齐策》载,秦国攻打齐国,途径柳下惠的墓地,下令说:“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可见,其在当时诸侯国的影响有多大。

据《列女传》载,柳下惠死后,其门人弟子准备给他作诔词祭奠,但一直没能找到恰当的词来形容他。其妻知道后,自作诔词:

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庶几遐年,今遂渐兮;嗟乎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这也就是柳下惠谥号“惠”的由来。其实,仔细读一下会发现,这段文字与《孟子·万章》中对柳下惠的评价基本相同,有可能是后人从中演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