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一代文杰徐彦伯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4-30      分享到: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其生年不详,卒于唐开元二年(公元 714 年)。徐彦伯自幼聪慧,七岁时即能作文章,文名远播。经河北道安抚大使薛元超举荐,对策擢第,被朝廷征为永寿县尉,后迁蒲州司兵参军。当时,蒲州有韦暠善判,李亘善书,与徐彦伯的善文辞并称“河东三绝”。武则天当政,开科取士,徐彦伯名列榜首,授齐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 年),任太常寺少卿,因参与撰修《武后实录》有功,封高平县子、卫州刺史。后擢升昭文馆学士、工部侍郎。景云初,加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先天元年(公元 712 年),徐彦伯以疾请辞;开元二年(公元 714 年),卒于家中。

武则天当政时,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罗织罪名,打击李唐势力。许多王公大臣因言语不慎而被构害,致使朝堂上下无人敢多言,十分沉闷,如一潭死水。时任给事中的徐彦伯非常不满,不顾遭到陷害的危险,作《枢机论》来告诫诸官员。他在文章中说: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动则物应,物应则得失之兆见也。得之者江海比邻,失之者肝胆楚、越,然后知否泰荣辱,系于言乎 ! 夫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志之端也,身之文也,既可以济身,亦可以覆身。故中庸镂其心,左阶铭其背,南容复于白圭,箕子畴于《洪范》,良有以也。

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大量正反两面的事例,警醒世人,要大家言行要遵循圣人规范,深思熟虑,以免落得个“终身为善,一言败之”的结果。

景龙三年(公元 709 年),唐中宗率文武百官到南郊举行祭祀大典,徐彦伯写了篇《南郊赋》献上,对唐中宗恢复李唐正统大力称赞,赞其为“告紫宙之成功,定皇天之宝位。”文辞典雅,极尽华美,表达了当时官员们对恢复李唐王朝的欣喜。

徐彦伯的兄长早逝,其寡嫂及几个侄子一直由他照顾。他扶养教诲侄子如同己出,侍奉寡嫂如老母,虽政务繁巨,仍时时探望。乡里对其品德无不赞善,传为一时佳话。

徐彦伯少有文名,文章善于用典陈铺,言辞清丽沉凝,工整典雅,功力深厚。晚年好为强涩之体,深奥艰涩,笔力雄强,为许多后进所追仿。他的诗作题材很多,犹以闺愁思怨和应制侍宴为佳。代表作《拟古三首》《雪》《春闺》《题东册子李适碑阴二首》《淮亭吟》《芳树》《胡无人行》《婕妤》《采莲曲》《闺怨》等。如其《春闺》三首中写到:“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有使通西极,缄书寄北河。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以春闺中思念出征亲人的口气,表达出对征战边疆将士的牵挂。将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与边塞艰苦的环境作对比,并劝告亲人“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把既想亲人博得功名,又怕离别的思想刻划得淋漓尽致。《采莲曲》则写了采莲女与心上人一起划船采莲的景象,以“同心莲”“叶正圆”等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有所属的感觉,可谓细致传神。

徐彦伯有诗集二十卷,《全唐诗》上卷七十六,收录其诗一卷。他还曾编辑名士司马祯谒朝还山时众公卿的送行诗集《白云记》,并为之作序。近年出土了他撰写的武则天之女永泰公主的墓志,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