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李绪庭 ‖ 漆 身 吞 炭
“漆身吞炭”的典故,源自于战国时期,晋国上卿智伯的家臣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不惜用漆涂身致皮肤溃烂、吞炭使声音嘶哑——以改变容貌和声音,立志刺杀赵无恤,为主人复仇。
东周时期,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到了战国晋出公时,晋国就国将不国了,祖上打下的江山渐落旁人之手——由智、赵、魏、韩四大家族把持。这其中以智氏最强势,其代表人物为智伯。智伯权尊势重,独专晋权,渐渐产生了推翻晋朝,取而代之念头。
可是要想独霸晋国,必须先摆平赵、魏、韩三股势力。谋士絺疵向智伯道:“当前晋国四家,位匀力敌,一家先发,其他三家拒之。今欲谋晋室,必须削三家之势。”于是智伯采取了他提出的“食果去皮”之法:假借晋侯之命,令赵、魏、韩三家,各献地百里,收其赋以为军资,有不从者率大军灭之。魏、韩两家名知被欺,因畏惧智氏,也只好屈从。
智伯见赵家没有反应,便让其弟智宵来赵家问罪。赵家的领头人赵无恤怒曰:“土地乃先世所传,安敢弃之?韩、魏有地相与,吾不能媚人也!”智伯听后大怒,带领智氏甲兵,特邀韩、魏二家一同攻打赵氏,并许下灭赵后,三分其地。韩、魏二家一来惧怕智氏之强,二来贪图赵氏之地,各引一军从智伯向赵家进发。赵家军避其锋芒,也料寡不敌众,决定向晋阳城逃去。
再说智、韩、魏三家兵到,分作三个大营,把晋阳城围成铁桶一般。三家围城近一年,不能取胜。赵家的谋士孟谈进曰:“韩、魏与赵家无仇,两家割地,并非心愿,虽同兵而不同心。臣今晚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之君,反攻智伯,方脱此患。”
是夜,孟谈分别潜入韩、魏大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韩、魏之君,以三分智地为条件,赵、韩、魏三家结成联盟,终将智伯战败。试想赵无恤对智伯恨之入骨,杀死智伯后不能解恨,又将其头颅割下,打磨洗净,当作自己的便溺之器。
话说智伯有一家臣,名叫豫让,平日里智伯对他很器重,从不同下人视之。当豫让听说这事后,涕泣曰:“士为知已者死,吾受智氏厚恩,今国亡族灭,辱及遗骸,吾偷生于世,何以为人?”于是便更名改姓,挟匕首,潜入赵氏内厕之中,等赵无恤入厕时,乘机剌之,结果失败被无恤拿下。豫让正色曰:“吾智氏亡臣,欲为智伯报仇耳!”左右欲杀之,无恤说:“智伯身死无后,而豫让能为其报仇,其义士也!杀义士者不祥。”令放豫让还家。临去,又问豫让:今日我放你回家,能充掉以前仇恨吗?豫让回答:释臣者,主之私恩,报仇者,臣之大义。
豫让回到家后,终日思为君报仇。恐赵氏辨出自己的模样,便削去胡须,拔净眉毛,漆其身为癞子之状,乞丐于市中。其妻在市街上找他时,听到了他的乞讨声,忙跑过来见他,看他的模样曰:听其声相似,而观其貌非也。遂离去。豫让嫌其音尚存,恐为无恤辨出,又将烧红的火炭吞下喉中,变成哑喉,再去市街乞讨,其妻又去寻找他,这次妻从他身旁路过,虽闻有乞讨声,终不能辨认。
豫让改头换面,又经过自残式伪装后,行乞如故,市中无一人相认。这天,他打听到赵无恤要去视察一处刚刚落成的赤桥,准备在桥上剌杀他。一早他便怀揣利刃,诈为死人,潜伏在桥梁之下。
当无恤之车将近桥面时,其马忽然悲嘶不前。这时谋臣孟谈进曰:“臣闻‘良骥不陷其主’,今此马不渡赤桥,必有奸人藏伏,不可不察。”无恤令人严加搜查。这时有人报告,在桥下发现一死人僵卧。无恤曰:“新筑桥梁安得死尸?必豫让也。”命人将尸体抬至桥上,视之,形容虽变,无恤仍能辨出,骂道:“吾前已赦子,今又来谋剌,皇天岂佑汝哉!”命斩之。这时豫让大哭不止,泪与血下。左右问他,你是怕死吗?让回答道,我并不是怕死,只是我痛恨死后,再也没有人为我家主人报仇了!无恤听其言,忙召回问之:“你先前跟随范氏,范氏被智伯所杀,你忍耻偷生,又投降智伯,你那为什么不杀智伯而为范氏报仇?今智伯无道,反被我杀,你又为什么三番五次杀我而为智伯报仇?”豫让回答:“夫君臣以义合。君待臣以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臣待君如路人。某向事范氏,止以众人相待,吾亦以众人报之。及事智伯,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吾当以国士报之,岂可一例而观耶?”
无恤听完豫让的一番“君臣相处”论后,心想“自古明君不杀忠臣”,但为防后患,更不想再次放过他。遂解下佩剑,责令其自裁。这时豫让说:“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义,今日臣蒙君赦宥,岂望苟活?只是两计不成愤无所泻。请君脱衣与臣击之,以寓报仇之意,臣亦瞑目矣!”无恤怜其志,脱下锦袍,递与豫让。只见豫让持剑在手,怒目视袍,三跃而三砍之,曰:“吾今可以报智伯于地下矣!”遂伏剑而死。
无恤被豫让三击其衣,连打三个寒噤。军士提起锦袍呈与无恤,无恤视剑所砍处,皆有鲜血点污,此乃精诚之所感也。自此无恤患病不起,一年后不痊死亡。
- 上一篇:上一篇:「小说」卜凡亚 ‖ 诅咒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