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绪庭 ‖ 峄山“数典”
每年的“长假游”我几乎都是以“山”为主题。
“问余何意栖碧山”,我认为,除自然景观外,每座山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典故”多。比如:东岳之雄——帝王封禅;西岳之险——救母劈山;南岳之秀——祝融火传;北岳之幽——孟良借粮;中岳之峻——周定中原。梁山聚义、羊山红色纪念、尼山出圣贤。故而当时常瞻拜。
我爬山的准则:山不在高有“典”则游。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我决定去“天下第一奇山”——邹城峄山“数典”。
峄山与五岳相比,虽不算威猛高大,但却以小巧之体,玲珑之态,集险、雄、奇于一身。更兼“典”多“缅”广,他山不及。清人俞廷之撰写的《登峄赋》:登高览胜,莫名其状,擎天砥柱无双品,霁月光风第一峰。历代帝王将相、先贤圣哲曾先后登临,或封禅,或求仙,或祭祀,或揽胜,络绎不绝;达官名流、文人墨客游莅峄山者,更是数不胜数。峄山无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山的路径曲折多变。通往山顶的路线有公路、有索道、有游览步道,如果你要想省力,当然索道首选,公路次之。我却不然:游览步道——“数典”式爬山。翻山越岭当然“累”,不过也有减缓累的方法。春秋时管仲征讨山戎,山路奇险,怪石嵯峨,为防止将士疲劳,行军乏力,他发明了“上山下山歌”,让士卒你唱我和,轮转如飞。齐桓公问,为什么唱着歌走起山路来就不觉累?管仲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我从中收益匪浅,每当山游,皆以名胜古迹“悦其神”,故而忘其“疲”。
“灵官殿”、“泰山行宫”、“八卦石”、“甘露寺”等“景典”不知不觉留在我的身后。眼前又呈现出一处平台,周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我准备在此“打卡”一番。
平台的一隅挂着个“诗幌”,在山风中不住摇曳。一老者正襟危坐,胸前的小方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他手持一把折扇,扇子的正面绘有孔子、孟子、曾参、颜回、孔伋五大圣贤画像。“先生作诗留念吗?”老者见我来他跟前,起身问道。我小心翼翼:“怎么个作诗留念?”老者手指折扇背
面留白处:“以你的姓名在上面赋诗一首,作为峄山留念。”我心想:此地可是孔孟之乡,他岂不是圣人门前卖诗文?我随手拿起一把折扇道:“诗名留念不必了,老先生能给提几个字吧!——天道酬勤”。“可以。”我看老者浓墨蘸狼毫,一挥而就。不过我明明说的是“天道酬勤”,可老者笔下却生出个“天道勤酬”来。是老者笔下误,还是另有他意?我质疑道:“老先生,天道‘酬勤’怎么写成天道‘勤酬’啦?!”老者忖度片刻道:“勤者,辛劳也;酬者,报酬也。勤酬——只有勤劳方得到报酬;酬勤——岂有先得酬而后劳者乎?”我无言以对,峄山钟灵毓秀,智叟——中庸智叟啊!
“峄山戴帽狗吃草”让我耳目一新。相传很久以前,峄山人不慎得罪了玉皇大帝。玉帝便经常在峄山一带刮狂风,下暴雨,以示惩罚,给峄山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庄稼种不上,也收不好,几年之后,峄山一带便出现了萧条景象。
这时住在峄山“灵官殿”里的灵官看到这种情况,心想,我年年享受着峄山人民的“香火”供奉,我要对得起众多的峄山父老。于是他多次上书,劝玉帝不要再给峄山人民制造灾难,但玉帝就是不听。为此,灵官整天愁思百结,苦闷不堪。心想,自己虽有识云辨雨的本领,但碍于天规,不能把刮风下雨的消息提前告诉人们。
这一天,他正为一场马上就要降临的暴雨而发愁,忽然发现峄山上许多石洞里,迅速涌出团团云雾,一会儿便罩住了峄山的山头。远远望去,恰似给峄山戴了一顶云雾“帽子”。他灵机一动,编出了句顺口溜:“峄山戴帽,大雨来到”。这句顺口溜被山上打柴的一群孩子听见了,他们一边喊着,一边朝山下跑去,跑到村里,果然大雨从天而降。大人们感到纳闷,问孩子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孩子们说是从山上一个红脸黑须的老爷爷那里。后来,人们经过多次验证,发现这句话很灵,就把这句顺口溜作为谚语来预测天气之用了。由于有了预测天气的办法,下地劳动、外出经商可就方便多了。
一年之后,峄山一带有了生气,经济状况有了好转。玉帝看到峄山人居然可以预测雨情,心中窝了一团火:是谁泄露的天机?他越想越生气,决定派人查一查,看谁如此大胆。天兵天将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终于发现泄露天机的竟然是峄山上的灵官,便把灵官捉拿到天庭审问。玉帝对灵官泄漏天机一事极为恼火,指出两条路让灵官选:一条是灵官可以返回峄山继续做神仙,但必须剥夺他识云辨雨的本领;另一条是保留识云辨雨的本领,但要把他贬到人间为犬。灵官想了想,表示愿意走第二条路。于是玉帝就把灵官点化成了狗,仍然放逐在峄山脚下。
灵官变成了狗,虽然不能说话,但它只要感觉到天要下雨,就在路边啃起草来。起初人们很是奇怪,天长日久,人们就又总结出一条新的谚语“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跑不了”。玉帝见灵官变狗之后仍然不改初衷,继续热情地为峄山老百姓服务,深受感动,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了,于是重颁天诏:“灵官宠辱不惊,能上能下,一心为民,是个好仙,决定恢复灵官职务。”灵官脱掉狗皮,重新穿上官服,又回到峄山之阳的灵官殿中去了。
从此峄山的狗传承了雨前吃草的习惯。读罢这个“典”,我不由地想起一句名言:“重义的狗胜过不义的人”。
峄山之“典”自然少不得孟母的故事。“择邻教子”、“断织喻学”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孟母“杀豚不欺子”、“物归原主”却鲜为人知。
一天,孟子看到东邻在杀猪,满心好奇地问母亲说:“为什么隔壁人家在杀猪呢?”正为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孟母不及细想,随口答曰:“给你吃。”孟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满心期待著。
看到儿子满脸欢喜的样子,此时的孟母却不觉为自己脱口而出的话有些后悔,家里哪有多余的钱买肉呀。但孟母深知诚实对孩子品格形成的重要性,更懂得”身教胜过言教”的道理,为不失信于儿子,孟母挤出生活费,最终还是去邻居家买回来一点猪肉,煮给儿子吃。这就是“孟母杀豚不欺子”的故事。
还有一个典故“物归原主”。集市上商贾交易多,偶有东西遗落。一天傍晚,小孟轲扛着一杆秤进了家,他对母亲说:“俺玩耍归来,见一卖渔翁收摊,他走后,俺看见了这杆秤,再喊他也不见了回声。反正没人看见,咱留下今后也用得上。”孟母正色说:“不可,使不得!丢秤的人做不了生意,不定会多着急呢!儿子呀,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才是个明事理的人。”等到下一个集市日,小孟轲把秤送还给了卖渔翁。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物归原主,此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功不在禹下”的儒学大师,是和孟母的良好教育分不开的。古人云 :“孟子作圣之功,出于母氏蒙养之正”。
阅典而行,不知不觉又到了“福祐堂”。顾名思义,这是个祈福的所在。半月形的水潭中,有一口小铜钟悬挂在古钱的方孔内——游客可用货币兑换成投件“金元宝”,然后投向那口小铜钟。若中,铜钟则发出清脆明亮的响声。“铜钟一响黄金万两”,意味着要“发大财”。
我用十元的纸币兑换了五个“金元宝”,逐一投向“孔方兄”:晦气,晦气啊!我便转身欲走。这时身后传来了“福祐堂”主人的叫喊:“那位老师,拿着你的钱!”——原来我把刚才兑换后的五个硬币忘得一干二净。她笑了笑说:“你没拿走剩下钱,我还认为你继续兑换‘元宝’呢”。孟母遗风,孟母遗风啊!
“元宝撞金钟”不过是一种游戏罢了,“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且“上天不肯使你富有,其中自有他的理由”。
峄山之典不仅有“修身”的,亦有“养生”的,不妨随我再度分享一下华佗在此留下的“养生”秘诀。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医叫华佗,他常到峄山来采药。峄山脚下住着一位姓马的老太太,她也常到峄山采药。有一天,两人同时在峄山采药时相遇了。
当时,姓马的老太太并不认识华佗,她只见仙人棚西“万寿宫”东侧,有一位陌生的老汉,老汉蹲在一巨石背后在寻找什么,瞧他皓首银须,面色红润,手脚灵巧非常。顷刻,一声轰响,竟然是老汉掀翻了一块巨石。那巨石顺着山势疾滚而下,直滚到山下秦汉故道边,方被一块更大的巨石挡住,真是石破天惊。老汉却若无其事,正小心翼翼地挖土,不一会儿竟挖出一个白胖如玉的千年人参娃娃。马老太太惊呆了,她知道老汉绝非凡人,不仅力大无比,还有地下看三尺的好眼力,老年人还有如此神奇身板和目力,是如何保养的身体,这人若不是华佗还是谁?老太太上前施礼打问,此翁果然是神医华佗。马老太太惊喜之余急忙再次施礼求教,请神医赐教养生长寿的秘方。华佗慢慢站起身,缓了口气说出了八句话的秘诀:“萝卜凉甜平心火,菊花良茶通顽冥。美味三餐八分食,净身洁心倒身梦。秦帝病根千载苦,百官不识神蒜功。查清峄山石头数,百岁老人变青童。”说罢,华佗拱手告辞而去——
马老太太反复唠叨着口诀,突然领悟道: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营养全。《红楼梦》里也有一句养生秘诀“食谷者生”——这岂不是最基本的长寿之道啊!
......
峄山“圣典”枚不胜举。夕阳西下,我手捧着一本《峄山诗文选》,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嘴嚼着先贤留下的典藏。不由得哼出一首峄山“数典”打油诗:
五岳归来必看山,此间风景不一般。
莫道巍雄奇险峻,更有礼智信义传。
黄山号称天下秀,峄山小鲁产名贤。
拙笔苟胆数几典,白发颓然不汗颜。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侯子君 ‖ 摇滚山野——音乐会散记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李绪庭 ‖ 孔子去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