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山焕君 ‖ 秋燥小记

来源:本站    作者:山焕君    时间:2025-09-20      分享到:

入秋了,天气渐凉,而秋燥却悄悄袭来。我的耳朵里长了个火疖子,疼痛竟传了半个脑袋,难受的很。不得已,去了社区卫生室,医生开了一堆消炎药。我拿着药回家,翻看药品说明书,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种种副作用,心下不免嘀咕。

这倒叫我想起儿时来了。那时候,下巴、额头或是背上长了这般疙瘩,奶奶便会在夜半时分,用她的唾沫给我抹抹。抹时不许说话,神秘得很。说来也怪,第二天早上,那疙瘩便软了下来,疼痛也消了大半。我也学着奶奶的法子,往耳朵里的豆豆上抹了抹唾沫,今早起来,果然痛楚减了许多。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存着三分畏惧,七分好奇。西药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固然写得详尽,却也叫人望而生畏;而奶奶的土方,虽无科学依据,却也当真见效。这其中奥妙,怕是难以一言道尽。

生活之中,这样的小妙招其实不少。记得小时咳嗽老是不好,村里人叫这种症状为“百日咳”,奶奶就去马村镇上的饭馆要些鸡苦胆,去村里有喜事的主家也要些来,过年杀鸡时也留下来,凑够一百个,然后用它炒鸡蛋给我吃下,尽数吃完以后,喉咙便舒坦了许多。又或是被蚊虫叮咬,取几片薄荷的叶子,将汁液涂在患处,立刻不痒了,不久便消了肿。这个法子我现在也一直在用,我用花盆种了些薄荷,有时候我的孩子被蚊子咬了后,我也用这个办法来给他止痒。还记得奶奶头痛的时候就用手使劲揪眉心,直到揪出紫色的痧,头痛的症状就会减轻。这些法子,都是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虽简单,却往往灵验。

长大后凡事皆求速效,偏好那些包装精美的成药,对于这些土方,多以为落后可笑。然而有时候,这些看似简陋的方法,却能在不经意间解决了问题。当然,我并非说有病不必看医生,只是觉得生活中的智慧,往往藏在这些细微之处。

秋风起了,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我摸了摸耳朵,疖子已然好转不少。想来,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民间土方,能祛病解痛便是好的。人生在世,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如今奶奶已逝,那些她传授的小妙招,不知还能流传多久。时代变了,许多老法子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这自然无可厚非,但偶尔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许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