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井明新 ‖重温八九十年代手绘电影宣传画的魅力

来源:本站    作者:井明新    时间:2025-09-19      分享到:


9月17日,参加济宁市读书协会第363期“周三晚”全民阅读公益课堂, 聆 听熊继雨老师《手绘光影里的黄金时代——八九十年代电影宣传画创作分享》这堂课,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既被画家们手绘艺术的温度打动,也为那个年代画家们的创作情怀所触动。

毫无疑问,那些手绘宣传画(电影海报)不仅是电影的门面,更是一个时代的视觉日记,让人留恋,让人怀念。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中,电影宣传画恰好成为大众美育的隐形课堂。无数人在电影院门口驻足,不仅选择看什么电影,也在无意识中接受着美术教育的熏陶。这些画作塑造了一代人的视觉审美,影响了他们对色彩、构图和情感表达的认知。

在那个年代,画家们用笔触诠释导演的镜头语言,又注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这种二次创作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艺术化学反应。

当看到老师的授课题目时,那一幅幅历史上的电影宣传画(电影海报),便激起了我们的回忆,因为那些电影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比如,老师在授课中提到的《烈火金刚》《黄河谣》《五朵金花》《上甘岭》《党的女儿》《奇袭》等等电影宣传画,无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还有我们熟悉的电影《甲午风云》《白毛女》《董存瑞》《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开国大典》《大决战》《上甘岭》《桥》的电影宣传画至今印象深刻。

应当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平原游击队》的电影宣传画,因为它们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永远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存着。尽管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出演过不少重要影片,塑造过不少形象,比如《英雄儿女》中的团长,可是人们见到他还是叫“李向阳”,这就是《平原游击队》的影响和魅力。

当看到《英雄儿女》电影宣传画时,似乎再一次听到那震撼长空的呐喊——“我是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朗朗上口,都是大白话。不用说,这是电影《上甘岭》里面《我的祖国》插曲。上甘岭曾经是一片山地,战役结束后几乎成了平原,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程度。

看电影《刘三姐》的宣传画,就感到亲切。人漂亮,歌好听!这就是电影《刘三姐》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电影宣传画作不是对电影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另一种艺术形式进行的深度解读。如今我们被数字海报包围,它们精致完美却常常缺少温度。但是,手绘光影里的黄金时代从未真正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于每个仍然相信手工价值、尊重创作过程的人心中。

这堂课让我意识到,我们怀念的不仅是手绘艺术本身,更是那种专注、打磨、人与材料直接对话的创作状态。

202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