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雪荷 ‖ 得失守恒

来源:本站    作者:雪荷    时间:2025-07-28      分享到:


站在西苇水库的大坝上远眺,烟波浩渺中那个时隐时现的岛屿,恰如人生得失的绝妙隐喻。水位高低之间,三百亩黑土与百亩绿洲的交替变换,演示着存在最根本的法则——每一种获得都暗含某种丧失,每一次失去又孕育新的可能。

在站立的层面不同,看到的都是层次所能让你看到的某一面。站在高高的坝上,看到了是烟波浩渺,群山围绕,沙鸥翔集的美丽画面,人生辽阔岁月静好,却不会看到岛更感受不到贴近地面真实野蛮生存的艰难和困苦。也不会体会到人生还有另一面的共情和共鸣。这即是收获也是失去。这种得失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存在的平衡,而人类正是在这种平衡的张力中,以有限的选择权书写着各自的命运篇章。

得与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两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早已阐明,对立面相互包含、相互转化。《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睿智洞见,揭示了得失之间的微妙联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同样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自身的否定,正题必然引发反题,最终达到合题的统一。水库岛屿随水位变化而呈现不同面貌,正是这种辩证法的自然具现——得与失如同水位线上的两岸,看似对立实则同属一个水系。当我们获得财富时,就失去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体验与感知方式。这种丧失往往不易察觉,却真实地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结构。

现代社会的困境在于,我们疯狂追逐单向度的"得",却拒绝承认随之而来的"失"。消费主义编织的幻梦让人们相信可以无止境地占有而不付出代价。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精辟指出,消费社会通过符号制造虚假需求,使人陷入永不满是的焦虑状态。人们渴望财富带来的自由,却不愿面对财富同时带来的责任、孤独或意义的虚空。

水库的隐喻提醒我们,任何存在状态都有其对应的"水位线",膨胀的欲望如同上涨的湖水,终将淹没某些珍贵的东西。那些看似"寻常"的田地,在特定条件下恰是最珍贵的绿洲。得失的守恒律是大自然最基本的算法,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生存真相。

在得失的必然性面前,人类并非完全被动。这就是存在主义强调的"选择的自由"——虽然不能改变得失相伴的法则,但能够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这一法则。

萨特认为,人注定自由,即使在最严酷的境遇中,仍保有选择回应方式的权利。面对财富与朴素生活的悖论,每个人都可以自主衡量:我愿意用哪些失去换取哪些获得?水库岛屿时而显露时而隐匿的特性,恰似人生选择的不可逆性——一旦水位变化,先前的状态便不复存在。因此,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绝对的得或恐惧任何的失,而在于清醒认知每一次选择所包含的双重性,并勇敢承担选择的后果。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得失辩证法的深刻性在于它揭示了存在本身的平衡机制。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生态学中的动态平衡,无不印证着这一普遍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舍得"智慧——有舍才有得——正是对这种平衡的朴素认知。水库的意象之所以引人深思,正因为它具象化了这种抽象法则:自然不执着于任何一种状态,而是在变化中保持整体的和谐。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同样遵循这一法则。那些看似矛盾的生命体验——自由与责任、安全与冒险、个体与群体——无不是这一法则在不同层面的展现

站在哲学的高度回望西苇水库的隐喻,我们或许能获得一种更为通透的生活智慧。人生的艺术不在于计算得失的多寡,而在于理解得失的必然联结,并在此认知基础上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当湖水上涨时,不抱怨被淹没的黑土;当水位下降时,不轻视显露的田地。这种对存在平衡的领悟,能使我们超越患得患失的焦虑,达到一种更为从容的生命姿态——在必然的得失中,活出自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