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广文 ‖ 陪父母回老家浇园
老家最近两个月没怎么下雨了。父母在老院子内外种了点蔬菜和农作物,总想着回去浇一下。
恭敬不如从命。于是,王大粮下了班开车拉着父母和老婆孩子回了老家。
家里所分到的地已多年不种了。这院子内外的空地就成了稀罕的实验田,种上些菜就可习惯性地称之为“园”了。能种点什么,既是多年农村生活习惯的延续,也是为了寻求城区生活外的一方安宁和乐趣,更饱含着对故土的那份眷恋。与其说种了点什么青苗,不如说种下了一份念想,那就是父母能有个“理由”多回来转转,看看老屋老路,与左邻右舍见个面聊聊天。有的邻居不仅问道,你家院子里的收成都不够一趟的油钱吧。的确,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很不划算。不过,幸福有时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打开家门一看,果不其然,上了架的豆角、黄瓜叶子发黄,茄子棵耷拉着头,陆续开花的绿豆叶片也紧抱着,地里的杂草却很茂盛。大家分工负责,有的负责除草,好拔的直接拔掉,不好拔的就要用锄头干掉,不一会儿,杂草便堆成了堆。有的负责浇地,接上水管后按顺序由近及远地浇灌;水管够不着的地方,就用水桶提水去浇。
不知不觉中2个多小时过去了,已到了晚上9点半。由于忙着干活,家人没能按时晚餐,甚至连水都没来得及喝。
其实,浇园这般操作只是父母过往农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也是他们近乎半个世纪辛苦劳作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年代父母就是守着山区靠天吃饭的五六亩薄地,重复着播种、管护、收获的流程:一镢一镐地刨地松土,背朝烈日割麦子,钻进玉米棵上化肥,棉花地里打农药,挑着水跋涉数百米沟壑去浇苗,下雨前拼命抢收半干的地瓜干……他们所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熬过的夜,不计其数。父母就是靠着土里刨食、省吃俭用供养着三个孩子长大成人。这份恩情怎能忘记?
活干完了,饭还是要吃的。王大粮提出,回到城区太晚了,在途中找个地方凑合着吃点吧。父母这次均没有反对,也就意味着同意。
到了乡镇驻地,远远看到一家饭店还在灯火通明,门外还有三四桌客人在用餐。想什么有什么,这不正是及时雨吗?于是,他们停车前往。
在此就餐的都是附近村庄的,他们的声音非常熟悉。由于天热,吃饭的男士大都光着膀子,享受着三十多度高温下偶尔的微风带来的清凉,状态虽然有些粗野,但也可以理解。小狗、野猫不断地穿梭在餐桌之间,有人偶尔抛点食物给它们,一派和谐温馨。
王大粮点了几个菜、每人一碗面条,家人们吃得很开心。在温和的灯光下,他抬眼看着自家这一桌,再次体味到了幸福和责任。父母在,有老家,大粮顿觉幸福感十足,同时他也为自己践行着“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而感到欣慰。不过,看着父母满头白发时,他的心里为之一颤,也为岁月催人老而感到无奈。老人家现在已是七十五六岁,离八十岁、八十五岁甚至九十多岁,还有多少时间呢。不敢多想,唯有珍惜这越来越宝贵的时光。
期间,父亲还给母亲夹了几个滑丸子,这是平常很少见的,看来他心情很高兴。王大粮问道,饭菜怎么样?父亲应答着,嗯,味道不错。可想而知,父母在自己奋战几十年的老家地盘上由儿子请客,肯定是无比的美味。一问一答的同时,大粮在想,自己年少时,张罗着吃饭的是父母,而现在自己成了主角,就要扮演好抚老携幼的角色。对于父母,要尽孝,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好保障。人都会老,其实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对于孩子,要继续为其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并树立起努力工作、经营好家庭的榜样。这责任和担子不言而喻。
日落而作,深夜返城。园里的蔬菜、绿豆等小伙伴们,今晚喝足了水肯定能睡个好觉了。家人决定近日再来护理它们,也以此维系回老家这个念想。
传承劳动精神,赓续乡土情怀!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朱新春 ‖ 世间自古不缺爱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徐龙宽 ‖ 喝西瓜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