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才 ‖ 无声的江河——我的老师冯加盛
冯加盛简介:
冯加盛,汉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黄石市汉剧团原业务团长。1944年1月2日生于湖北黄石大冶冯家湾,1959年考入黄石戏曲学校,1961年调入黄石汉剧团工作。从师邱如意(艺名邱之林),参师王晓楼、陈津侠、夏国光、樊春来等。专攻汉剧小生,兼演生、外、末。融表、导、演、编、教、唱腔设计和艺术理论研究于一身,开创汉剧本嗓小生和本嗓小生腔先河,形成独特的发声和唱腔风格。多次荣获省市表演、剧本创作、唱腔设计奖,发表论文多篇,大小《戏曲文学剧本》多部,被业内称为"汉剧通才"。
2025年7月18日,盛夏的周五,我在广州收到了家乡冯加盛老师的大作《生命的催促》。作为学生的我比谁都清楚,这708页的专著,就是他的一辈子。
我是一口气连夜把书读完,封面前勒口的作者简介,报素怀朴,一如数十年前在课堂上的为人师表。履历里没有大奖的光环列阵,更没有煊赫头衔的加持堆叠,只有时光沉淀下的一串朴素脚印。
冯加盛老师1944年生于湖北大冶市大箕铺镇冯家湾柏树下,对于老师的简历当时年少的我是一无所知,如今想来实在汗颜,如同面对一株曾为我遮荫的老树,竟不知它扎根何处、历经多少春秋,满心都是未能走近您生命底色的愧怍。先生于引言中自陈:“始终感觉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在内心深处催促、推动,使我生命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勇往直前。”此语如沉钟入心,回响不绝。
一、艺海明灯 永铭心泉
初二那年,先生如一道沉静的光,穿过教室的喧嚣,目光落在我身上。那轻轻一点,便为我推开了沉重的梨园之门。无论日后人生旅途是否通达,这份知遇之恩,已如胎记般烙在命途里。后来才知,先生两岁失怙,一生行于荆棘,唯对汉剧的痴念,是暗夜中不灭的孤灯,照亮他穿越所有泥泞与坎坷。这份以血浇灌的痴情,足以令后来者仰之弥高。
人生最盛之二十至三十岁,本是先生艺途驰骋、锋芒初露之时,偏逢文革乱世,芳华遭厄,十年光阴,多少才情与热望,无声地折损于无谓的喧嚣。每念及先生被命运生生夺走的黄金岁月,心头便如遭重碾,徒留一片空茫的痛惜。
书中“三女儿因四万学费弃学断送前程”一节,尤如利刃剜心。然即便彼时家计如此拮据,您待我辈学子仍倾囊相授,分文不取。每周六我趋府学声乐之景,陋室之中,先生悉心指点,音符在阳光里流淌,至今历历在目。今思及此,不禁泪下沾襟,鲠塞入喉。最难忘剧团改制,前路迷茫如雾锁重江,我决意赴京赶考,素来清高、从不求人的先生,竟提笔修书,让我持信去寻他一位多年未通音讯的北京旧友。那薄薄的信笺,哪里是寻常纸墨?分明是老师向身处艺术道路深渊边缘的学生,递出的一根救命拐杖!那段时光如暖泉浸心,实为平生至珍,更是我生命河床下最坚韧的基底。
二、以身为烛 照彻长夜
如先生书中提及,湖北汉剧曾有400多年历史,出现过无数表演大师及艺术家,影响过全国几十个剧种,与徽剧合流形成了国粹京剧。它传统深厚,剧目号称八百出,表演细腻,十大行囊括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类型的人物,表演程式是如此之美和丰富,唱腔旋律是那么细腻具有魅力,只要进入了这个殿堂,就会像被魔鬼迷住心窍一般爱上它无怨无悔......
先生也提及,湖北汉剧曾经是那么的光鲜,那么的辉煌,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曾是那么具有生命的活力。如今却落到这种凋敝萧条的惨景,反差之大令人咋舌扼腕,难以相信。
于是,汉剧人心有不服,又尴尬无奈,陷入一种无比的困惑和痛苦之中,在先生感叹他的汉剧人生命途多舛之时,先生依然在与命运不屈的肉搏。文革后声带滞涩,如名琴暗哑;四十岁耳窍失聪,似天地失声;五十岁中风缠身,若舞台倾颓……苦难如影随形,先生却从未屈膝。至耄耋之年,高血压、心脏病、脑梗阻、脑白质病变等疾病沉疴在体,先生仍强撑病骨,于孤灯下奋笔疾书,只为那汉剧血脉能穿越时光的荒原,不绝如缕。这份精神,真如苍松立雪,古柏凌霜。
先生对于汉剧“一世为戏,瘁力于斯”的赤诚和真意,让未能在汉剧舞台上一以贯之的我,心中总萦绕着几分疚怀,但那水袖翻飞的弧度、胡琴悠扬的韵脚,早已如墨滴入纸,晕染成生命里不可剥离的底色。它或许未成为我毕生追逐的星辰,却化作了行囊中最温润的月光,照亮过前路,也沉淀为心口一份沉甸甸的牵挂——这便是汉剧与我的缘分,不必圆满,却已深刻。
冯加盛老师的著作《生命的催促》自2007年始到2025年出版,18年宝贵光阴促成此书。先生书房那盏孤灯所映照的,不仅是泛黄的纸页,更是汉剧传承那微弱却执拗的星火。在权利和奖项流量构筑的喧嚣围城中,先生的存在本身,便是一道沉默而锋利的诘问:艺术之根,究竟深植于何处?是闪烁的名利丛林,还是如先生这般以命相搏、以血浇灌的寂寞坚守?
三、浮名如浪 深流无声
回望今日梨园,多少目光被炫目的聚光灯与镀金的奖杯所牵引。新式的戏台搭得愈发堂皇,排场也愈发讲究,众人追逐的,是颁奖礼上的粲然一笑,是名号头衔的不断累加,是申报非遗的锣鼓喧天。艺术本真的血脉与魂魄,在喧嚣的虚名浮利之争中是否被悄然稀释、漂白?老辈如先生者,或因风云际会的时代洪流所限,或为拮据困顿的生计所绊,终是错失了那方可供他们崭露锋芒、与同侪一较高下的“华山之巅”。他们的才技如深埋璞玉,未曾有机会在万众瞩目的平台上,与高手过招、绽放光华,这般未能“论剑”的遗憾,恰似明珠蒙尘,令人扼腕。但其艺术价值又岂是几座水晶杯盏可以称量?其风骨又岂是一纸“德艺双馨”的证书能够涵盖?
先生在擅唱腔设计与理论的同时,表、导、演、编、教无一不精,博采众长,屡获各科单项奖,开创汉剧本嗓小生和本嗓小生腔先河,形成独特的发声和唱腔风格。著作《生命的催促》通过先生对汉剧声乐的系统性研究,更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汉剧今后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先生本应如今天众多的名人一样在蜗角虚名中烈火烹油,先生却始终如深谷幽兰,不为浮华所动。当红角儿们在新落成的剧院争抢着头牌位置时,先生的书房,那盏读书、写书的孤灯常明至深夜,只为将汉剧的骨血凝于纸页——这无声的耕耘,才是艺术真正的重量。
读完书第二天早晨,我与先生发信以表敬谢感怀!先生回信言道,“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是想“带着一颗心来,留下半寸草去”......平生来日不多,只求对汉剧有一丝奉献。你读懂了我,我曾有你这样的学生,颇感欣慰,谢谢你!”
读此泪眼婆娑、寸心微渺,难报师恩之万一。唯愿先生岁岁身康,痼疾渐消,心怀长悦。愿杖履所至,皆被暖阳轻抚;笔墨所及,俱有春风相随。更祈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汉剧艺术,能如您手中递出的不灭火种,穿破浮华的迷雾,终得薪火相传,光耀千秋。
我想,老师书中那句“生命如江河”的自述就是艺术人最好的注脚。真正的艺术高度,从不仰望于水晶奖杯冰冷的反光里,从不栖息于权力的魅影为艺术镀上金边。它只在那些将生命化作江河、默默奔涌不息的老灵魂深处,找到永恒的河床与流向。当先生们以骨血滋养的古老根脉的汉剧艺术被浮名蚀空,再华丽的荣衔,亦不过陈列室里一片蒙尘的虚空。
作者简介:
陈才,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戏剧创作中心主任,陈才导演(北京)戏剧工作坊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特聘专家、广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曾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并受欧洲相关国家国际教育中心邀请学习音乐剧导演。
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千人计划”导演班成员,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称号,曾担任央视岭南文化推荐官、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特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专家、广东省文化馆创作部主任;汕尾市组织部特聘文化艺术人才驿站专家。
导演戏剧作品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繁荣专项资金,2022年度“广东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并荣获意大利罗马电影节(Rome Film Awards)“最佳戏剧导演奖”、“亚洲最佳戏剧奖”、纽约国际电影节(New Yor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提名奖、欧洲日内瓦国际电影节、纽约州电影节“最佳音乐戏剧奖”、中国戏剧奖,中国音乐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导奖,“戏剧中国”优秀剧目奖、最佳导演奖、优秀导演奖、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戏曲展演优秀导演奖,全国cctv小品大赛优秀奖、中国桐乡小戏艺术节优秀导演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优秀导演奖,广东省最具价值优秀版权(戏剧类唯一)作品奖、湖北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湖南省“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金奖、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精品、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等两百多个奖项。其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播出,并被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字艺术资源库。并导演广东省旅游文化对外国际交流综艺晚会,南方电视台春晚、元宵晚会等国家及省级大型文艺活动。
撰写出版《中国戏曲学院晚霞工程——宋德珠舞台艺术》《珠光菊影》《广东省旅游服务礼仪》等,个人学术论文在《大舞台》《中国文化报》《戏剧之家》等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获得首届“富连成”戏曲国际青年学者论文大赛优秀论文奖。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胡胜为 ‖ 假如我是一名时空旅行者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诗」史丰磊 ‖ 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