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济宁」张培安 ‖ 济宁——文脉悠长弥古香
两区两水两座山,金嘉鱼台紧相连,邹城历史高千古,曲阜声名天下传。
这是笔者为济宁所辖县市区撰写的歌谣(两水:指泗水汶上,两县以泗水、汶水得名,两座山,是指金乡、微山,分别以高平山、微子山得名)。济宁现所辖11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是千年古县。拿济宁驻地任城区来说吧,任城之“任”它的名称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有全国县级名称中名列榜首。因任城是三皇五帝之首、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是伏羲氏后裔建立的古国,是我国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夏朝时,这里已称之为“任国”,或“仍国”(古代,“仍、任通用”)。因系伏羲氏后裔“有仍氏”建立的邦国,其国名便由“有仍氏”的“仍”命名国名。这就是济宁古称“古任国”或“古仍国”的由来。
古任国在历史的长河里跨越夏商周,直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中国的政体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古任国有了华丽的转身,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封建,去国置郡县。遂改“任国”为“任城县”,由此,“任城县”作为一个地方政权的名字,就出现在历史上了。这是“任城”称号最早的由来。
任城县发展到唐朝,也伴随着大唐盛世出现了一个盛世任城,让我们走近历史纵深处,看看寄家任城23年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是怎样赞美任城的,他说这片古土为“风姓之后,国为任城,盖秦之古县也”,点明了秦朝已置任城县,说这里是“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赞美任城在鲁境的地位为“鲁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任城其冲要”。赞美任城县城“地博厚,川疏明。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
历史的史书翻到了金元时期,济宁的政治地位出现一个千年不遇的跨越:那就是设在巨野的济州迁居任城。
历史上的济州,因济水、大野泽水路交通的便利,是当时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公元1150年,也就是金·天德二年,汹涌的黄河溃破决口,滔滔黄水如饿虎扑向人间,无情地淹没了巨野的济州,灾民啼饥号寒、托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迁散于嘉祥、金乡、郓城。黄河将济水水道淤浅,航运停止,从此,盛极一时的济州,不得不迁往巨野以东地势高亢的城市——任城,即现在的济宁了。济宁成了济州、任城县两级衙门会同一隅的城市了。
济州迁居济宁,提高了济宁的行政地位,但由于战乱和灾荒,当时的济宁发展滞缓。但是不久,历史的机遇又一次光顾济宁,1283年以后,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杭州到北京,济宁在当中,大运河为济宁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在全长1800公里的大运河的滔滔碧水的滋养下,从此,济宁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
在古代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封建王朝视京杭大运河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而济宁恰恰位于大运河南北之间的咽喉之地,是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一片热闹繁荣景象。
运河流水千古流,流到济宁古渡头,画里帆船江南来,船到码头货到州。这是济宁码头水乡缤纷图。
十里人家两岸分,酒楼歌馆相映闻,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拥人。这是济宁运河两岸如画的夜景图。
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青红帮、一贯道、拆白党、白相人、小偷流氓、妓女骗子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这个水旱码头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
大水漂济州,济州移任城,人往高处走,济州变济宁。
公元1271年,济州升为济宁府,济宁之名从此辉耀在中国大地上,济州——济宁名称的变换,是济宁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见证,虽然一字之差,凝聚着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和企盼。1279年,济宁府又升格为济宁路,辖三州十六县,这是济宁管辖区域最广最大的时期。
明清时期,大运河把济宁推向了巅峰:
济宁驻扎有管理运河的河道总督衙门(兼管黄河事务)被誉为“运河之都”。
济宁南旺有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分水枢纽工程,这是600年前济宁人智慧的一道闪光,被誉为运河上的“都江堰”!
济宁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是运河沿线上对外商贸的7大商埠。
是全国10大药材市场之一。
是山东省三大纺织中心之一。
是山东省烟草集散中心。
济宁城区有3塔7寺18阁72衙门。
有全国各地商人建立的会馆10余处。
有苏州似的私家园林30余处,被誉为“江北小苏州”。
有各类民间神灵、运河河神庙宇近百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运河的滔滔碧水养育了济宁人。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赞美济宁: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读书上进的济宁人,历史上人才辈出,诞生、生活且与济宁关联的如黄帝、伏羲、孔子、孟子、曾子、微子、张良、灌婴、匡衡、王粲、李白、李道宗等文化星群,在济宁历史长河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历史上的科举取士,从唐朝到清末,济宁籍考中文武状元11人,明代,济宁籍共考取进士158名,清代,考取进士201名。济宁州历史上出了4名状元,金代一名,清代3名,清朝近300年间全国114名状元,山东省7名,济宁占3名,可谓比例之高。
北洋军阀时期济宁出过两任国务总理,一个潘复,一个靳云鹏,且靳云鹏的母亲曾是潘复的奶母,都说靳母命大福大造化大,一对奶子奶出两个国务总理。一个济宁州出了两个国务总理,位居国家中枢,煊赫一时,令济宁在当时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一代繁华成过往,今朝济宁更风流。
改革开放的大潮,济宁在历史的岁月中脱胎换骨,在中国梦的追逐中再创辉煌!如今济宁在同类城市中文化卓然,独领风骚。
济宁汉碑之多,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70余块汉碑中,济宁市就有39块,因此 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誉。
济宁是全省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市。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4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济宁是全省老地名保留最密集的市。在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大开发中,济宁有幸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基因--老地名,当你走近济宁的老城区,财神阁街,文昌阁街,察院街,考院街,三皇庙街,玄帝庙街,关帝庙街,牌坊街、鼓楼街等告诉你这个城市的历史悠久,古韵悠悠;竹竿巷、打绳巷,打铜巷,大油篓巷,瓷器胡同,皮坊巷等名称告诉你这个城市曾经的商业繁富,生机盎然;皇棚湾,皇营,龙行路,御米仓街等名称告诉你这个城市帝王多次眷顾,皇风犹存;翰林街,青莲胡同,陈家胡同、戴家口街、文家街等这些以名人得名的街道告诉你这里曾经的闻人辈出,文化灿烂……
济宁是国际湿地城市,是中国北方河流最密集的城市。建成区有8大河流弯曲回环,周边有12个湖泊湿地公园,城市怀抱里有个诺大的湖泊--太白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淼。该湖整体形态犹如女性的子宫体,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就像胎儿生活在母体中,温暖、湿润、安全、温馨。太白湖--一个巨大的文化容器,使济宁内涵丰富,品质高雅!
济宁大运河航运能力位居运河沿线12个港口城市第一,是国家确定的6个主枢纽港口城市之一。济宁市规划建设的港航黄金水道,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运作,一体化推进“港口、物流、贸易”融合发展,是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已形成3大亿吨级港口群,5个重点作业区,6大百亿临港建设园区,如今一幅从线型到网状,从平面到立体,水陆铁航,立体互联,多式联运,货畅物流,通江达海,东西互济,南北通达,会通全国,融接世界的港航大物流框架已经拉开,千吨巨轮,首尾相接,扬帆长龙,浩浩荡荡,水上列车,飞奔竞渡的物流缤纷图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济宁的宣传语旗帜文化定位应改写为:伏羲遗墟,孔孟故里,运河之都,港航强市,湿地乐园,文旅圣地!
四海绵历古任国,万商往来壮济州。
文化强,国运强!文化兴,国运兴!
济宁文脉古远!济宁风华绝代!
济宁美哉,济宁娇哉,济宁壮哉,济宁福哉,济宁乐哉,济宁快哉......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赵海涛 ‖ 老一中广场羊汤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王陈陈 ‖ 旧木凳上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