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人物」商海蠡测 ‖ 张怀森同志二三事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5-07-04      分享到:


昨天在济宁市读书协会的名牌栏目--“周三晚全民公益课堂”上,我和书友们聆听了济宁市张山水泥厂原党委书记、厂长,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济宁市劳动模范,济宁市委讲师团成员,济宁市读书协会名誉会长,济阳街道“韵和之声”红色宣讲团指导员张怀森同志,为庆祝建党104周年而精心准备的一堂党课--《学习新思想珍惜新时代》。

张怀森同志从建党历史开始讲起,从历史回顾、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从衣食住行和平安中国五个评价维度,号召大家学习新思想、珍惜新时代。

一个75岁的老共产党员,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娓娓道来,完全脱稿,如数家珍,如对亲人。不仅有历史的回顾,有理论的宣传,更有结合自己所见、所感的生动案例。归结到一点:共产党一路风雨领导人民走到今天,不容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场听众无不被张怀森同志对党史的熟悉程度,对中共二十大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对新思想新时代的觉悟深度所感染,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是大家对怀森同志最高的褒奖和敬意。

在演讲开始前,张怀森同志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历时38天,亲笔书写的两大本我的《诗说<史记>》笔记,对我本人以“才华、精神、人品”六字作了概括。这不禁让坐在台下的我感到汗颜!

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我和怀森同志相识的时候,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已是一个头童齿豁、慈眉善目、身体胖大的老人,和我想象中的那个叱咤风云、精明强干的济宁市著名企业家相比,早已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了。但在有了两次一起吃饭的经验后,我就发现他是一个见过世面、深藏智慧的人。

他好请客,每逢重要时间节点都要请杨子老师安排十七八位读书协会的核心成员聚餐。在餐桌上,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讲话思路清晰、纹丝不乱,把场面控制的都恰到好处。

记得是4月30日晚上,他请客。我给他带去了我的新书《诗说<史记>》,他手捧这一册500多页沉甸甸的新书,非常高兴,当场表示:我争取两个月内抄完这本书!并在7月1日前再请客。怀森同志的话,瞬间把当晚的宴会氛围点燃,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了主要话题。

5月3日的傍晚,我正在金乡老家陪母亲,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的来电,有个声音在电话那头说:我是怀森,从郭玉会长那里要的你的电话,我告诉你,现在我已经在抄《诗说<史记>》了,争取在7月1日前抄完!啊!原来认为是酒后的一句戏言,没想到老人真做起来了!一直到6月9日,我收到了张怀森同志的如下短信:贤弟,昨天我抄完了您赠送我的宝书,共用了三十八天,很有感受和收获。通过抄写这本书,我深深敬佩你的才华、精神和品质,永远向您学习。读过短信,我的血瞬间被点燃了。这是对学习怎样的一种虔诚态度啊!这是一种对知识怎样的精神追求啊!我回复到:谢谢老兄!像你这样的学习精神的人不多!向您致敬!

今晚,当我在周三晚公益课堂上,手捧着张怀森同志回赠的两大本《诗说<史记>》笔记时,我感到捧着的是一颗38天执著探索历史的灵魂,是一颗滚烫的热爱学习热爱知识已诺必践的心。我不禁脱口而出:如果我们的书友能有张怀森同志对党史的理解,对新时代精神的把握,我们的党就会更有战斗力;如果我们的书友能有张怀森同志的学习劲头,我们读书协会将会更上一层楼。让我们向张书记致敬!

后来才知道,怀森同志出生于1950年,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从1966年担任生产队长起,一干就是十三年,直到1979年。生活的艰难磨练了他、塑造了他,但生活的尘土难掩金子的光彩。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来,张怀森和同志们一起创办了后来闻名遐迩的张山水泥厂。还是艰苦创业的那股劲,还是舍我其谁的那股气,张怀森带领大家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成山东省明星企业和济宁市的支柱企业。

怀着农民对毛主席淳朴的爱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崇敬,张怀森把毛泽东思想引入企业管理,打造了别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红色文化成为了张山水泥厂的标志。这种思想轨迹与河南南街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怀森特出的地方在于:在全国乡镇企业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的大环境下,他果断选择了保留集体企业的身份并在退休的年龄全身而退。能在巨大利益面前的作出这种抉择的人不多,这说明了他的视野高度与思想深度。

可能是从小所受的教育,他对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感恩的心,并坚持不懈的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能是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够,他对知识对书本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一种虔诚的学习和敬仰的心态,并把这种心态化为不断学习的精神动力。

从一堂党课我们看到了怀森同志超凡的智力和对党深沉的爱,从两本手抄的笔记我们看到了怀森同志对知识的崇敬和渴望,从已诺必践舍我其谁的态度我们看到了怀森同志侠士的品格,这些都是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一个初心不改不断学习的老人的必备素养。

张怀森同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