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德显 ‖ 战友重逢的日子

来源:本站    作者:李德显    时间:2025-07-02      分享到:


四十多年后第一次战友重逢,令我兴奋不已。在接到通知的几天时间里,心里就盼着、念着,期盼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早日到来。


战友们能取得联系,除靠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外,还要靠有心人的精心运作。那是2017年的岁尾,河北涉县的几名战友靠珍藏四十多年的战友花名册,利用外出工作的机会,联系到几个省市的部分战友,建立了“北京卫戌区警卫十团四连战友群”,而后又靠这部分战友相继找到了60多名战友。在战友群里,大家每天问候,发视频、发照片,畅谈分别后工作学习情况、谈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美满。时间一长,战友们就萌生了见上一面的想法。大家商量来商量去,一直认为还是去河北涉县为好,因为群主是涉县的学军,那里战友多,筹备起来也较为容易。

2018年春节刚过,涉县的战友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制定方案,联系景点,安排车辆、食宿酒店。方案经过战友们的几次修改和完善,最终选定在春暖花开的四月,举行第一次战友会面。

从济宁到邯郸只有早8点的一趟公交车,我怕误点,早早地来到车站等候。一路上,我无心留意车窗外的美景,脑海里总像过电影一般,不自主的回忆起部队战友们摸爬滚打、出操训练、站岗执勤的画面,那种久违了的战友请、战友爱在我心中燃烧起来,那熟悉战友声音,记忆中的战友相貌,不时地在我脑海里闪现。知识渊博的指导员,沉稳干练的老连长,爱兵如子的老排长,还有从剧团入伍会翻跟头的周彦林,会拉二胡的周班长。心里说,不知见了面还能认得出他们吗?想到这些,我曾在车上笑出声好几次,引得其他乘客投来诧异的目光。

涉县在邯郸西部的太行山区,学军战友怕我路况不熟,毕竟上了些年纪,又是一个人前往,曾两次询问我的行程情况,并说安排专门的辆接站。下午四点,公交车刚刚到达邯郸,战友薛彦平就打来电话说,“你在车站门口等我。”他怕认不出我来,还问我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提着什么样子的包裹。我心里一阵感激,涉县战友为这次聚会安排的如此细致和周密,也一定让参加这次聚会的战友们肃然起敬。

接站的面包车上,见到了从北京来的魏宗国排长、刘源明参谋、严定平战友,还有河南来的周晓军战友,如果不是薛彦平战友介绍,还真的认不出他们来哩。当年天真浪漫的帅小伙,如今都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四十年的时间固然一闪而过,但岁月的年轮怎么如此之快侵蚀曾经熟悉的面孔?对,我们老了,模样变了,永远不变的就是血浓于水的战友之情,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下榻的是涉县龙山宾馆,这里来自九个省市的30多名战友,他们也在等候着每一位战友的到来。下车后,战友们相互拥抱着,手拉手的交谈着,眼含热泪的对视着,那种激动地心情真是达到了极致。南京的刘晓水班长一眼认出了我,因为他是把我领进部队认识的第一位老班长,他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仍显现出部队时期的火热之情。新兵下连时我的第一任排长燕东荣也拉着我的手说,“都老了,快认不出来了”。

晚上,涉县战友为这次聚会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涉县战友代表致了欢迎词,连首长作了讲话,随后就是相互敬酒,瞬间整个接待大厅沸腾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一次次推杯换盏,把四十多年的分别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夜我失眠了。我仿佛看到了老排长、老班长给我深夜盖被子的身影,仿佛听到了训练场上杀气腾腾的呐喊,仿佛领悟到了遇到困难时老指导员、老连长的谆谆教诲,仿佛感受到了生病时战友们端饭倒水的陪伴。记得新兵连时的第一次站岗,是刘班长怕我胆小陪伴了我两个小时;还记得家庭遇到挫折时老班长一次又一次的促膝谈心。

战友情胜过同学情、同事情,甚至胜过家庭的亲情,这种情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体会到。我记得刚当兵时,连队被分到农场工作,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参加劳动,难免有些体力不支,挑着一担稻苗,和电影里的银环一样歪歪扭扭的摔在了稻田里。晚上,副指导员史本绪找到我说,连里知道你能写绘画,决定交给你一项更重要的任务,让你利用场部的广播办个广播站,每天把场里的好人好事宣传出去,给战友们鼓劲加油,这比你直接参与劳动要强的多。接到任务后,我即当记者,又当编辑,还兼任播音员,由于习惯了鲁西南的方言,常把“抱小麦”读成“抱小妹”,笑得战友们前仰后合。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这话一点也不假。在这所大学校里,人人都能各尽所长、各尽所能,没有相互看不起嫉妒心里。连首长得知我喜爱写作和美术,在学校又有善写黑板报和宣传栏的经历,就让我和刘班长担任起连里编排黑板报的任务,而刘班长又写的一手魏碑好字,再加上我的美术的编排,每期黑板报都编排的很有特色,还得过燕山石化黑板报比赛的优秀奖哩。

我喜欢散文、小说写作,虽然写的不成体统,但连首长总是让人把我这些不成体统东西带到团里,让专业人士把关修改。1979年团里举办通讯报道学习班,有幸得到了新闻干事任保国的专业指教,也有幸成为报道组的一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当年十多篇文章分别在《燕山石化报》、《战友报》、《北京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同年底得到了师政治部的表彰奖励。也正是有这些在部队学习和锻炼的经历,退伍后以我几篇在《大众日报》发表的文章,被县委宣传部聘为专职报道员,还加入了济宁市作家协会和山东省作家协会,让我有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攀登的机会。

1972年底,我以联中前六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1975年底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那段不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年代,在部队这个大学校里学习锻炼,的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带着这一梦想报名应征入伍,谁知入伍后的第二年国家即恢复了高考制度,但由于受部队高考名额的限制,失去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那时,我也曾为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后悔过,但令我骄傲的是,部队的捷径学习和锻炼,使我的爱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展现。

首长情、战友爱伴我度过了这个不眠之夜,部队的生活的再现,让我本就不平静的心荡起阵阵涟漪。


起床了。战友们用罢了酒店准备的丰盛早餐,便开始了新一天的行程。

涉县旅游景点很多,但涉县战友为我们聚会精选的几处景点,真可为是煞费苦心,每一处都震荡着旅游者的心灵。在全国最大的祭祖圣地——娲皇宫,我们领略了女娲抟土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特别是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娲皇庙令人叫绝。这是一个三层的阁楼建筑,一层深埋悬崖,二层与悬崖体有缝隙,三层阁背与山崖用铁链相连,彰显了北齐能工巧匠的巨大智慧。

八路军129师纪念馆,把我们带入到炮声隆隆的抗日战争年代,将士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拼杀的场景浮现在我们面前。刘伯承、邓小平故居的小院里,简陋的两间土房,室内一张简易的木板床,床上摆放着摞着补丁的被褥。正是这样两位伟人,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与日寇拼杀,谱写出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万勇士出太行的壮丽诗篇。

据讲解员介绍,八路军的官兵一致、拥军爱民,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天不亮,官兵们就把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夜晚和群众一起推磨轧碾。为了解决当地旱情,129师三千官兵开山劈岭,邓小平带病搬石头、运土方,带领将士奋战一年半,挖渠27华里,引漳水到赤岸,实现了赤岸村的自流灌溉,这条水渠后称“将军渠”。将军渠环绕的山岗名曰“将军岭”,这里埋葬着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17位将帅的骨灰,战友们在将帅们的铜像前三鞠躬,重温了入党誓词,战友们纷纷表示,要发挥余热,决心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9师故地的一山一水都是爱国教育的大课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砥砺人们奋发前行的助推器,谁来到这里都会为129师的故事而动容流泪。战友们感叹:真的不虚此行啊。

在涉县战友的带领下,我们还体验了红河谷的惊险与刺激,响石岭的奥妙与奇特,五指山的宏伟与壮观;让人记忆最深的是那蜿蜒曲折“天路”。这条天路串联接四个乡镇,七个行政村,十多处旅游景点,全长20多公里,144道弯、76道坡,最高处海拔1200多米,天路修建在山脊顶端,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山巅之上,行驶在上面,仿佛穿越在于云端。当你登上山脊小长城,远望群山连绵、峰峦叠嶂、祥云环绕,好一副震撼人心的美丽画卷。我看了一下“天路”建设简介,这条山路竟是万名党员干部参与,义务出工,奋战六个月建起的天堑通途。他们的壮举,被称为新时代的“新愚公”,这不正是“将军渠”劈山开岭画面的再现吗?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折射出涉县人民城乡建设的创业精神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气魄。

战友们都有同一种感觉,来涉县旅游,不仅仅是浏览太行山的自然美景,更是一次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和洗礼,是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融合体验。


在战友重逢的日子里,谈论较多的是连队的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

据连里老首长讲,我们连队曾是北京武警总队二支队第七分队,担负着天门广场、历史博物馆和公安部的警卫工作。1972年林x事件,部队作为机动分队调入401原子能研究所,并侧应x机场的机动任务,事件平息后,并入卫戌区警卫四师第十团四连,1978年底调入北京燕山石化担任警卫任务。

四连有着军事过硬、敢打必胜的光荣传统。那是1979年的二月,中越反击战开始前期,连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战友们在电视上看到越寇侵犯我领土、杀害我边防军民的视频时,个个怒目园睁,纷纷表决心上战场杀敌。连长刘加良心平气和的说,越是这个紧要关头越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守卫北京,保护好国家机关的安全。再就是要苦练杀敌本领,时刻保持战备状态,随时准备上前线杀敌。正是这种敢打必胜、拼命三郎的精神,激励着四连官兵的言行,1979年和1980年的两次卫戌区警卫部队军事比武考核中,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连队警卫工作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定点执勤,又要完成外事任务,还要完成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为了更好的完成警卫任务,上级专门为连队配备了40多套工作服和普通便装,正常执勤着军装,外事任务着便装。有时战友们刚刚在执勤点下岗,又要承担外事警卫任务,经常日夜连轴转。但战友们从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每次完成任务都得到燕山石化外事部门的好评。

1980年的春节,是四连战友们最难忘的一天。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华国锋主席刚从朝鲜访问归来,要来燕山看望节日期间工作在第一线的干部、职工,得到这一消息后,团司令部领导专程来到四连,同四连首长连夜部署警卫和安保工作。

大年初一早晨,全连指战员除正常的执勤点外,其余战士全部身着便衣分布在各执勤岗位。在燕山接待处,华主席听取了燕山领导的简要汇报,接见了在燕山工作的北京市劳动模范,担任警卫任务的五名战友也有幸参加了接见,华主席握着大家的手说:“春节好”,同志们说:“华主席好”。而后连首长和几名战友随从警卫,直至华国峰主席完成视察行程。中午,华国锋主席还与干部职工一同吃了节日水饺。

华国锋主席身着朴素、和蔼可亲的面容,给战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讲到这些,战友们的脸上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1980年末,部队首次裁军整编,四连所在的二营竟在裁剪之列。接下来的便是取消番号,人员退伍或分流此时,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热泪盈眶,他们舍不得有着光荣传统的四连,更舍不得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的战友们。面对突如其来的裁军现实,四连坚决服从命令,不讲任何条件,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和撤并后的善后工作。

战友们几乎同时段离开四连。从此卫戌区警卫十团四连的称谓,永远定格在战友们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