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冲 ‖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来源:本站    作者:王冲    时间:2025-07-01      分享到:


七月的风,轻轻撩动《诗经》里“流火”的诗句。当星辰在天际沉落,南湖红船上那一点烛光,宛如希望的火种,在百年的旷野之上熊熊燃烧,渐成燎原之势。

蝉声喧嚣,将日光纺成一张细密的网,铺洒在庭院之中。青石板上,阳光如碎金般跳跃闪烁。无数个七月的光影在此叠印,那些被汗水洇湿的信笺、旗帜上尚未干涸的热血,随着蝉翼的震颤,愈发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祖父记忆中的运河,在七月总是翻滚着浊浪。纤绳深深勒进他古铜色的脊梁,船工的号子被河水浸泡得喑哑无力。“七月流火,无衣无褐……”祖父皱纹里盛满了古老的叹息。直到灰布军装如潮水般沿河岸漫卷而来,渡口老杨树下,“分田地”的呼喊震落岁月的尘埃。那个袖口磨出毛边的战士,把最后一口炒面喂进孤儿干裂的唇间,又在河畔弯腰埋下第一粒星芒。如今,这星芒已长成能遮风挡雨的擎天绿荫,也悄然落进我的胸口,在三月柳绿时节破土而出,向着天空生长。

南湖之上,红船静静停泊。阳光洒在船身的题字上,仿佛熔铸了一层金色。涟漪轻叩船舷,1921年的低语在水波间悠悠回响。木桌温存,瓷杯静默,每一道木纹里,都镌刻着开天辟地的密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狭小的十丈船舱,却盛满了足以燎原的火种。这火种,映照出我那些奔走的日夜、学习时不灭的灯火、倾听民意的专注、攻坚时刻紧握的双手。在细碎的沙砾中,我努力淘洗着初心的金光。

栀子香浮动的校园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的楼宇中、机器轰鸣作响的田野上,处处都有七月丰沛的面孔。在党史馆柔和的微光下,我隔着玻璃,触碰那些泛黄的物件——用米汤写就的党章,在碘酒涂抹后,字迹如同黑暗中挣扎生长的嫩芽,骤然显影。电子屏闪烁交替,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洪水中,人们筑起移动的人墙,那就是坚固的堤坝;烈焰里,逆行的背影宛如迎风的帆;危崖边,有人纵身一跃,将生命熔铸成最后的誓言。“士不可不弘毅……”千年的箴言,在七月的熔炉里,锻造出新时代的脊梁,在镰刀斧头的映照下,深深扎根,抽枝散叶。

昨夜,骤雨初歇。李大娘的轮椅停在石榴树下,她的银发上缀满如碎钻般的雨珠。她颤抖着指向崭新的党旗,缓缓说道:“那年…用被面缝的旗,针脚歪歪扭扭,却让我们泪流满面。”此时,石榴花如鲜血般,滴落在“党史学习”的海报上。我突然彻悟,七月,它早已超越了单纯月份的意义。它是我们骨血深处的年轮,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惊天霹雳,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柔藤蔓,是“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实基石,是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根系。

此刻,我立于七月的门槛之上,流云在湛蓝的天空中写意作画。远处传来清脆的铃声,一群孩子奔跑着,书包上的红星随之跃动,飘扬的红领巾在风中燃成一片跃动的火苗。祖父在河畔埋下的种子、南湖船身漾起的波纹、米汤里显影的笔划……时光从不会辜负坚定的信仰。七月的流火,终将淬炼成秋日田野里耀眼的金浪,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涌不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折射着太阳的光谱,愿以毕生的晶莹,去续写那永恒的赤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