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丰家雷 ‖ 看《三国》说开会

来源:本站    作者:丰家雷    时间:2025-07-28      分享到:


开会,就是若干人聚在一起议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记载人类开会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原始部落的人们聚而议事的传说和典故,可见多少年来开会早已是人们生活中的寻常事。

现代社会,开会更是人们汇集智慧、凝聚意志的过程,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时下不少地方尽管会议很多,号称“会海”,不少人被戏称为“会贩子”,但不少会议仍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近日,看电视剧《三国》中就有不少开会的场景,仔细琢磨还是挺有意思的,也颇受启发。

01

开会就要集思广益

单把“会”字拆开来看,是“人”加“云”,就是说开会要敞开言路、察纳雅言,要让人说话。怎样才能让人说话呢?那就要讲民主。从历史记载来看,魏、蜀、吴三国的会风各有不同。

先说魏,曹操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鼓励大家建言献策,让部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开会时,曹操也总是能做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使形势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还有一点值得称赞的是,曹操在开会讨论军国大事时从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束缚下属的思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是讲民主的,甚至还可称之为“大民主”。

再看东吴,每次开会时,孙权倒是没有忘记长兄孙策的嘱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对其他谋臣的意见和建议就有些不太重视,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小民主”。

到了刘备这里,就基本上看不到其他人的影子,成了诸葛亮一个人的“独角戏”了,每看到这里,我都觉得诸葛老先生就像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的小队长在那里派活,那些将领只是遵令执行罢了。

看来,如果搞“一言堂”,动不动“就这么定了”,开会时只能他自己说,别人只有听的份儿。这种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会”,充其量也只能叫做“听会”了。这样,开会就会完全沦为一种形式,当然也不可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的决策也不可能科学、正确。同时,开会的过程也是培养锻炼下属的过程。曹操集团开会时,所有人都能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个人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高,最终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可谓是“谋士如云,战将如雨”。而蜀国的命运完全系于诸葛亮一个人身上,其他人根本不用动脑筋思考,有时甚至是诸葛亮事先给属下几个锦囊,到时候只要拿出锦囊照办即可,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被动局面。

因此,会议主持者要善于充分调动与会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热烈、活泼、生动、轻松的气氛,把会议这壶“水”真正“烧开”,让“头脑风暴”发挥到淋漓尽致,让各种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升华,在此基础上再“交换、反复、比较”,进而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形成全面、严谨、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02

开会就要注重听取不同的声音

开会需要与会者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只有一种声音,不能叫做开会议事。会议具有博弈性质,开会过程必然表现为各种意见的交锋,在权衡和分析中得出符合实际而又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确结论或者方案。一个讲民主的会议,它的结果一般来说是有某种不确定性的,而且常常是不以会议主持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要想开好会,尤其需要会议主持人正确对待不同的声音。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这是当领导威信高的体现。在曹操准备北征北郡乌桓的时候,就有部将劝道:“现在如果发兵去攻打乌桓,孤军深入,战线太长,而南方还不稳固,刘备必定会劝说刘表袭击我们的后方许昌,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变,悔之晚矣”。曹操对此意见很重视,但在反复权衡之后,他坚持了打乌桓的计划。等他胜利归来之后,对那些先前劝谏自己的属下,不但不加训斥,反而给予厚赏,这样就使下属敢于建言献策。反观袁绍,官渡之战前开会讨论时,许攸主张打,田丰主张不打,最后袁老板拍板决定听从许攸的建议,田丰再三苦谏,不但没有说服袁绍,反而惹怒了他,要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掉田丰,后听从刘备力劝,才把田丰拘押投入大牢,准备胜利归来后再作惩罚。当初战失利后,袁绍又听信郭图的谗言,扬言等战胜曹操后定要严办许攸,逼迫许攸投靠曹操,导致官渡之战大败。可见,听取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意见,多么重要!

03

开会就要善于做出决断

开会的目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而不决不能解决问题,盲目决断则会贻误工作,都达不到开会的目的。所以说,如果说多谋是开会的过程,善断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佳结果。袁绍遇事也召集开会商议,当时他的手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三大谋士田丰、许攸、郭图都有匡时济世之才,而袁绍却是个志大才疏、优柔寡断而又刚愎自用之人,开会时在谋士的争议声中,经常摇摆不定,最后任意采纳一个人的主意,或者干脆谁的主意都不用。这样,会议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孙权、曹操则高明得多,他们总是能在众说纷纭中找到最佳的方案,予以采纳,最终拍板决定。赤壁之战前,东吴面对强大的曹军,众臣言战者少、言降者多,就连孙策留下的信臣张昭也说“不如且降之以图后计”。面对众臣,孙权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周瑜跟他分析了双方形势、战与和的利弊,他决然挥剑斩案发出了“有再言降者,如此案”的命令,确保了上下一心共拒曹操,最终孙刘联手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所以,决策者要善于从不同的意见中,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最佳方案,形成科学决策,尤其在各方意见不一,甚至激烈争辩时,更要炼就“火眼金睛”,找到最优方案,果断拍板,做出正确决策。

04

开会就要注重实效

会议有很多类型,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永远比形式更重要。解放战争时期,就有“共产党的会多,国民党的税多”的说法。我们也经常从影视作品和当时的老照片中看到这样很有意思的一幕:国民党将领开会,都统一着装,一律戴着雪白的手套,会前都要起立给蒋介石敬礼表忠心,宣誓效忠党国,把锃亮的皮鞋跺得叭叭响,坐下后又整齐地把帽子排成一条直线,开会过程中气氛也很庄重严肃,大家也都是挺胸收腹、正襟危坐,发言中不少人长篇大论,时局变化、自然条件、战略战术都有涉及,当然空话套话更是少不了。而共产党将领开会,有时就是在树下、河边找个石头围拢而坐,人多时还要或倚或靠,开起会来总是直奔主题,会议过程中展开热烈讨论,然后做出决策。同样是开会,国民党更注重形式,共产党更注重内容。

其实,过分注重形式,对内容的关注必然就会减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共两党在开会上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党的前途命运。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时下,一些地方大会小会层出不穷,以致有的电视新闻成了“会议新闻联播”,一些常参加会议的同志也成了电视“明星”,好像是为开会而开会;有的开会时的繁文缛节令人眼花缭乱,与会领导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会议好几位领导先后“作重要讲话”,最后主持人还要“再强调几点”;有的同志开会只顾埋头念稿子,从头念到尾;不少讲话总是“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加强领导”这一套,正像有个小品讽刺的那样:有人尽管没去开会,照样能把领导的讲话要点说得一点不差。久而久之,这种会议讲者口干舌燥,听者恹恹欲睡,材料华丽精致,会场烟雾缭绕,试想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还能有什么效果?

开会开会,开了就要让人“会”,就得让人领会、学会,就得让人明白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因此,要想把会议开好,就必须努力戒除不必要的形式和套路,去掉无实际意义的客套和礼节,少一些庸俗做派,多一些务实气息,讲一些实际鲜活的语言,提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让人好懂、易记、会做,最终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从而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也只有这样的会,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的大会、成功的大会”。

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