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三车半 ‖机器人养老:从情感陪护到失能照护,我们离全面普及还有多远?

来源:本站    作者:三车半    时间:2025-07-15      分享到:


一场跨越技术鸿沟与成本壁垒的银发革命,正悄然改变中国养老模式。

清晨七点,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李奶奶刚睁开眼,一句温柔的问候便从床边的“裴裴”机器人传来:“昨晚您睡了7小时23分钟,血压正常,今天室外温度适中,适合散步哦。”

随后“裴裴”的大屏幕上弹出孙子发来的早安视频。这位拥有92%情感反馈准确率的机器人,自2025年3月入驻福利院以来,已成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情感陪伴难题的创新样本。

与此同时,南京的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亿嘉和展示的具身智能康养人形机器人正为模拟老人进行医嘱宣导和智能送药;青岛老博会上,拓普智造的优得护机器人因实时跌倒报警功能获得多位老人点赞。

这些场景勾勒出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技术突破与场景验证同步推进。

01 技术突破,养老机器人已从概念走向应用

具身智能技术正推动养老机器人跨越理论边界。在2025年7月10日重庆举办的具身智能生态大会上,“裴裴”机器人展示了五大核心功能突破:情感陪护、健康监测、数字素养提升、娱乐休闲服务、生活指南社区。

其核心技术在于多模态情感大模型,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与AI心理学的融合,实现“有表情的陪伴”。

而行动辅助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在深圳养老机构的应用中展现出惊人效果。龙岗区“外骨骼机器人体验日”中,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实时感知使用者运动意图,精准提供10公斤助力支撑,成功帮助腿部肌力衰退老人降低30%的行走能耗。

在医疗级应用层面,手术机器人取得关键突破。亿嘉和旗下佗道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借助华为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已能实现伤口精细缝合等复杂操作。这类技术为未来家庭医疗机器人打下基础。

情感交互与行动辅助的融合,正重塑养老服务体系。马上消费常务副总经理蒋宁透露,其养老机器人研发计划包含三个阶段:通过仿生大脑解决健康生活问题、构建失能失智帮扶系统、最终实现情绪感知与机器臂结合的全面介入。

02 普及之路,三重障碍亟待突破

尽管技术前景光明,养老机器人的全面普及仍面临现实壁垒。

成本问题首当其冲。当前市场上,基础陪伴机器人价格约2.3万元(上海试点价),而高端护理机型售价超过百万元。虽然部分城市提供30%购机补贴,将回报周期缩短至8个月,但对普通家庭仍是沉重负担。

技术成熟度仍需提升。情感交互领域,当前系统误判率约4.3%;在物理操作层面,即使喂食等基础动作成功率已达99.7%,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复杂家庭环境中的实时感知与决策能力,是研发人员正在攻克的难点。

老年群体的接受障碍更不容忽视。调研显示超过40%的老年人存在操作障碍,界面复杂、功能命名专业度过高等问题亟待解决。青岛老博会上,王阿姨对优得护机器人的肯定——“想孙子时直接按一下”——恰恰说明简化操作的重要性。

03 时间表,阶段性普及路径清晰

综合技术演进与政策推动,养老机器人的普及将呈现阶段性特征:

2025-2027年(初步普及阶段):情感陪伴与健康监测机器人将率先进入家庭与机构。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开展的三年试点计划**要求:居家机器人完成200户家庭验证,社区机构类完成20个场景部署。深圳更计划在此期间落地50个十亿级应用场景。

2028-2030年(深度应用阶段):专业护理机器人迎来爆发。针对失能老人的辅助移位、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穿戴式外骨骼等产品预计覆盖中等收入家庭,形成百亿级市场。

2030年后(全面普及阶段):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成熟,多功能一体化机型可能成为主流。但农村及低收入群体普及仍需更长时间,需依赖二手设备流转或社区共享模式。

04 政策与生态,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政策层面已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2025年3月国务院《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养老金融政策;同年6月,工信部与民政部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三年试点。地方政策如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更设定量化目标。

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具身智能生态大会上启动的IEEE P3707《养老领域具身人工智能应用框架》国际标准,涵盖功能能力、安全治理、人机交互等关键维度。中国牵头制定的IEC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也在完善中。

产业生态呈现跨界融合态势:

金融科技企业如马上消费开放超百件AI专利许可

科技巨头华为搭建CloudRobo平台,接入亿嘉和等机器人企业

腾讯与优必选合作探索“平台+生态”模式

这种“金融+科技”的创新融合,正成为重庆等西部金融中心的特色发展路径。

青岛周大爷按下优得护机器人的SOS键后30秒,警报已同步到子女手机;深圳养老院里,外骨骼机器人正辅助王伯伯完成当天的康复步态训练;而重庆的“裴裴”在播报健康数据后,正为老人们播放经典红歌联唱。

这些场景正在中国十多个城市同步上演。随着2025-2027年试点计划推进,养老机器人将在3年内覆盖一线城市机构,5年进入普通家庭,而多功能人形机器人的全面渗透还需约十年攻坚。

当技术突破使成本降至万元以内,当语音交互误判率趋近于零,当适老化设计真正读懂银发群体的眼神,这场养老革命将彻底改变中国老有所依的图景。我们终将见证,那些冰冷的金属与芯片里,生长出温暖的陪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