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剑气与箫心:刘京仪的生命艺术诗章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09      分享到:


在洞庭湖之西,沅澧水滋养的土地上,刘京仪的生命如一部深沉厚重的剧作,交织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体的精神求索。她1938年降生,1951年便投身新中国建设洪流,历经党政、工交、财贸、税务等多岗位淬炼,如同亲历历史现场。

1981年,她的人生舞台转向文化局创作员之席,自此以笔为剑,以墨为箫,在戏剧与文学的疆域中,谱写出“剑气高扬”与“箫心含蕴”的壮阔诗篇。

一、家学渊薮:灵魂深处的文化烙印

刘京仪的艺术基因,深植于其父辈的精神沃土。父亲身为黄埔五期生,是身经百战的抗日爱国将领,更是饱读诗书的儒将。其深厚的国学修养与炽烈的家国情怀,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刘京仪的成长岁月。

她自小养成“勤奋阅读”的习性,一生奉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圭臬,书房自悬联语:“养性不知趋富贵,读书方解坐春风”——这既是对喧嚣名利的淡泊宣言,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定守望。父辈的爱国风骨与书斋的墨香,共同铸就了她艺术精神的内核:一面是“剑气”所象征的担当与风骨,一面是“箫心”所蕴含的深邃与情致。

二、剧坛耕耘:历史回响中的生命叩问

自1981年踏入专业创作之门,刘京仪在戏剧天地中倾注了三十余载心血。其13部大型剧作,如《秦殇》《天黛郡主》《夫人令》《子血》《天家孽》等,绝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携带着现实体温的深刻对话。湘剧《子血》摘得文华新剧目奖,正是其艺术高度的有力证明。

她尤以悲剧创作见长,被尊为“悲剧作家”,其作品被学者赞为“大气、凝重”“哲理蕴深”。在《评刘京仪悲剧三种》的专题文章中,她笔下那些在历史重压下挣扎、牺牲的灵魂,承载着她对人性深渊的勘探与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历史在她笔下化为一面棱镜,折射着永恒的人性困境与超越的微光。

三、剑气箫心:美学形态的双重奏鸣

“箫心含蕴,剑气高扬”——这八字精辟概括了刘京仪作品独特的美学气质。其“剑气”,彰显于磅礴的历史叙事、对家国大义的执着追寻。

无论是《虎贲》中常德保卫战的惨烈悲歌,还是《黄河与月神》里对民族精神高地的守望,无不激荡着雄浑的阳刚之气与深沉的责任担当。其“箫心”,则流露于细腻的情感描摹、对人物内心幽微之处的精妙捕捉,尤其在对女性角色命运的深刻书写中——如《天黛郡主》中的才情与挣扎,《夫人令》中的智慧与无奈。

她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心灵秘语熔于一炉,其剧作遂成为“以剧为诗”的生命交响。

四、衰年变法:生命能量的不息喷薄

1996年退休,非但不是刘京仪创作的终点,反而开启了更为磅礴的“衰年变法”时期。2008年,长篇小说《天不怜幽草》问世,书名取自李商隐“天意怜幽草”,却反其意而行之,暗示命运的无情与生命的坚韧。这部作品被赞誉为“春风大雅,秋水文章”,其深邃的思考与优雅的文笔,再次印证了她文学疆域的辽阔。

2011年,30集电视剧文学本《虎贲》出版,聚焦常德保卫战,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她本人亦荣膺“常德市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之首。新华网相关博文一夜之间点击数万,留言如潮,足见其作品穿越时空、激荡人心的力量。2016年,《清雨》小说集出版,与《虎贲》三版共同举办的签名活动盛况空前,印证了其持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与读者感召力。

五、生命诗学:艺术作为存在的确证

刘京仪的艺术创作,早已超越职业范畴,内化为一种生命形式与品质。

她曾以诗言志:“沧桑历尽留感悟,寸心自守无沉浮。”这份历经沧桑后的澄澈与坚守,正是其艺术人格的写照。登泰山后所撰自寿嵌名联:“京者大焉,然必登泰山而后识天下;仪为方也,是须历沧海才得知有容”,更是其精神境界的宣言——唯有攀登过精神的高峰,方能窥见宇宙的浩渺;唯有历经生命的惊涛骇浪,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学者所评其“兼收并蓄、融化出新的才能和胸襟”,正是源于这种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体悟与不懈追求。

刘京仪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一部以生命为纸、心血为墨写就的壮丽诗篇。她以“剑气”的担当回应时代,以“箫心”的深邃烛照灵魂,在历史与现实、个体与家国的宏大交响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她的创作,是对民族精神图谱的深情描绘,更是对生命尊严与艺术永恒价值的执着叩问。其“箫心剑气”的华章,将永远在湖湘文化乃至中国当代文艺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